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生物调查生态系统的报告,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21:3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2-01 18:31
一)湿地
本组对若尔盖县辖曼乡及其周边的几块典型湿地进行了调查:
1黑青乔
黑青乔是辖曼乡保存较为完好的一片沼泽,水生植被生长良好,观察到黑颈鹤、白眼潜鸭、绿头鸭、红脚鹬、红嘴鸥、燕鸥等十几种鸟类。其中大部分鸟类只能在湿地中发现。在水沟中,还发现高原鳅,这是我们首次在若尔盖见到鱼类。分析其原因,主要是沼泽里面水壤充足,植被生长情况明显优于其周围的草场,这为鸟类提供了优良的栖息地和觅食场所。人畜不能通行沼泽,使这里的环境少有外界的干扰,成为方圆数十里鸟类最后的避难所。本组在调查中并未发现在草场上随处可见的啮齿动物(如旱獭、鼢鼠)或其活动痕迹,这说明在沼泽环境下,旱獭、鼢鼠、鼠兔等营洞穴生活的动物不能存活。在沼泽环境下,泥土浸泡在水中,啮齿动物完全无掘洞的可能。在沼泽核心区域,野生哺乳动物也很少涉足。调查中没有发现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也没有发现对植被构成威胁的虫害。
2黄河两岸湿地
在靠近河道的地方,土壤富水且松陷,无啮齿动物分布,而就在距其百米的坡地草场上既有旱獭分布。那里的野生动物并不十分惧怕人类,说明少有人为侵扰。
3兴措
“兴措”在藏语中意为“鸟湖”。当地藏民说,那里曾经有几平方公里的湖面,在产卵季节,露出湖面的草甸上均挤满鸟蛋。但呈现在我们眼前的却是干涸开裂的湖底,并且有局部沙化,完全没有水鸟的踪迹。旱獭、鼢鼠、鼠兔随处可见。
(二)草场
草场是辖曼乡最主要的典型环境,植被平均高度仅约十几厘米。大部分的草场实际上是由湿地退化后而形成。根据本组初步统计,每公顷的啮齿动物的洞穴多达3000个,在地面上形成的土丘比比皆是。据当地藏民讲,80年代前,这里还是一片湿地,从未于此地发现啮齿动物。可以说,大量啮齿动物的出现,是湿地退化的重要标志。同时,如此高密度的啮齿动物对草场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它们大量打洞,啃噬草根,加快草场沙化速度。本组在草场上观察到野兔、狐狸、狼和豹猫的踪迹,但是食肉动物的数量明显不足以*整个草场的生态平衡。草场为食肉动物提供了优良的捕食场所,这有利于其种群的恢复。
本组还在辖曼乡北部的昂当乔草地发现一只成年荒漠猫,体长约80厘米,呈棕*,尾长30厘米上有明显黑色横纹,在县志资料中并未记录这种珍稀动物在若尔盖有分布。
(三)沙地
本组通过对辖曼乡及其周边的几块典型沙地的观察,仅在沙地里发现沙蜥一种爬行动物和几种在沙地里筑巢的鸟类,未发现啮齿动物的新鲜洞穴。在半退化的草场,啮齿动物洞穴的数量也明显少于健康草场。
二、生态状况分析
1据县志记载,民主改革后,*在若尔盖地区进行多次大规模的开沟排水,“向沼泽要牧场”,改造沼泽1400平方公里,导致水禽栖息环境恶化,飞鸟的数量和种类急剧减少。如今,在绝大多数地区,只能看见几种常见鸟类。
2由于大力发展畜牧业,畜牧超载现象严重,导致草原退化,栖息地不断缩小,严重影响了野生动物的自由栖息和繁殖。当地藏民受宗教影响,长久以来保持着不杀生的习惯,但在民主改革后,随着破除迷信的风潮,众多捕猎队相继出现,大肆捕杀当地野生动物,导致一些种类的野生动物在当地濒危甚至灭绝(如臧野驴)。1980年以来,一批外来人员为谋取经济利益,到此猎杀珍惜野生动物,导致当地野生动物资源进一步衰竭。当地的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虽然现今还可偶然见到狐狸、猛禽等高级消费者,但其数量远不足以*地区生态平衡。
3沼泽退化为草场后,土壤硬化,有利于啮齿动物繁殖、掘洞、取食草根。它们危害草原植被,使得牧草资源更加紧张,加速了草场沙化。加之缺少天敌,啮齿动物大量繁殖,形成灾害。面对草原鼠灾,人类*使用化学毒剂对啮齿动物进行毒杀,累计灭鼠灭虫面积达2330平方公里。然而适得其反:化学毒剂广泛污染了草原环境,其它食草动物亦遭到了毁灭性打击,被污染的草被牛羊误食,参与物质循环,食肉动物二次中毒(猛禽、食肉兽类大批死亡,蛇类几乎在当地绝迹)。但啮齿动物灾害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反而因为天敌减少而愈加猖獗。另,生态平衡被破坏后还容易引起草原虫灾。
4过度放牧等严重的人为干扰,导致草原生态功能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弱,为外来物种入侵创造了优越的条件。物种入侵将对当地环境带来巨大冲击,直接从种类和数量双方面对当地物种构成威胁,导致本地物种濒危甚至灭绝。
5本组发现在集市商店中,有豹、水獭、野驴等国家重点野生保护动物的皮张被出售,在旅游区的商店里还有众多野生动物制品出售,详见正在编辑中的《若尔盖物种贸易调查报告》。
