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治·艾温·何克主要经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12 15: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12 15:40
乔治·艾温·何克,一个在英国中产家庭出生的青年,在1937年牛津大学毕业后,跟随姑母游历美国、日本后,他来到了中国。正值抗日战争爆发,他以合众国际社撰稿人身份对中国进行实地采访。他目睹了日寇在多个城市犯下的暴行,撰写了揭露日军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的文章。面对国民党政府的错误政策,他无比愤慨,揭露了政府的罪恶嘴脸。
1939年,乔治·何克接受了路易·艾黎的邀请,加入了"中国工业合作协会"的工作。这个由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和新西兰路易·艾黎发起的组织,在大后方和边区组织工业生产合作社,以帮助在战争和水灾中失去家园的难民,并生产抗日军需和民用品。乔治·何克以工合视察员和外事秘书的身份,足迹遍及中国的大后方和边区,促进了众多工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成为"工合之父"路易·艾黎的得力助手。
通过采访和与爱国民主人士的深入交谈,乔治·何克对中国问题有了深入的了解,对抗日和中国的前途产生了信心。他撰写了《我看到一个新中国》的小册子,预告了一个以人民作主的新中国即将取代独裁专制、腐败无能的旧政权。为了更好地培养干部,乔治·何克全力投入了培黎教育工作,确立了"创造分析,手脑并用"的办学方针,写出了师生喜爱的《校歌》。
在收养了被国民党追杀的地下党员的孩子后,乔治·何克以国际主义情怀,给予了他们关怀无微。1944年,由于国民党当局的刁难,培黎学校迁至甘肃山丹。面对长途跋涉和艰苦的环境,乔治·何克身先士卒,带领师生投入整修新校舍的工作,确保了学校工作的顺利进行。尽管面临国民党可能的进攻,乔治·何克坚定地表示将继续斗争,为新中国培养人才。
不幸的是,在一次打篮球时,乔治·何克的脚趾被碎玻璃扎破,因缺医少药导致病情恶化,最终于1945年7月22日去世,年仅30岁。全校师生悲痛万分,为了表示对乔治·何克的热爱和忠诚,师生们通宵达旦地干活,预备丧事。他们唱起了乔治生前谱写的校歌,行了三鞠躬礼,筑起了墓墩。路易·艾黎亲自竖起墓碑,碑文引用了英国诗人的话,纪念这位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生命的国际主义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