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身成长》:做原地打转的骡子,还是一路前进的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9-30 08:17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9-30 08:24
唐僧准备去西天取经时,路过一间磨坊,看到有一匹马在拉磨。唐僧问马:“你愿意和我去西天取经吗?”马当即答应,还问骡子愿不愿意一起,骡子说:“西天路途遥远,艰难重重,我还是呆在磨坊里吧,清闲自在。”
17年后,马跟着唐僧取经归来,已被点化成神。回到磨坊,骡子很佩服马:“你真厉害,走这么远的路,看了那么多风景,而我每天都在围着磨盘转。”马说:“其实这17年,我们走的路长是一样的,只不过我当初选择了一直朝着一个目标走,而你选择了原地打转!”
最初看骡子和马的故事,只觉得“要趁着年轻、有机会时多多历炼”。最近翻阅了《终身成长》一书,对这个故事有了新的感悟:骡子和马的结局看似只是当初一念之间的差别,实际上是两种思维模式的引导和体现,换句话说,马就算没有跟着唐僧去取经,终有一天也会主动离开磨坊出去闯荡;而骡子就算之后再遇到其他邀请,还是会放弃,继续着自己的拉磨工作。不同的思维模式真的能带来这么截然不同的影响吗?
《终身成长》的作者卡罗尔·德韦克教授,就职于斯坦福大学,在人格心理学、社会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领域都颇有建树。在众多研究对象中,德韦克教授对思维模式情有独钟,她认为思维模式是对一个人的成长历程和行为习惯最好的注解。在对思维模式长达十余年的跟踪研究后,德韦克教授写下《终身成长》一书,在书中将思维模式划分为固定型思维模式和成长型思维模式,还引用了大量的名人实例,来展示这两种思维模式如何在商界、体坛、婚恋关系等生活各方面产生作用并影响深远,书中还给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进建议,让我们能借助思维模式更好地实现人生目标。
德韦克教授自己曾经就是一个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认为很多事情无法改变而消极度日,最终她找到方法转变成了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思维状态,工作和生活也受益良多。这也印证了《终身成长》的理念:“在生活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你都是思维模式的践行者,你做的每一个选择都打上了你采用的思维模式的烙印。了解自己的思维模式并有意识地做出相应调整,你会更有把握获得并保持成功。”
作者首先介绍的是固定型思维模式,顾名思义,一种认为事物都是固定不变的思维模式,觉得一件事情的结局都是非此即彼,非好即坏。打个比方,人们认为做一件事的能力是固定的,做成功是因为你原本就拥有解决事情的能力,失败则意味着你缺乏这个能力,所以如果一开始就知道自己缺乏这个能力,那么就不应该去尝试,因为一定会失败。
对成功和失败的刻板印象,让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在面对未知事物时,第一反应通常是拒绝,因为会增加暴露自己缺点的风险,而一旦结局失败,他们就会被外界质疑能力差劲。这类人对错误的敏感度太高,所以宁愿放弃尝试新机会,也要保持自己“零失败”的形象。换句话说,相比于自身能力的真正提高或降低,他们更在意的是外界对自己的评价:在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世界里,人们喜欢被定义成“聪明”,“努力”是被嗤之以鼻的标签,因为那意味着他们不够有天赋和能力。
如果说前面故事中提到的骡子,代表的是拥有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那么他们一直停留在原地打转,转的是什么呢?其实我们也能猜到,为了保持自己在他人眼里的“成功”形象,他们只会一次次做那些自己能够完全胜任、附加值低的事,从而不断向外界证明,自己“很厉害”。而一旦他们犯错,就会狂躁不安,负能量满身,因为害怕自己会被摘下“聪明”标签。
这让我想起我的上一份工作,日常的工作内容依靠自有的能力水平可以应付自如,时间一长,我开始尽可能躲避新工作派发,实在逃不过的也是牢骚满腹。直到有一次,领导要求我在短时间内掌握一项新技术时,我的内心非常恐慌,长期的懈怠让我的工作思维僵化,我不得不花费大量时间加班赶进度,最终任务完成勉强及格,而我整个人精疲力竭,很久都没能恢复元气。
相比于不肯吃苦不愿失败的骡子,一直前进的马才是众多困难的亲历者。可是传说中的九九八十一难,整整17年的历经艰险,在马看来,却似乎都是快乐并且有价值的:它见过了许多奇闻逸事,自己的体能得到了提升,更不用说取经归来得到的各类赞誉。如果说马代表的是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一类人,他们为什么对于挑战和前进有这么高的热忱呢?