三、建议措施
1如何处理好畜牧业发展与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之间的关系,值得深思.。
2尝试恢复湿地的蓄水功能,重建野生动物的美好家园;加大治沙投入,在治理现有沙地的同时严防沙化扩展。
3在确定不会造成物种入侵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引入原有物种,调节生态平衡。
4杜绝大量使用化学毒剂灭鼠灭虫。应认识到旱獭、鼢鼠等亦是可以利用的资源,如鼢鼠骨现已被证明可作为虎骨的替代品,治疗风湿。另,数量适当时,啮齿动物将对草原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例如,在其掘洞时可起到松弛土壤和增加土壤透气性的作用。
5加大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捕猎。
四、若尔盖县辖曼乡文戈村及周边地区地质地貌状况调查
1地理位置
若尔盖县位于松藩——甘孜褶皱系阿尼玛卿褶皱带北部,秦岭褶皱系西秦岭褶皱带南带和东摩天岭褶皱带,称松藩——甘孜三角地块。本区内部以日尔郎神山为界划分为南、北两个地理单元;黄河、长江流域的分水岭又可将全县划分为两个截然不同的地理单元和经济自然区。中西部为典型丘状高原,占全县面积的69%,地势由南向北倾斜。平均海拔3500。本次考察重点若尔盖县辖曼乡位于地理南部区西部。
2区内概况
该区大面积出露三叠纪地层,现代河床两岸成带状分布第四纪沉积物。单斜构造,褶皱不明显。隐状断裂以南东、北西为主,局部发育为南北、东西向断裂。
3地层
沿黄河、白河、黑河河谷地带大面积分布三叠纪地层、已土壤化或正在土壤化的沼泽。地带成条带状、片状分布第四纪地层。地表由第四纪冲积物和湖积物组成,且沉积现象普遍,为沼泽发育和泥炭沉积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
A、三叠纪
地层由北向南,由老变新。
下部:碳酸盐沉积为主;
中上部:碎屑沉积。
上三叠纪在境内分布最广,下岩组为中厚层状细砂岩、长石石英细砂岩、砂岩及钙质砂岩及粉砂岩为主,夹薄层状灰岩及板岩。
B、第四纪
泥炭层。主要分布在已土壤化或正在土壤化的沼泽地带,成不规则片状分布。
岩性特征:泥炭层、粉砂质粘土层、粘土层、细砂层、粗砂层等组成;泥炭层边缘呈极不规则的港湾状;规模较大的矿床,厚度较大;规模较小的,厚度较小。
洪积层,边坡堆积层及河床冲击层,洪积层呈扇状、不规则分布;边坡堆积层沿山前分布,呈不规则状。以角砾为主,砂很少;河床冲击层沿黄河、白河、黑河及其支流分布,呈条带状或网状体,以各种粒级的砂质为主,充填粉矿与粘土,可见砾石沉积。
由于该地区岩层岩性多为砂岩、粉砂岩和细砂岩类,因此这里的地下岩层就成为了一个巨大的沙源。一旦上层植被遭到严重破坏,裸露的土壤层很快被当地每年超过200天以上的大风天气剥蚀,露土岩层便会加速风化,产生大量细砂,危害草原。
4 地貌
以宽谷丘陵为基本特征,分布有可通行沼泽的沼泽,断层较少,丘陵多为单斜岩层。丘以浑圆、谷地宽展,相对高度小于100米。
该区还分布有河流和人工沟渠。河流干涸后,旧河床的废弃沙土又会成为一种沙源。
5 土壤类型
湿地区土壤类型主要有沼泽土、泥炭土、亚高山草甸土、高山草甸土、风沙土及人工草地土。其中沼泽土和沼泽草甸土有40.91万公顷,占湿地区总面积的66.2%。
以下是本小组在辖曼乡文戈村后山一处人工开挖的沟渠断面上取得的土样:
A层AB层B层C层
厚度(cm)0~21.521.5~46.246.2~83.283.2~114.2
颜色棕灰色灰色浅灰黑色灰黑色
组成特征有根系,无石块小范围层状构造
6地方治沙
辖曼乡地区岩石多为紫色或红色泥质细砂岩,有层理,极易风化。在考察期间,发现辖曼乡文戈村村委会后山山脊上有一处人为岩墙遗迹。据介绍,此处岩墙修筑于1979年,目的是为了保护1975年种植的一片治沙用高山红柳免受风沙侵袭。当时在乡*的号召和带领下,分村动用各种劳力,就地取石,花了两、三年的时间,筑成一堵高1.5米,环绕红柳林的红色泥质细砂岩岩墙(没有地基)。事实证明,该墙的防风效果较好,红柳林大部分存活且生长较好。近几年,因附近牧民盖房就地取石而造成认为损毁,只剩下至多约半米高的遗迹,且风化现象较为严重,成为山顶沙化的沙源之一。类似的防风墙在辖曼牧场还有一处。
从各种情况来分析,若尔盖辖曼乡地区的沙化有其自然原因。首先,该地的地理地质条件决定了其地下巨大沙源的存在;另外,该区河流、沟渠较多,旧河床的废弃沙土是另一个沙源。再加上一些人为的因素,造成该区草原沙化严重。我们在考察过程中,以见到两个流动沙丘,且范围不小。因此,采取及时合理的保护措施事在必行。同时在治沙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到自然条件的影响,避免因考虑不周而造成更大的破坏。
你可以将上面的内容改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