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9:54
共3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5-29 07:24
为人物塑像最难的,首先是姿态吧:有些人物,在历史中已经被定型为一种姿态,如完颜阿骨打和金兀术。小编在这里为大家整理了《苍凉的群像》阅读答案,希望能帮助到您。
苍凉的群像
①六月下旬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我刚刚从德国访问归来,刘学颜专程从阿城来到哈尔滨,把厚厚一沓的《叩问大荒》的手稿交给我。
②说真心话,四月份我在大兴安岭,他在电话中邀我为这部即将出版的新书作序时,我是犹豫的。因为作序是马虎不得的事情,起码要把书稿看完整了。耗时费力不说,我还怕把握不好作品的“气韵”,差点“临阵脱逃”。最终能接过这部沉甸甸的书稿,除了不好推却文友的这份信任,更是刘学颜所从事的研究和他的写作视域吸引了我。
③刘学颜在金源故地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任馆长。但凡从外地来到哈尔滨的文学界朋友,只要时间允许,有两个地方是必去无疑的,一个是呼兰的萧红故居,另一个就是阿城的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了。前者凭吊的是让人感伤的故人,后者凭吊的则是悲壮的历史。在金上京历史博物馆,你能看到曾染过鲜血的剑,生活用的陶罐和银盘,祭祀的香炉,以及象征权位的印玺和可供梳妆的鲤鱼镜——一个人在这样的“实物”中流连久了,衣袖间又怎能不沾染着一缕远古的斜阳呢?
④我花了三天时间,读完了《叩问大荒》。这对我来说,是一次汲取知识的行旅,是一次触摸黑土地脉搏的行旅,更是一次文学的审美行旅。在这个众声喧哗的时代,刘学颜能够潜心沉入民族历史记忆的深处,以一腔豪情,一己之力,挖掘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历史人物,一次次地踏上寻访之旅,本身就是不寻常的。更何况,他要做一个文字的雕刻家,为这样的人物悉心塑像,就更加让人尊敬和感动了。
⑤为人物塑像最难的,首先是姿态吧:有些人物,在历史中已经被定型为一种姿态,如完颜阿骨打和金兀术。刘学颜以史实为依据,除去民间演绎中无端加在这些人物身上的不实之处,还他们以本来的面目。虽然在此之前也有人开始做了这样的工作,但有天时地利之便的刘学颜,在剖析人物特定历史时期的心理特征上,底气更足一些。雕像的姿态确立了,他们的神态,还有赖于血肉丰满的史实来填充,所以在“读万卷书”的基础上,“行万里路”也是至关重要的。在书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在书斋中思考着的刘学颜,还有一个行走着的刘学颜。历史和现实,就在这“静”与“动”之间,微妙地连接起来。
⑥一条隐秘的通道,悄悄地被打开了。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第一次雅克萨之战中英勇杀敌的“蓝脸”的窦尔墩,看到了漠北风雪之中迫令俄方退还占地的李金镛,看到了刺杀伊藤博文后穿着民族服装凛然赴死的韩国义士安重根。刘学颜身上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他所选择的历史人物,大都铁骨铮铮,又如抗日英雄马占山、赵尚志、赵一曼、李兆麟等。当然,他也写了另一类英雄,如石油工人王进喜、伐木工人马永顺。而身为作家的他,对这片土地上成长起来的作家,也怀有深厚的感情,他不吝笔墨地描绘了萧红、周立波、舒群等现代作家的风采。
⑦读刘学颜的书稿,感觉他还是一个有着浪漫主义情怀的人。他古诗功夫深厚,在同龄人中,是翘楚。那些穿插于书中的诗词,如四散的珍珠,使整部书有了别样的光彩。如拜谒寿山将军墓后所作的“恁有百年不居穴,所居灵帐在草原”, 再如踏访“林海雪原”故地后吟就的“威虎啸天狼声哀,英雄已死雪山白”。
⑧虽然我与刘学颜不过几面之交,但他的人和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能够在这片苍茫的大地上,不断思考和笔耕的人,一定是不流俗的人。比较而言,我更喜欢他此书中雕刻的那些已经逝去的英灵的雕像,他写他们的荣辱悲欢时,更加客观透彻,挥洒自如。而写到健在的人物时,笔墨就有些“涩”,很难出彩。个中原委,我能理解,这也是不能求全责备的事情。
⑨我想,以后朋友们再来哈尔滨,去阿城参观金上京历史博物馆时,我又可以多了一个话题:那里还有一个博物馆,由刘学颜馆长亲手筑就,其人物长廊中陈列的雕像,大都顶天立地,透露着苍凉之气,值得一看。
(取材于迟子建的同名散文)
《苍凉的群像》题目
17.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A.本文交代了为《叩问大荒》写序的缘由,对作品内容及特色进行了评述,充分肯定了作者的写作追求。
B.第⑤段中划线句的意思是,完颜阿骨打、金兀术等历史人物原本是正面形象,被民间演绎成反面了。
C.《叩问大荒》雕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使人们感受到黑土地上特有的历史文化气息,有较高的审美价值。
D.刘学颜倾尽心血为阿城建造了另一个历史博物馆,里面多是顶天立地的英雄人物,游客可实地参观。
E.这篇文章内涵丰富,情感真挚饱满,语言极富感染力,理性而中肯的评价中体现了作者深沉的思考。
18.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4分)
一个人在这样的“实物”中流连久了,衣袖间又怎能不沾染着一缕远古的斜阳呢?
