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年古诗七首赏析(时俗江南重小年,想见严亲尚未眠)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17:0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22:49
小年不是一个固定的时间和概念,是民间的口语和习惯。是什么时候开始流行的,已经不能知道,因为没有文字流传。
在唐朝,小年不是指的过年,是指小的时候,这跟古语和口语相关。
从上古流传的祭火仪式,在周朝合并在冬天的腊祭当中。汉朝的腊祭,在腊月八日左右,但不是固定。但是腊日是有祭灶的传统。
魏晋南北朝时代,腊日定在腊八,里面也有祭灶的重要仪式。
唐朝五代时期,祭灶在民间延迟到腊月二十四日,送灶神,祈福,开始正是进入一年的迎年时段。
南宋末年的文天详,祖籍江西,42岁他在广东南岭被俘,北上囚禁在上都,写下两首关于小年的诗。
”燕朔逢穷腊,江南拜小年。岁时生处乐,身世死为缘。鸦噪千山雪,鸿飞万里天。出门意寥廓,四顾但茫然。“ 宋末元初 · 文天祥《小年》
我在这燕京北方,过着一年最后一个月,此时是江南互相庆祝小年的时段。
这岁月人生总会有无限的欢乐,但是我的身世,和死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这里,我看到的是乌鸦飞过雪中的千山,我看到大雁不断从南方飞过。
只有我出门觉得萧条冷落,四顾茫然。
文天祥被囚禁在元朝上都,也就是元朝的首府,当时大都并没有明朝定都北京之后的繁华,这里虽然是元朝的京城,来往穿行的都是蒙古贵族,色目人,汉人过年的风俗在这里不被提倡流行。
而文天祥应该在这五年中,有小范围的自有,比如有人监管下出来走走放风。
无论他说处的地方是繁华还是偏僻,都应该见不到江南那种年节气氛。因为鞭炮声,是最直接的庆祝。所以他只能通过日历来回味江南故国故乡进入小年的光景。
那么他说的小年是什么时间呢?
”壮心负光岳,病质落幽燕。春节前三日,江乡正小年。岁时如有水,风俗不同天。家庙荒苔滑,谁人烧纸钱。“宋末元初 · 文天祥二十四日(俗云小年夜)(1279年12月24日)
文天祥明确指出了故乡故国的小年是腊月二十四,而且民间称呼为小年夜。
这是他被俘到上都过的第一个腊月二十四日。
正是立春前的三天。
我一片壮志,没有光复河山,而作为多病的人质带到北方幽燕之地。
这里荒芜一片,听不到过年的各种声音。
而我故乡江西和江南,正是过着祭灶小年之时。
岁月如同流水,而这里风俗迥然不同。
我只是想着家乡的家庙,此时都荒芜在一片晚冬早春的烟雨苍苔之中,没有人给我的先祖祭祀纸钱。
这里可以看到,南宋江南和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及岭南,是流行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小年除了祭灶,还有重要的仪式就是祭祀先祖。
但是文天祥因为抗元,母亲死了,两个儿子都死了,而他也是一心以死奔赴国难,在囚禁当中,也不该其志向。文天祥知道他这一脉是绝了的,然而他并不后悔,只是在回忆中,他的故乡和故国,此时应该是最热闹的小年和小年夜啊。
南宋在元蒙铁蹄侵略征服之前,经济是相当富庶。
”古传腊月二十四,灶君朝天欲言事。云车风马小留连,家有杯盘丰典祀。猪头烂热双鱼鲜,豆沙甘松粉饵团。男儿酌献女儿避,酹酒烧钱灶君喜。婢子斗争君莫闻,猫犬角秽君莫嗔;送君醉饱登天门,杓长杓短勿复云,乞取利市归来分。”南宋范成大《腊月村田乐府十首 其三 祭灶词》
南宋范成大的这首腊月二十四的祭灶词,就描写了乡村小年的热闹丰盛。
家家用满桌的鱼肉菜肴祭祀灶神。荤的有猪头,两条鱼,素的有各种豆沙甘松粉做的团子。男子向灶神献酒,妇女们此时回避,又用烧纸钱的方式祭祀灶神。
文天祥还有小年祭祀家庙,这里没有写出。
但是这一家,男人在祭祀灶神,女性躲在房里,丫头们在拌嘴,猫狗在打架,
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贡品,实际上也是形式,其结果就是家人热闹地分而食之。再加上小年里必有此起彼伏的鞭炮声,足可以想象得到乡村过年的盛景,灯火连绵,一家团聚,热闹温馨。
