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发展的未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9 14:58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3:57
欧盟未来的发展方向,专家:这点解决不好还会有国家脱离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7-14 23:58
中国-欧盟关系的发展与未来——纪念中欧建交30周年学术研讨会综述
(孙彦红 2005-6-5)
2005年4月28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举行第二届国际学术论坛,主题为“中国-欧盟关系的发展与未来——纪念中欧建交30周年”。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欧洲研究所和中国欧洲学会联合举办。欧盟使团及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爱尔兰、芬兰、比利时、捷克、斯洛伐克、立陶宛等欧盟成员国驻华大使或代办,中国社会科学院和*有关机构、高等院校的欧洲问题和国际问题专家学者及新闻记者约150人参加了会议。现将研讨的主要内容介绍如下。
一、三十年来的发展与成就
外交部欧洲司马克卿副*在题为“致力于发展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言中认为,经过30年的发展,中欧之间已经形成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合作局面。当前,中欧关系处于最活跃、最富有成果的时期,今天的良好局面来之不易,值得双方倍加珍惜。中欧*互信、经济互补、文化互通、民间互往,发展相互关系有着牢固的基础和巨大的潜力。但另一方面,双方还存在一定的差异甚至分歧,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和挑战。如何趋利避害,把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断推向前进,是摆在中欧双方面前的一项紧迫任务。中欧携手,共创未来,应当成为双方实现共同奋斗目标的现实选择。为此,双方应认识到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并非权宜之计,而是双方经过慎重权衡做出的正确选择;双方应增进相互了解,全面客观地认识和看待对方;欧盟应正确看待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妥善解决分歧。
商务部欧洲司孙永福*做了“抓住机遇,深挖潜力,推动中欧经贸合作向纵深发展”的发言,认为建交30年来中欧经贸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2004年扩大后的欧盟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双边贸易额达到1773亿美元,是中欧建交时的74倍,而中国目前已是欧盟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截至2004年底,中国从欧盟累计引进技术19008项,合同金额809亿美元。欧盟在华投资累计设立企业19738家,实际投入金额425亿美元。近年来,中欧经贸合作呈现出向纵深发展的良好势头,双边贸易结构显著改善,一大批优秀的中国企业在“走出去”战略的号召下积极开拓欧盟市场,欧盟企业还积极参与中国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建设。随着双边贸易和经济合作规模的不断扩大,出现一些贸易争端在所难免,要以平常心看待,加强磋商和对话。中欧经贸合作应以中欧建交30周年为新的起点,抓住机遇,加强互补,做大做强,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周弘在“中国欧洲研究的发展与任务”的讲演中总结了中国欧洲研究的发展线索,认为中欧之间的友好互利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趋势对于研究欧洲的中国学者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随着中欧关系不断向纵深发展,研究者们所要解决的问题也必将更加深入和宽广。当前中国欧洲研究的发展的最大特点是从国别和区域研究的分离向国别与区域研究的融合过渡,以及从国别和区域研究向学科研究过渡。中国和欧盟都在进行着旷古未见的改革事业,改革的方向都是为了给中国人民或欧盟人民谋求和平与繁荣。在全球化的时代,中国和欧盟都不可能脱离外部世界而孤立地获得和平并享受繁荣,为此,双方需要用更宽广的视野去研究世界和对方,寻求理解与共赢,把中国和欧盟各自的努力变成共同的努力。中国和欧盟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各自的资源、环境、优势和劣势都有差别,认识这些差别是促进合作共赢的前提条件,而认识这些差别也有赖于研究者的努力。
二、中欧关系的未来
