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0 11: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7:43
沉积物中的有机质是由不同类型的植物构成的,而不同类型的植物又是由不同的稳定碳同位素(下面简称碳同位素)组成的,植物的类型和分布受气候的影响,所以沉积物中的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组成与气候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植物的碳同位素组成与气候关系,并在古气候研究的应用上,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就开始了(Craig,1953,1954;Oana et al.,1960),后来又有不少人在这方面做了不少工作(Smith et al.,1971;Stuiver,1975;Krishnamurthy et al.,1986;Aravena et al.,1992;Cerling et al.,1993;Morgan et al.,1994;吴敬禄等,1995;张平中等,1995;Ding et al.,2000;Denniston et al.,2001;王国安等,2001;郭正堂等;2001),获得了良好的指示意义,并证实了一些重要的气候事件(Ding et al.,2000)。还有些人建立了 C3 植物与降雨之间的定量关系(Ramesh et al.,1986;Stuiver et al.,1987;Anderson et al.,1998;苏波等,2000;王国安等,2001)。
陆地上的植物种类很多,有木本的,有草本的,也有蕨类的。对这些植物研究表明,不同的属种具有不同的δ13Corg值(Deines et al.,1980),这就表明不同的植物种类具有不同的光合作用(王忠,2000;李合生等,2002)。根据光合作用途径的不同,陆生植物可分为C3类植物、C4 类植物和CAM植物(王忠,2000;李合生等,2002)。这三类植物的生长环境是不同的(表3-11),有的植物喜高温,而有的喜低温;有的喜干旱,而有的喜湿润。C3植物较原始,适宜生长在温度较低的环境,环境较湿润,CO2的分压高,分布广泛,如木本植物、一些草本植物、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就属于这类。C4植物比较进步,适宜生长在干旱和高温的条件下,CO2的分压低,如草本中的一些被子植物(一些禾本科、莎草科、藜科等),在木本植物中还没有发现属C4植物的。CAM植物为景天科植物,起源于热带干旱地区,非常喜干环境,如菠萝、剑麻、仙人掌、景天科等,有些植物生长在荒漠地区。因此,一般认为C4植物代表了干旱和强光作用的环境,而C3 植物指示温度有一定变化的环境(吴敬禄等,1995)。
表3-11 C3植物、C4植物和CAM植物的生长温度(据李合生等,2002) Table3-11 Showing growing temperatures of C3 plants,C4 plants and CAM plants(after Li et al.,2002)
续表
研究表明,在低温条件下,C3和C4类植物的光合作用基本接近。但是,当温度升高时,这两种类型植物的光合作用就不同了,C4植物的光合作用明显增强,而C3植物的光合作用受到抑制。C4植物对生长环境的高光强、高气温及干旱表现出一定的生理适应性。由于这些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对光强度和温度的不同反应,从而造成它们在13C/12C比值的不同。据Craig(1954)的研究,C3植物的δ13Corg值在-28‰~-25‰之间,而C4植物的δ13Corg值在-14‰~-12‰范围。但后来Smith等(1971)研究发现,C3植物的δ13Corg值变化范围可增大到-37‰~-24‰之间,在沙漠地区的C3植物的δ13Corg值可升高到-20‰(韩家懋等,2002),甚至可以高到-19‰(Krishnamurthy et al.,1986),而C4植物的δ13Corg值在-19‰~-9‰范围。
据研究,陆生植物与水生植物的δ13Corg值也有不同,浮游植物、藻类、植物的类脂组等的δ13Corg值偏负,变化范围为-26‰~-33‰;而陆生高等植物、纤维素、木质素等δ13Corg值偏正,变化范围为-20‰~-28‰。在水生植物中,浮游植物的δ13Corg值基本上接近陆生植物(C3类植物),如果受无机碳酸盐的影响将会使δ13Corg值偏高,因此,湖泊水体的咸化可使植物的δ13Corg值升高,这与干旱气候使δ13Corg值偏重是一致的。而沉水植物合成有机质的碳来源更为复杂,温度低时沉水植物富集13C(Stuiver,1975),使δ13Corg值升高。
