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10-05 06:1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0-07 13:38
随着对腺苷脱氨酶(ADA)研究的深入,检测技术历经四代演变。第一代检测法,由Kaplan法(1955年)建立,通过测量265nm处腺苷的吸光度下降速度,但因底物浓度低(40μM以下)可能导致失真,不适合临床使用。
第二代测试基于腺苷脱氨酶的显色反应,如Berthelot法,能测定氨生成量,但灵敏度低,易受外源性NH3干扰。第三种方法是通过偶联GLDH反应测量NADPH吸光度,同样受血清氨和NADPH非特异性氧化的影响。
进入第三代,Kalckar氏采用连续监测法,通过尿酸盐的吸光度上升来测ADA,但293nm的血清吸光度过高,影响临床实用性。而第四代,通过PNP、XOD、过氧化氢酶和醛脱氢酶的反应,测量NADPH吸光度上升,成本高,制约了其在临床中的应用。
最新的改进是将PNP、XOD与过氧化物酶反应结合,利用EHSPT和4-AA进行Trinder氏反应,测定有色醌在550nm处的吸光度上升。这种方法具有高精密度、抗干扰性强,适用于自动化快速测定,为临床ADA检测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腺苷脱氨酶(EC:3.5.4.4 adenosine deaminase ADA)是嘌呤核苷代谢中重要的酶类,属于巯基酶,每分子至少含2个活性巯基,其活性能对氯汞甲酸完全抑制。ADA能催化腺嘌呤核苷转变为次黄嘌呤核苷,再经核苷磷酸化酶作用生成次黄嘌呤,其代谢缓和终产物为尿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