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2 03: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3 15:25
白话文运动在文学和学术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使白话文获得了合法和正统的地位。这一运动的核心成果体现在白话文理论的建设与文体改革的规划上。理论建设主要围绕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学说展开,强调白话文为文学的正宗,用白话文撰写各种文章,并以现代中国人的口语为源泉。文体改革则在散文、应用文、诗歌三个领域进行了具体规划。改革的目标在于提高白话文的通用性和实用性,推动语言的现代化进程。
在文体改革方面,散文文体改革要求语言简洁明了,主张“有什么话说什么话,话怎么说就怎么说”,强调表达的个性化和时代性。应用文改革注重语言的通俗化、规范化,提出了一系列具体主张,如使用白话(国语)、选取常用字、简化句法、改进文风等,旨在提高应用文的可读性和实用性。诗歌体改革分为“自由体”和“格律体”两派,前者由钱玄同、胡适提倡,后者由宗白华、闻一多主张,各自对新诗的形式进行了探索。
白话文运动的成果在作品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在“五四”时期,白话文在表现新思想、批判旧思想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众多知名作家如李大钊、陈独秀、鲁迅、胡适等人的论文,以明白、清晰、准确、富有逻辑力量的语言特点,展示了白话文的优越性。在文学领域,散文、小说、诗歌等文体均展现了新的风貌。特别是鲁迅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和郭沫若的诗集《女神》的问世,标志着白话文学的兴起,并为中国现代白话文学树立了典范。
“五四”白话文运动是一个积极、进步和革命性的运动,它在文艺语言上结束了文言文时代,标志着白话文时代的开端。几千年来,中国通用的书面语长期与口语脱节,文言文占据正统地位。直到“五四”时期,这一局面得到了改变,开启了白话文学的新纪元。这一变革恰与当时中国社会从封建向民主的转变相适应,推动了中国文化的现代化进程。
20世纪早期中国文化界中,一群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了一次革新运动。1919年5月4日前夕,陈独秀在其主编的《新青年》刊载文章,提倡民主与科学(德先生与赛先生),批判传统纯正的中国文化,并传播马克思主义思想;一方面,以胡适为代表的温和派,则反对马克思主义,支持白话文运动,主张以实用主义代替儒家学说,即为新文化运动滥觞。在这一时期,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成为新文化运动的核心人物,这一运动并成为五四运动的先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