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7 00:1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50
财政*与货币*如何控制经济?
答:双紧、双松、货币*紧财政*松和货币*松财政*紧。这是两项宏观**协调配合的四种为人熟知的可供选择的方案。
双紧的搭配方式一般只能用于需求膨胀、经济过热、物价形势急剧恶化时的紧急调节。因为这种调节方式几乎毫不例外地要 造成经济衰退。因此,必须谨慎地加以利用。双松的搭配方式一般用于有效需求严重不足的萧条时期及生产资源有较大富裕的经济条件。这时,再生产过程中的闲置资源急需足够的货币力量去推动。客观要求投资需求与现实及潜在的资本供给和生产能力相适应,消费需求与消费品及劳务的供给相协调。如果单松动货币*或财政*,都可能出现需求刺激力不足或形成过程相对缓慢的问题。而同时松动财政和货币*,就可以使经济保持足够的上升冲力。但双松*在搭配运用时一般不能持续时间太长,因为很容易导致经济过热。货币*与财政*采取怎样的松紧搭配方案,取决于经济失衡的累积特点及两项*对经济趋于均衡的调节能力。
若是论述:
财政*与货币*协调配合的方式与内容
一种观点认为,货币*与财政*的协调从配合的形式上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1、*工具的协调配合。我国货币*工具和财政*工具的协调配合主要表现为财政投资项目中的银行配套贷款。货币*与财政*的协调配合还要求国债发行与*银行公开市场的反向操作结合。
2、*时效的协调配合。货币*和财政*的协调配合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时效的搭配。货币*则以微调为主,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明显滞后,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财政*以*操作力度为特征,有迅速启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但容易引起过度赤字、经济过热和通货膨胀,因而,在财政*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只能作短期调整,不能长期大量使用。
3、*功能的协调配合。货币*与财政*功能的协调配合还体现在:“适当的或积极的货币*”,应以不违背商业银行的经营原则为前提,这样可以减少扩张性财政*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性贷款风险。财政*的投资范围不应与货币*的投资范围完全重合。基础性和公益性投资项目还是应该以财政*投资为主,而竞争性投资项目只能是货币*的投资范围,否则就会形成盲目投资,造成社会资源的极大浪费。
4、*主体、层次、方式的协调配合。由于货币*权力的高度集中,货币*往往只包括两个层次,即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宏观层面是指货币*通过对货币供应量、利率等因素的影响,直接*社会总供求、就业、国民收入等宏观经济变量,中观层指信贷*,根据国家产业*发展需要,调整信贷资金存量和增量结构,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而财政*由于*的多层次性及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形成了多层次的调节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层次。宏观层是国家通过预算、税率等影响宏观经济总量,影响社会总供求关系。中观层则主要是通过财政的投资性支出、转移性支出等,调整产业结构、区域经济结构,解决公平、协调发展等重大问题。微观层则是指通过财政补贴、转移性支付中形成个人收入部分对居民和企业的影响。
第二种观点认为,财政*与货币*的差异表明,只有将两者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宏观经济的*作用,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双“紧”的财政*与货币*。此种结合方式的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抑制总需求,控制通货膨胀;其消极效应是容易造成经济萎缩。
2.双“松”的财政*与货币*。其积极效应是可以强烈地刺激投资,促进经济增长;消极效应是往往产生财政赤字、信用膨胀并诱发通货膨胀。
3.“松”“紧”搭配的财政*与货币*。“松”“紧”搭配的财政货币*是在经济*中最常用的调节方式。如何搭配二者的“松”“紧”则取决于客观经济状况。例如,当经济中出现货币发行过多但还未演变为通货膨胀时,为了经济的稳定发展,不应急于收紧银根,回笼货币,而应采取增加财政收入、紧缩财政支出的对策,即选择“松”货币*与“紧”财政*的搭配;而当通货膨胀成为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时,就应采取紧缩银根、回笼货币的“紧”货币*与扩大支出、减少收入的“松”财政*,,以压缩需求,增加供给,使经济增长能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又如,当经济发展中出现财政赤字但经济增长速度尚可观时,不应急于紧缩财政,而应减少货币供应、控制贷款,选择“松”财政与“紧”货币的搭配;而当经济发展中主要矛盾为财政赤字并伴随经济增长停滞时,财政应努力增加收入压缩支出,而银行则应放松银根、发行货币,即选择“紧”财政与“松”货币的搭配,借以启动经济、促进经济增长,同时防止通货膨胀的出现。
第三种观点认为,我国财政*与货币*采取了不同的配合方式,大体为三个阶段:
1.1979-1988年,总体上实行的是“双松”配合,期间表现为多次模式转换和由“双松”到“双紧”,又由“双紧”到“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79年、1980年为“双松”配合,财政*上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使这两年财政支出连续大幅度增长,造成了高额财政赤字;货币*上则是大幅度增加现金和贷款投放,使全国零售物价总指数大幅上涨。1981年为紧财政松货币的配合,财政方面,压缩了当年财政基建投资,财政赤字有所降低;银行方面,实行紧中有松的*。1982年至1984年实行“双松”的配合,财政方面实行一系列的财税改革,使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下降。银行方面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了“拨改贷”和企业流动资金由银行信贷供应的*,增发货币增发贷款。1985年又实行“双紧”配合,财政方面采取措施增加收入控制支出,当年实现盈余;银行方面“紧缩银根”,严格控制贷款规模和货币投放。1986年至1988年又实行“双松”配合,财政方面扩大国债发行规模,财政收入占国民收入的比重再次下降;银行方面提出“稳中求松”、“紧中有活”,银行信贷和货币投放再度失控,到1988年通货膨胀率已达18.5%.
2.1989-1997年,总体上是“双紧”的配合,期间同样表现为“双紧”与“双松”的螺旋式循环。1989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针对1988年出现的经济过热和严重的通货膨胀状况,1989年*提出了“治理整顿”的方针,减少固定资产投资和现金投放。1990年至1993年实行的是“双紧”基调下的“双松”配合,增加了货币供给,并三次下调存贷款利率。财政方面通过增加基础设施和支农支出,调整经济结构,但由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超过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致使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通货膨胀率达21.7%.1994-1997年,实行的是“双紧”配合,财政方面结合分税制改革,强化了*、消费税的*作用,并通过发行国债,引导社会资金流向。货币*方面,严格控制信贷规模,大幅提高存贷款利率,要求银行定期收回乱拆借的资金,使宏观经济在快车道上稳刹车,并最终顺利实现了软着陆。
3.1998-1999年实行的是“双松”的配合。针对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等问题,*实施了以扩大内需确保经济增长目标实现为目的的“双松”*。在货币*方面采取了取消贷款限额控制,降低法定存款准备率,连续五次下调存贷款利率,扩大对中小企业贷款利率的浮动幅度等一系列措施;在财政*方面,加快“费改税”进度,对某些产品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加大*投资力度。1998年向国有商业银行发行长期国债,增加配套贷款,定向用于公共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1999年进一步加大财政*的*力度,大幅度提高职工的工资,开征储蓄存款利息所得税。
希望采纳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50
财政*与货币*的协调配合就是要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健全财政*与货币*的协调机制,在提高财政、银行*能力的基础上,重点解决国民经济结构的协调问题,在结构协调基础上实现社会供需总量的平衡,确保国民经济均衡、协调发展;按照“两个转变”的要求,搞好大中型国有企业和经济结构的调整,从加大对国有企业资金流入力度、推动企业集团化改革、督促企业加强内部经营管理,使国有企业逐步走出困境,具备参与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竞争的资金实力和经营规模,充分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体作用;同时要防范和规避金融风险,确保人民币的币值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