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15:1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5:39
乔治·何克的故事被编入了《从牛津到山丹》这本书,由新西兰的路易·艾黎所著,该书于1984年在北京由北京出版社出版,首版页数为181页,开本为20厘米。这本书是根据1967年英文版翻译的,旨在介绍乔治·何克的一生,他的经历丰富且充满意义。路易·艾黎在1982年1月12日给译者段津同志的信中表达了将英文版译成中文出版的期望,希望此书能激励更多人,并推动国际主义事业的发展。
在抗日战争的八年中,乔治·何克的经历尤为独特。他并非在战争中被征召或在殖民冲突中牺牲,而是出于对中国的信念而献身。他见证了中国革命的兴起,成为熊熊烈火的一部分,他的名字象征着中国人民和英国人民之间的纽带,他的英名永垂不朽。
乔治从美国大路的旅行开始,随后在日本遇到和平主义者朋友,对比了日本军方和他在日本的所见,深深震惊于日本占领下的上海的苦难。他决定留在中国,深入了解人民的困境,最终在汉口担任自由撰稿记者并学习中文。在去往内地的途中,他不幸染上伤寒,得到了新西兰护士凯瑟琳·霍尔的救助,这位热忱的女士曾在中国支持抗战事业。
在抗日战争期间,乔治深入红色政权区域,与各种人民组织接触,包括“自卫团”、“农民会”等,他被邀请参观聂荣臻将军的司令部,并参与了“军民合作会议”和“人民大会”。在全边区,即使是紧张的军事活动,也与寺院的和尚和平共处,后者继续他们的佛教活动。
乔治对红军的评价极高,他认为那里比牛津大学还要美好。在一次参观中,他骑着一匹日本马,却不慎摔倒,损失了他的个人物品,尽管如此,他的旅程和经历都充满了深刻的启示和难忘的记忆。
乔治·何克,国籍英国,1937年出生,23岁时毕业于牛津大学,以十二万分的热情中国工业合作会工作,何克先后担任“工合”的秘书兼视察员到1941年“工合”已发展到3000多个,成为抗日救援的一支重要力量。1945年他著的《我看到了新中国》一书在美国和英国出版。何克作为双石铺培黎学校校长,他以延安的革命精神和八路军的思想作风来管理学校,教育学生。1945年7月22日乔治·何克由于在建设校园中不幸患破伤风去世,享年3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