一家如此,家家如此。
文天祥困在北方大都,国破的那种连风俗也将改变的悲哀,是如同北方的冷雪寒气,渗透到他的内心的。
”时俗江南重小年,河湟此夜重凄然。抱衾冀作还家梦,想见严亲尚未眠。“明 · 解缙《交年节日有感 其二》
但是民间的风俗,只要有人民在就有浩大的生命力。
元朝不足百年的统治无法磨灭民间的风俗。到了明朝,江南腊月二十四过小年的传统依然盛行。
只是解缙此时贬为河州 (今甘肃兰州附近)卫吏。这是如今甘肃一带,北方少数***的聚居地,有着各个***的风俗,这里地广人稀,没有江南过小年那种盛况。
那么江南过小年,正是阖家团圆的日子,解缙做着回家的梦,他想得见自己的父母也一定此夜不眠,牵挂着他。
民间过年,讲究团团圆圆,每到佳节倍思亲。
”虚堂明烛小年时,子弄瑶琴父咏诗。会得心中无事旨,乐夫天命复奚疑。“明 · 吴与弼《小年夜(俗以岁除前一夕为小年夜)》
实际小年和小年夜,也因为各种地方的风俗有所不同。
比如明朝 吴与弼的家乡也是江西,但是他所在的江西某地,小年夜不是腊月二十四夜晚,也不是除夕,而是除夕前的一夜。
或者年三十被俗称为大年三十,而头一天就叫做小年夜吧。
但是可以看到,过年天天夜夜都是好日子。
除夕的头一天,就点亮所有的蜡烛,孩子弹琴,父亲唱歌唱诗,一片其乐融融的温馨感。
”故乡风俗重今夜,儿女班班列堂下。今当树折巢破时,羽毛零落怜枯枝。旅舍檐前一回首,上有白发下黄口。望空剪纸告坟墓,两眼泪接三杯酒。难道年年坐死苦海中,愿为落叶随飘风。 “明末清初 · 弘智乙酉《腊月二十四夜》
弘智是跨越明清两朝的人,他是明末的进士,经历山河巨变,出家为僧。
那么在腊月二十四日,他回想起家乡和家人,故乡的风俗看重过小年和小年夜,太平时候,儿女成行,站在堂下,给我拜年,迎接新年。
当大树倒掉,树上的巢都破败之时,我想到了儿女像羽毛一样风中漂泊。
我站在异乡的屋檐下,回想起家乡还有老母还有未成年的孩子,我只能望着半空剪纸钱告慰列祖列宗。我已经国破,难道等待死亡降临,就让我像落叶一样漂泊吧。
国家的覆灭对于许多爱国的明朝人来讲,是重大的悲愤和刺激。尤其是读书人,很清楚这种异族征服的性质,也看到了国破后的不幸。
他们采取了各种方式,或殉国,或作遗民,来表达内心的沉痛。没有了国,哪里会有家的安宁,哪里会有风俗的代代传承?
但是,我还是要说,相信传统的力量,相信民间朴素的情怀。
清朝定鼎之后,有相当长的时间,皇帝是不过小年的。
比如康熙在位六十年,就从来没有祭灶和小年。但是和皇宫相反,北京城民间在腊月二十三和二十四,家家祭灶,户户过小年,其盛大的状况,最终影响了宫廷。
皇帝不就是要与民同乐吗?
雍正是个勤奋而且开明的皇帝,明明知道这是汉族的风俗,但是这种风俗不可避免的渗透到北京城,汉族*和满族家庭都在迎年,于是他规定了在腊月二十三坤宁宫祭灶,和民间同步。
他的儿子乾隆继承和发扬了这点。腊月二十三祭灶过小年,民俗其实已经成为官宣节日。
只是北方和*之间保存的是北方的民俗,强化了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而南方则依据传统,继续着腊月二十四过年的民俗。
这两个日子,都叫作小年。
”洞庭三日棹,岁晚惜残晖。水落湖身瘦,沙平雁影微。酤帘排作幕,渔网市成帷。户庆小年节,偏予一叶飞。“清 · 旷敏本《二十四日洞庭舟中(俗呼腊月二十四日为小年节。) 》
旷敏本本就是湖南本地人,这里的民俗依然是腊月二十四过小年。他正在洞庭湖上旅行,看到的是渔民过年的情景。
在岸边,家家晒网,显示着冬天的捕鱼结束,大家是庆祝年节的时候,岸上一片片酒旗招展,显示这里进入年节欢乐的氛围。大家饮酒休闲,家家户户都在庆祝小年这个节日。
只有他此时还在船上,是正往家中赶呢,还是离开家乡呢?
以这首诗明丽的状态,想必是急于赶回家乡吧,虽然他还在路上,但已经感受到了那种年节安定热闹的氛围,此时很不成船再开快点吧。
小年无论是腊月二十三还是腊月二十四,都标志着进入年节的庆祝,开始有了传统的最动人的年味。热闹,喜庆,吉祥,天天都是迎年迎春的好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