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之后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5:5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0 12:40
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称帝之后,发动了统一战争,灭亡后蜀之后,又把目光瞄准了南唐,派遣大将曹彬征讨南唐。南唐当时的皇帝是大诗人李煜,虽然他词作写得好,但却没有什么治国打仗的本领,于是就派出徐铉出使大宋,向赵匡胤求和。
徐铉何许人也?他和父亲徐延、兄弟徐锴并称“三徐”,在江南一带名气很大,三人均以知识渊博而闻名,其中徐铉的名气是最大的,他10岁左右便以能言善辩而出名了。徐铉到了大宋后,赵匡胤随便从10个侍卫中挑了一个不识字的作为押伴使,让赵普都惊呆了:难道我们大宋没人可用了吗?一介侍卫怎么可能辩得过徐铉,这不是会让大宋丢脸吗?
这个侍卫不知道使者是来干什么的,也不知道该做些什么,只能默默地陪伴在徐铉身边。两人见面以后,徐铉慷慨激昂、侃侃而谈,想要展示下自己的才华,这个侍卫却始终一言不发,只是不断地点头回应。周围的人见了以后,都更加敬佩徐铉的才华了,结果过了几天后,侍卫对徐铉的喋喋不休感到厌烦了,不管徐铉怎么说,他都不吭声,徐铉也慢慢地疲惫了。
赵匡胤虽然是武将出身,但是他很重视文臣,当时的陶谷、窦仪等大儒都在宋朝为官,他们真的比不过徐铉吗?其实也不一定,胜负未可知,但当时宋朝强大富裕,南唐偏安一隅,即使是胜利了,别人也不过会轻描淡写地来一句“大国果然人才济济”,起不了多大的作用。
反之,一旦失败了,那就糟糕了,会丢掉大国的体面。总而言之,这场辩论局,大儒们最多能拿个及格分,达不到优秀,与其如此,还不如直接派遣一个不识字的侍卫去,让对方无话可说,这才是赵匡胤的高明之处。
这就叫做无招胜有招,徐铉确实有大才,但是才能发挥不出来,有什么意义呢?沉默能够杀死人,就是这个道理。在生活中也是如此,与人发生矛盾后,要是喋喋不休地和对方争吵,双方的火气都会越来越大,矛盾会升级。反之,一方谩骂一方沉默以对的话,骂人的那一方很快就会自己认输。
另外,中国人待客一直都是非常讲究的,古代更是如此,哪怕是普通人家待客,也要身份相当的人去迎接。赵匡胤选择侍卫去迎接南唐的使者,无非是在告诉李煜:我们两个人之间的地位压根就不对等,想与我和谈,门都没有。
在大宋待了几日后,徐铉终于见到了赵匡胤,说道:“李煜对您,就像儿子对待父亲一样好,如今他没有犯错,为什么您还要攻打南唐呢?”徐铉这么说,无疑是想先给赵匡胤扣上一个“不义”的帽子。中国古代出兵打仗,一向讲究个师出有名,强行攻打对方,就算是获胜了,也会在历史上留下污点。
面对着徐铉的质疑,赵匡胤回答的非常犀利:“既然我和李煜是父子关系,现在父子两人要分开过,这是什么道理啊?”这句话说出去以后,徐铉无言以对。
接着又是第二轮交锋,徐铉对赵匡胤说:“李煜不是在拒绝您的诏书,而是他最近生病了,没有办法临朝理事,希望您能缓一缓,保留邦国的性命。”
赵匡胤听到后,拔剑而起,非常生气地对对方说道:“不需要多说了,江南国主是没有什么错误,但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帝王的威仪,在那一刻体现的淋漓尽致,徐铉不敢再说什么,灰溜溜地回到了南唐,不久之后,南唐便灭亡了。
和大汉、大唐相比,虽然大宋朝的疆域没有那么辽阔,武德没有那么充沛,但经济、文化高度发达,社会也比较包容开放,老百姓的生活很富裕,还诞生了不少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一切,都离不开大宋朝的缔造者赵匡胤。他和徐铉的故事告诉我们,处理难题的时候,不一定要找最厉害的人,而是要找最合适的人,恶人自有恶人磨,找对了人,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打开眼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