由于C3植物和C4植物的碳同位素构成不同,从而造成湖泊沉积物中的δ13Corg值的变化,而且C3类植物和C4类植物的δ13Corg值有一定的变化范围,并与气候存在一定的关系,因此,可以利用植物的δ13Corg值指示气候的变化。对我国的一些植物研究表明(王国安等,2001;韩家懋等,2002;陈拓等,2002),随着降雨的减少,C3植物的δ13Corg值偏重,随着纬度的增加,其值偏轻。根据上面的分析,植物的δ13Corg值高时气候干旱,而δ13Corg值低时气候湿润(Krishnamurthy等,1986)。沉积环境对δ13Corg值也有影响,淡水沉积有机质的δ13Corg平均值为-25‰,湖泥有机质为-27.5‰~-32.5‰(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有机地球化学与沉积学研究室,1982)。所以在湖泊沉积物中,如果受到陆生植物的影响,δ13Corg值将会降低。根据对国内一些现代湖泊沉积物的δ13Corg值研究表明(吴敬禄等,1995),其值与纬度和温度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图3-8)。当一个地区的沉积环境没有发生剧烈的变化时,而有机质的来源又比较稳定的情况下,δ13Corg值的变化与气候将存在一定的关系,当δ13Corg值升高时表明气候向干旱和降温方向转化;当δ13Corg值降低时指示升温和降雨增加。
图3-8 湖泊沉积物中的δ13Corg值与气候和纬度的关系
(据吴敬禄等,1995,修改补充)
Fig.3-8 Relationship of the δ13Corgvalue of lacustrine sediments with climate and latitude
根据郭正堂等(2001)、吕厚远等(2001)对土壤有机质碳同位素的研究,在海拔3500m以下,δ13Corg值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的;而在海拔3500m以上,δ13Corg值是随着海拔的升高而增加的。陈践发等人(1992)的研究还表明,现代沼泽环境中(若尔盖和三江平原)的有机质δ13Corg值明显比古代的沼泽环境沉积物(煤和炭质泥岩)偏负,约为-4‰,这可能是由于气候导致的。据殷勇等人(2002)对云南中甸纳帕海的沉积物研究认为δ13Corg值偏负,大气温度升高,湖泊水位下降;而δ13Corg值偏正,大气温度降低,湖泊水位升高。这些研究结果都表明,沉积物中的δ13Corg值是随着气温的降低和干旱化而升高的,反之,当气温升高和降雨增多时,δ13Corg值降低。这与对新近纪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Quade et al.,1989;Retallack et al.,1990,1992;Cerling et al.,1993;Morgan et al.,1995;Ding et al.,2000)。
ZK9孔沉积物的δ13Corg值分析表明,从早期到晚期总体上逐渐偏正(图3-7),但在钻孔的中、下部(孔深114.63~22.78m)的δ13Corg值略为偏负,所有样品的值都低于平均值,而且波动的幅度小。在钻孔的上部(22.78~1.50m)发生明显的变化,δ13Corg值显著偏正,所有样品的值都高于平均值,并出现大幅度的波动(图3-7)。所以在孔深22.78m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境转折点,在前面的气候指标分析中也看到了这个点的变化。在22.78m处,δ13Corg值从-23.30‰变为-17.18‰,变化幅度达-6.12‰,然后就出现了剧烈的波动,这表明黄河源区在晚更新世晚期的气候及环境是非常不稳定的。
在该钻孔的近底部,孔深114.63~98.00m,相当前面阶段划分的第17阶段到第15阶段。这一段的δ13Corg值较低,其变化范围为-23.11‰~-23.84‰,变化幅度小(0.73‰),平均值为-23.56‰,该段所有样品的值都低于整个剖面的平均值。与C3 植物碳同位素比较,该段的δ13Corg值高于多数C3植物的值,但明显低于沙漠地区的一些C3植物(韩家懋等,2002),而比C4植物要低得多。这表明,当时的黄河源区气候比较湿润,C3植物还占有一定的数量,但同时也有C4植物的发育。
