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20 1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21:27
在1907年光绪三十三年,清末政府设立了一个旨在汇集公众意见,为未来上下议院奠定基础的机构——资政院。资政院由总裁1人和副总裁1人组成,总裁和副总裁通常由王公大臣担任。其主要职责包括审议年度收支法典、税率、公债事宜以及接受皇命的咨询事项。这些议案需经过议员们的讨论和国务大臣的上奏,最终由皇帝裁决。资政院设有协理、帮办和参议等职位,宣统元年增设了秘书厅,设有秘书长及各级秘书官,负责处理日常文书工作。
宣统元年九月,资政院宣布成立各省的谘议局,议员们负责讨论本省的重大事务,如预算、税法、公债等。议员资格严格,需满足在本省有三年以上事务管理经验、中学毕业、特定出身、官职记录或一定财产条件。例如,四川谘议局的选举资格仅覆盖了全省人口的极小部分,显示出选民限制的严格性。
资政院和谘议局作为具有议会性质的机构,吸引了各地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的改革诉求者。他们通过这些平台,推动着政治改革的呼声日益高涨,革命运动也随之加强。资政院和谘议局在促进民主意识觉醒和革命运动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成为当时不可忽视的政治力量。
自鸦片战争以后, 清末国家机关改革[1]由于政治上的腐败,加上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使得清统治者慌了手足。当时有一部分官僚畏惧洋人,认识到清政治的腐败,军备落后,企图寻求资本主义的治世方法,以巩固其封建统治,因而便有意识地提倡“新政”,这就是所谓“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和以后改良主义的戊戌变法虽均遭失败,但对清末的历史发展却有一定作用。到了光绪庚子以后,随着政治改革的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官制的改革,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