德韦克教授在《终身成长》中给出了解答:“成长型思维模式者并不仅仅寻求挑战,他们还会在挑战中成长。挑战越大,他们的成长空间就越大。”对他们来说,“成功意味着拓展自己的能力范畴,意味着变得越来越聪明。成长型思维模式能让人们——即使是被贴上否定标签的人——充分运用和开发自己的大脑。他们的头脑中不会充满局限性的思维,归属感薄弱,也不会担心其他人会来定义自己。”
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不会一元化看待一件事,换句话说,成功和失败的传统意义发生了改变。这类人并不看重现有的能力水平,他们更关注克服困难挖掘潜力的过程,如果尝试一件事能让自己的技能得到提升,就算最终失败也意义非凡。当不再害怕未知的困难,而专注于目标本身,这类人挑战高难度任务,会比其他人更容易从困境中恢复,而这种作用力也增强了他们之后解决问题的决心。
参考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筛选宇航员申请的标准,也能得到一些启发:他们拒绝考虑那些经历简单、一帆风顺的人,反而青睐那些经历过重大失败并重新站起来的人,因为这意味着他们拥有更强的抗压力,能在遇到困境时更加镇定积极去解决问题。成为宇航员必备的心理素质,原来一早就刻画在了他们的人生和思维模式中。
了解完两种思维模式后,很多人都在对照自身进行思维模式的反省和参考,《终身成长》也对几类常见误区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误区一、一个人只会拥有一种思维模式
说明:思维模式能够在方方面面影响一个人的选择和看法,生活中涉及的领域众多,不同领域可能会由不同种思维模式引导。比如有人可能觉得自己绘画能力很差,不可能提高,那么他在美术领域拥有的就是固定型思维模式,但他愿意持续练习来增强自己的运动能力,那么在运动领域他就是一位成长型思维模式者,这是非常正常且常见的。
误区二、即使对固定型思维模式很满意,也最好放弃转而变为成长型思维模式
说明:《终身成长》认为,重要的并不是转变思维模式,而是让人们通过了解两种思维模式的全貌后,明白自己“可以进行选择”。比如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选择放弃一件事,是因为明白自己没有相应的固有能力,决定去做一件事,是因为知道自己拥有做好的才能。这种果断处理是一种优势,但同时,德韦克教授认为这类人应该学习了解这类思维模式的缺点:他们有可能低估了自己对未知领域的能力值而错失良机,也有可能高估自己或错判形势导致未知的失败。
而对于成长型思维模式,人们需要认识到“它并不会强迫你去追求某件事,它只是告诉你可以拓展自己的技能,想不想拓展都是你自己的选择。”所以,想不想转变思维模式也是你自己的事,但是你要意识到,你可以选择。
误区三、培养成长型思维模式只需关注努力,尤其应该夸奖他人的努力
说明:努力的过程并不只包含努力本身。德韦克教授认为,应该进行夸奖的,是一个人“努力本身、采取的策略、集中的精力以及坚持不懈的精神”,当一个人非常努力工作却使用了错误的策略时,需要寻求帮助尝试新策略后,再次进行努力,而不是重复之前无效的策略。也就是说,当我们将他人努力的整个过程和实际取得的成效结合起来进行夸奖时,才能帮助他们慢慢树立成长型思维模式。
所以当我们夸奖学生或下属时,不应该使用“你可以做任何事”的话语,那是一种伪成长型思维模式:它意味着一句空洞的安慰,而不给予任何实质有效的帮助。我们应该帮助他们学会获取技能和资源,采取正确的策略,通过不懈的努力最终完成目标,从而一步步养成为成长型的思维模式。
(四)转变思维模式的方法
德韦克教授发现,由于宣扬思维模式可以改变,她常常会遇见很多自称已经拥有成长型思维模式的人实际上并不具备的场景。为了帮助大家了解走向成长型思维模式需要的过程,《终身成长》特别介绍了进行转变的方法:
第一步、接受
每个人都有一部分固定型思维模式。换句话说,每个人的思维模式都是成长型和固定型的混合产物,不需要谈“固”色变。
第二步、观察
我们需要观察总结,自己会在什么场景下出现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
比如是不是在面对新任务时,脑海里出现一种声音说:“怎么又有新工作了,感觉自己做不来,肯定会搞砸的。还是早早拒绝得好。”或者是在推进任务遇到瓶颈时,心里会不会冒出想法:“要不还是放弃吧,本来我也不是这块料,让给那些有能力的人才是正确的做法。”又可能是在搞砸一项任务时,固定型人格悄悄对自己说:“你看,你真的永远都做不到那个样子。以后不要再有接这种任务的想法了。”把自己经历过的或者能想到的场景都总结出来。
第三步、命名
把自己的固定型人格起一个名字,名字可以来自生活中的某个人,或者一本书、一个电影中的人物,来暗示固定型人格和自己有一定联系,但并不重要;还可以直接命名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名字,用来警醒自己不要成为这样的人。
第四步、教育
明白怎样会触发固定型思维模式人格后,我们需要对它保持警惕,并在出现时教育它,例如“我知道我可能会失败,但至少让我现在尝试一下,我需要一点耐心和信任。”“我目前确实不够能力去做到,但是至少我知道下一步应该怎么做,让我先做完目前可以掌控的部分吧”等等。
经过反复练习后,我们已经能够掌握固定型思维模式出现的规律,随着它对我们的影响慢慢降低,我们也一步步转向了成长型思维模式道路上。
至于我自己,在那次突如其来的新任务后,我和朋友深谈了一次,考虑到所处行业的发展特性,他建议我走出舒适圈,主动拓展自己的能力,尽早换工作重新适应,经过大半年的调整和尝试,我跳槽去了一家看重创新能力的单位,工作压力增大了许多,但由于无形中转换了思维模式,每天都干劲十足,状态和以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很多曾经的“以后再说”,都变成了现在的“当时如果”;如果觉得未来“你值得拥有”,那是因为现在“你能够把握”。不管是决定变动一份工作,还是尝试其他的新挑战,希望我们都能像故事里的马一样,运用成长型思维模式面对困难,不断努力提升自己,开拓出更广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