19. 阅读文章,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1) 文中说:“虽然我与刘学颜不过几面之交,但他的人和文,都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阅读⑤—⑦段,概括刘学颜给作者留下了哪些深刻印象。(3分)
(2) 从全文看,作者为什么说刘学颜的人物雕像大都透露着“苍凉”之气?(4分)
20. 作者在第⑧段中说,刘学颜“写到健在的人物时,笔墨就有些‘涩’,很难出彩”。请解释这句话的意思,并谈谈你对这种现象的看法。(不少于200字)(12分)
《苍凉的群像》参考答案
17、B D(4分)
18、
流连:观览沉浸(1分),研究思考(1分)。
远古的斜阳:历史文化气息或古典情怀(1分),沧桑和厚重(1分) 。
19、
(1)刘学颜在书斋中思考,在现实中行走;他身上有着浓郁的英雄主义情结;他还是一个有着古典浪漫主义情怀的人。(答对一点得1分。共3分。)
(2)刘学颜书中所写的多是历史人物(1分),他们大都铁骨铮铮,顶天立地(1分);在苍茫广袤的黑土地上(1分),以不屈和英勇为悲壮的历史增添了极具光彩的一笔(1分)。
20. 句子意思:写活着的人物, 很难做到笔墨酣畅、挥洒自如、客观透彻,因而也就很难写得精彩。
对这种现象的看法:略。
评分要点:本题12分。①解释句子意思,2分(意思对即可);②谈看法,6分。③语言,4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32
高中语文合集百度网盘下载
链接:https://pan.baidu.com/s/1znmI8mJTas01m1m03zCRfQ
提取码:1234
简介:高中语文优质资料下载,包括:试题试卷、课件、教材、视频、各大名师网校合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5:50
多给你 几个吧,希望可以帮到你!
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①~②题。
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 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 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 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 凫雁满回塘。
①下列对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首联紧扣诗题,上句概括写“早行”,下句直抒胸臆,定下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仍然紧扣题目而写,所用笔墨精简,但视角扩大,“商山早行”之景可见。
C.颈联描写了商山早行路上的自然秋景,“落”“明”二字,生动传神,赋情于景。
D.尾联的“思杜陵”与首联的“悲故乡”相呼应,更表达出诗人的思念故乡之情。
②梅臣普以本诗颔联为例,指出最好的诗是“关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请你具体赏析。(4分)
解答:①C(3分)②诗人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这些富有特征的景物,简笔饱勾画羁旅早行的凄清之景,鸡鸣清远,茅店依残月,荒野旷远,行路长长,踏步板桥,春朝寒霜之上留“人迹”。诗歌形象鲜明真切,使我有亲临其境之感。整联文字处处写景,但字字言情,意蕴丰富,包含了抽象而丰繁幽微的情思,表达出旅人的孤独悲愁,思乡之情。(4分,点出难与这景,结合诗句描述评人状写之景,2分;写出“不尽之意”的所指1分,语言表达,1分)
2、阅读下面诗歌,完成①—②题。
蟾宫曲·寒食新野道中
柳濛烟梨雪参差,犬吠柴荆,燕语茅茨。老瓦盆边,田家翁媪,鬓发如丝。
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转眄移时,应叹行人,马上哦诗。
①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柳濛烟”一句描写初春时节,柳色如烟,梨花盛开,小雪霏霏,景色宜人。
B.“犬吠”两句写犬柴门,燕子在茅屋顶上欢快鸣叫,句式对仗,动静结合。