孔深98.00~64.00m,相当第14~9阶段,沉积物的δ13Corg值还是较低,但波动的幅度较前一阶段增大。其中在第12阶段,出现了一个较高的值(-22.61‰)。在第11阶段(孔深81.80~70.90m),δ13Corg值从早期到晚期是降低的,这与氧化物比值指示的气候特点和Fe3+/Fe2+估算的古温度的变化规律一致。
在第9阶段,孔深69.50~60.00m,δ13Corg值的变化范围为-24.36‰~-23.33‰,其平均值为-23.98‰,明显较第12阶段偏负。该阶段δ13Corg值变化的另一个特点是早期的值低于晚期的值(图3-7),并在中期出现一次增重的变化。那么它们指示的气候特点是:早期比晚期的气候温暖些,并在中期存在一次气候波动。该阶段碳同位素指示的气候变化与氧化物所反映的气候一致,也与深海沉积物氧同位素的变化特征相吻合。
第8阶段,孔深60.00~51.30m。该阶段的δ13Corg值变化不大(-23.00‰~-23.39‰),平均值为-23.18‰,显然较第9阶段低。
第7阶段,孔深51.30~37.50m。在该阶段,δ13Corg值波动较大,从-24.52‰到-22.86‰,变化幅度为1.61‰,该阶段的平均值为-23.70‰,比第8阶段偏低-0.52‰。
第6阶段,孔深37.50~32.30m。该阶段的δ13Corg值较早期的几个阶段都偏正,平均值为-23.29‰,其变化范围为-22.97‰~-23.74‰,变化幅度较小(0.77‰),指示的气候比较寒冷。
第5阶段,孔深32.30~22.78m。该阶段的δ13Corg值较低,变化范围为-24.22‰~-22.35‰。由于在该阶段的晚期出现两个较高的值,所以造成平均值的升高(-23.66‰),但还是较第6阶段偏负0.37‰,接近第7阶段。从图4-7可以看出,第5阶段早期的δ13Corg值较第7、6、8、9阶段偏负,而接近第11阶段晚期的值。
第4阶段,孔深22.78~19.20m。从该阶段开始,δ13Corg值快速升高,在与第5阶段的分界处,从-23.20‰增加到-17.18‰,变化幅度达6.02‰。在本阶段,δ13Corg的平均值为-18.76‰,最低值只有-21.36‰,明显高于多数的C3植物的δ13Corg值,接近沙漠地区的C3植物(-20.00‰)。这表明黄河源区从这个时候开始,进入了更为寒冷和干旱的气候。
第3阶段,孔深19.20~4.75m。该阶段的δ13Corg值总体上较第4阶段偏负(图3-7),平均值为-19.04‰,低于第4阶段,所以指示的气候较第4阶段温暖。但是在第3阶段,δ13Corg值变化相当的大,从-10.41‰到-22.16‰,变化幅度达11.75‰,显著地大于第4阶段。在其他的气候指标中,变化的幅度也是较大的。
第2阶段,孔深4.75~2.15m。该阶段的δ13Corg值波动较大,从-21.82‰到-13.35‰,变化幅度小于第3阶段,平均值为-18.23‰,也比第3阶段偏重,较接近第4阶段的值,只是略偏高些。
第1阶段,孔深2.15~0m。在该阶段只有两个样品,代表性较差。不过这两个样品的值显然高于第2阶段的值,平均值为-22.32‰。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从第4阶段开始,黄河源区的气候就变得更为干旱和寒冷,而在中更新世的中期气候是比较温暖湿润的。另外,在ZK9孔中还发现了另一个现象,在该钻孔的上部,有机碳的含量与δ13Corg值呈良好的正相关性,即有机碳含量升高时,δ13Corg值也升高。这就是说:在黄河源区有机碳富集与寒冷的气候对应。但是,通常都认为有机碳富集反映的是温暖湿润的气候(Gasse et al.,1991;吴敬禄等,1995;Rhodes et al.,1996;施雅风等,1998),而黄河源区的情况却完全相反,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笔者认为,黄河源区是一个高海拔地区,在中更新世的早期海拔高度已达3500m(施雅风等,1998b),气候寒冷,地表的氧化条件较弱,湖泊水体的生物生产力较低,地表植被发育较差。在这样的环境下,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富集受水位和沼泽化影响比较明显。由于进入末次冰期,气候寒冷,降雨量减少,湖泊水位减少,沼泽化明显,这可能是造成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增高的主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