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08:4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20 16:04
针对血虚风燥的病症,针灸治疗提供了多种有效的疗法。
首先,针剂疗法选取合谷、风池、血海等穴位,施以补法,留针时间在15到30分钟,每日一次,疗程为10次。备用穴如大椎、曲池、足三里也可备用,同样采用补法。
耳针治疗选用肺、神门、肾上腺、肝和皮质下等穴位,每日一次,留针30分钟,有助于缓解症状。
头针疗法则针对双侧感觉区,或者选择相应部位的感觉区,每两天针刺一次,有助于改善皮肤瘙痒的状况。
梅花针疗法采用七星针轻敲患处,消毒后以少量出血为目标,隔日实施一次,有助于止痒和改善皮肤状态。
艾灸疗法是通过点燃艾卷直接灸患处,每日1到2次,每次15到30分钟,有祛风散寒和活血止痒的功效,适用于皮肤肥厚的局限性病变。
刺络拔罐是通过消毒大椎穴后,用三棱针点刺并拔罐,少量出血,隔日或3日进行一次,疗程为10次,适用于瘙痒症状明显的病例。
最后,滚刺疗法适用于慢性干燥、肥厚、粗糙性皮肤病,先消毒后,使用滚刺筒推滚至渗血,再用药物外封,每5到7天进行一次,7次为一个疗程。
以上针灸疗法皆有助于改善血虚风燥所引发的瘙痒症状,但需根据个体差异和病情调整具体操作频率和疗程。
扩展资料
血虚风燥,其实是中医学中血虚和风燥两个辩证术语。血虚指营血不足出现虚弱的病理。由于失血过多或慢性出血、脏腑虚损、化生精血机能减退或障碍等原因,均可造成血虚,出现贫血症状。临床上一般分为心血虚、肝血虚、心脾两虚等症型。风燥指风与燥两种邪气的相合,多感于秋燥时令。临床表现为头痛、发热、恶寒无汗、鼻塞、唇燥、咽干、干咳、胸滞、肋痛、皮肤干燥、舌苔白薄而干、脉浮涩。如血虚风燥一起理解即指血虚生风和和液燥生风,总称虚风内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