欧洲*中心主任克劳斯克先生在题为“变革中的挑战与*”的发言中详细解读了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五个主要目标:第一,促进双方互相了解;第二,促进对于包括*在内的法制的尊重;第三,增强经济与社会责任感;第四,加强地区和全球安全;第五,加强国际合作与全球治理。与这些目标相对应的*选择会随时间和形势而不断变化发展,但是有几点内容至关重要:第一,建立健全法制,包括在*方面的法制,这也有助于中欧的互相了解;第二,双方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进行合作;第三,逐步消除贸易壁垒和贸易*;第四,中国应尽快成为市场经济国家;第五,进一步发展中型企业,这对于中欧双方都相当重要。
克劳斯克指出了中欧关系发展面临的三个重要挑战及今后相应的努力方向:第一,加强双方相互了解和理解对实现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目标尤为重要。中欧双方的确有很多相似的理念和共同利益,但是由于对对方缺乏足够的了解,往往使得对一些事情的理解复杂化甚至出现误解。例如,随着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双方的贸易摩擦(如纺织品贸易等)也会更加频繁。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贸易争端与*分歧不同,必须放在大的背景下来看待,应该更多地看到没有争端的贸易。第二,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应仅仅局限于*层面的交流与合作,应该扩展到整个社会的各个层面,最终实现人民之间友好、充分的交流。第三,中国和欧盟都应努力保证地区稳定。*稳定是经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二战结束前的欧洲,根本就不存在持久和平的概念,而欧盟的创立则成为维持欧洲持久和平的重要保障。在亚洲,通过适当方式达成的“中日和解”应该成为保证地区稳定的重要基石,这一点需要日本的无条件反省,也需要来自中国的努力。另外,中欧在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的合作既能保证亚洲和欧洲不再采取势力均衡的*,又可以避免他国的离间,因而有利于整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发展研究中心丁一凡研究员在题为“深化的空间与趋势”的发言中认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仅符合双方的发展利益,同时也必然和应该产生全球性的影响。当前,无论是贸易往来还是技术转移,基本上都是欧盟各成员国与中国的经济合作,中国与欧盟层面的合作相对少得多。建设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不应局限于经济合作及在各领域的对话,更应着眼于能够真正产生全球性影响的战略合作。回顾欧盟发展历程可知,欧元是欧洲一体化最核心的成果,同时欧盟也希望借助欧元的成功及经济货币联盟来进一步推进和深化其一体化进程。从中国方面看,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实行的紧盯美元的汇率*在当前美元极其不稳定的情况下已经使中国经济面临诸多风险。如果石油价格暴涨和美元贬值得以持续的话,在当前的汇率机制下,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将难以为继。美元在国际金融秩序中的绝对霸权地位使得中国成为最大的受害者之一。鉴于以上的分析,货币和金融合作可以成为中欧全面战略合作的一个支点,这既符合双方各自的利益,又为建立新的、稳定的国际金融体系提供了一种可能性。
丁一凡指出,中国和欧盟的货币和金融合作可以着眼于三个具体方面:第一,中国在外汇储备分配中适当减少美元资产,相应增加欧元资产。当前,中国外汇储备的80%多为美元债券,虽然近来增加了欧元债券,但是其比例仍相当小。这使中国经济面临相当大的风险,2002年以来美元已对欧元贬值30%,中国的外汇储备也不可避免地遭受了相应的损失。第二,中欧进出口贸易应坚持用欧元结算。目前,很多欧洲企业与中国进行贸易都用美元结算,这就迫使中国不得不储备更多的美元。鉴于中欧双方贸易规模如此之大以及美元币值的不稳定,用欧元结算对中国和欧盟双方都是有利的。第三,货币的支点在于金融,只有双方金融活动量大,才能支持对对方货币的需求。由于大多数国家对人民币汇率都有升值的预期,因此可以考虑中国企业或*到欧洲资本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同时欧盟也可以在中国发行欧元债券。这种债券互换对货币与金融的合作会起到非常大的促进作用。如果中欧双方能达成共识,认为这种合作非常必要并付诸实践,那么这个强有力的支点将使得双方的战略合作获得更大的推动力,同时这种合作也必将对世界金融体系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三、对今后中国欧洲研究的意见
中国欧洲学会会长裘元伦研究员提出了对今后中国欧洲研究的几点意见:第一,中国的欧洲研究应该围绕重要的实际问题展开,其出发点应该是使研究对中国的国家利益有利,对人类的共同利益有利,对欧洲人民的利益有利。第二,要使得中国的欧洲研究进一步深入,必须更加重视做好小题目的研究,小题目往往更难做,也更深刻,也更能解决实际问题。第三,将区域研究、国别研究和学科研究相结合,中国的研究者应该使自己在博学的基础上成为某一研究领域的专家。第四,作为中国的学者,不仅要认识欧洲,更要关注中国自身的发展,这一点相当重要。
(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欧洲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