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6 02:0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16:39
京杭大运河德州段,由卫运河和南运河组成,全长141公里,其中:卫运河96公里,南运河45公里。属漳卫南运河系。上游有漳河、卫河。两河行至河北省馆陶县徐万仓相汇后称卫运河,自四女寺水利枢纽节制闸至天津段称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原为汉屯氏河,隋之永济渠。自元至元十九年(1282)始开通州河、会运河后称大运河。当时,临清至天津段称御河,也称卫河(因春秋时属卫地)。至清代始称南运河。
德州段运河河道自隋、唐兴起,北宋时被黄河夺流,黄河改道后曾一度使“御河湮灭,失馈运之利”。金代,由于战乱,运河或通或塞,当时只有德州段储运,于是金朝廷于天会七年(1129)在德州置将陵仓,以利漕储运。到元代德州段运河已成为全国漕运沟通南北的大动脉,元朝廷将陵仓改为陵州仓,并在此设直捕盗司、达鲁花赤、监支大使等。年漕运能力由至元二十七年(1290)的151.3万余石,到泰定三(1326)增到335.1万余石,所以运河上常常是“舳舻首尾相衔,密次若鳞甲”。特别是明代和前清时,运河中兴并达到鼎盛,德州段运河递运南粮赴通州量达400-600万石左右,并成为南北水运的咽喉要地,漕粮转运和开展贸易的重地。当时德州仓辖兑69个州县,其中24个县,直接将粮食交到仓口,年货运量、周转量、吞吐量都占运河各港口之首。清代中叶,由于海运逐渐兴起,加以黄、淮、运交会处——清口逐渐淤塞,河运逐渐衰落。清咸丰五年(1855),黄河在铜瓦厢决口改道后,运河受埋,至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漕运全线停止。进入*时期后,由于海运发展和铁路的修筑,加上政局的混乱与动荡,统治者对它的整治与管理日渐废驰,德州段运河更趋残破。当时德州以南至临清段运河,河面宽100米左右,水深一般在2米左右,虽河道弯曲,水势迂缓。舟辑畅通,可航载重仅2-3万公斤的木船;德州至天津段运道,亦可航行吃水较浅的汽船。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除对进行多次堤防岁修外,在1958至1961年国家对卫运河进行扩大规模治理,兴建了四女寺枢纽,临清以下河段裁变取直46处,缩短河道里程12.2公里,并退堤切滩,扩大子槽,使主河槽底宽增加至90米至110米。本次扩大治理工程,出民工12.28万人,完成工日770万个,完成土方2640万立方米,石方8.7万立方米。总投资2755万元。1972年冬季和1973年春季卫运河扩大治理工程开工,两次施工德州共出工22万人次,水下方开挖工程于73年6月20日完成。德州与聊城共完成土方5592万立方米,完成工日3700万个,国家投资6360万元。另外,在几次治理过程中修建了德州段沿河的桥梁1座、涵洞40余座、大小渡口12个、码头5座。二十世纪50年代,天津经德州至济宁一线,仍可凭借帆船进行小量小运输。60年代,可航行300吨驳船和100马力机轮,德州段运河年货运量仍可达125.5万吨,年客运量达2万人次。年货运量和周转量皆列沿河各港口之首。但由于沿河工农业用水迅速增长,尤其是上游建成岳城水库后,航运水源程序逐渐枯竭,至70年代末因河道常年干涸而停航,1981年成立于1942年的卫运河德州航运局撤消,卫运河航政管理消失,卫运河德州段变成了季节性河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