C.“老瓦盆边”三句写田家老翁老妇,白发如丝,在老瓦盆边饮酒,闲适自在。
D.结尾写“秋千女儿”转眼注视多时,大概是赞叹“行人”在马上吟诗的样子。
②请对“桑柘外秋千女儿,髻双鸦斜插花枝”两句诗作简要赏析。(4分)
解答:①(3分)A(“梨雪”是说梨花似雪)②(4分)要点一:“桑柘”两句,写透过又柘树可见一个梳着双髻、头插花枝的女孩正在荡秋千。(解释诗句,1分)
要点二:运用了细节描写(活泼、快乐、调皮……)的农家少女形象。(概括形象特点,1分)要点四:表达了作者对农家少女(田园生活)的喜爱。(说明思想感情,1分)
3、读下面这首词,完成①—②题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①
叶梦得
故都迷岸草,望长淮,依然绕孤城。想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坐看骄兵南渡,沸浪骇奔鲸。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 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③。
注释:①八公山:淝水流经这里,在此曾发生淝水之战。公元383年,前秦苻坚率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丞相谢安命其弟谢石、侄谢玄率兵应战,以少胜多,大败前秦。(②叶梦得:南宋词人,主战派。此词写于他被主和派排挤出朝期间。③桓筝:谢安(号东山)晚年被晋孝武帝疏远,一次陪帝饮酒时,其旧部桓伊弹筝助兴,唱《怨歌行》,谢安闻之流泪,武帝也面有愧色。
(1)、下列对词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片开头三句写词人登高远眺所见之景,暗含故都风景依旧而人事已非的感慨。
B.“想乌衣年少”一句中的“想”字所领起的七句,追忆了当年淝水之战的情景。
C.“沸浪骇奔鲸”一句用比喻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谢家子弟所率东晋部队的夺人气势。
D.“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两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对英雄不再的慨叹。
(2)、这首词结尾处用了谢安晚年的典故,这样写有哪些作用?(5分)
(3).有词评家说豪放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叶梦得的这首词颇具豪放之风,请你任选一个角度(如景物描写、人物形象刻画、情感抒发等),对这首词的豪放风格加以赏析。(200字左右) (10分)
解答“(1)C(3分)
(2)(5分)要点:诗人以谢安晚年被疏远自比(1分),表达了自己被冷落的寂寞与愤懑之情(1分),也寄予了自己为国效力的愿望(1分),集中体现了全词的主旨(1分),表达含蓄深沉令人回味(1分)。(意思对即可)
(3).(10分)评分原则:有明确的看法,且能围绕自选角度有理有据地分析,语言通顺,得8-10分;有看法,分析不具体,语言通顺,得5—7分;有看法,但缺少具体分析,或看法和分析都有一定问题,且语言不够通顺给1-4分。
[译词]
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
叶梦得
寿阳这座古老都城岸草凄迷,远望淮河淝水自西流来,依然环绕这座孤城。
遥想乌衣巷内谢石、谢玄那班英武少年,年轻有为,足智多谋,军容严整。
安坐在帷帐里从容静观符坚骄兵渡河南侵,如惊涛骇浪中凶猛的鲸鱼奔腾。
掉转目光去看那滔滔东流的河水,回头谈笑间,击溃强敌的功业便已告成。
经历千年,八公山下断崖间依然草木丛生,在遥远岁月里记录历史的峥嵘。
只能独自无目的地观看云层舒卷,波涛涌动,没有地方可以寻到豪杰英雄。
确信谢家子弟劳碌为国不过空成历史;嘲笑自己为什么又生悲怆怀想之情。
想起那位谢东山老先生啊,怎么承受年迈时独自倾听桓伊弹奏的哀婉筝声?
[样例①· 景物描写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词中正面描写景物的笔墨虽然不多,但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人却描绘出了“千载八公山下,尚断崖草木,遥拥峥嵘”的景象。试想,由淝水之战到南宋偏安已近千年,而作为当年主战场的八公山,断崖刀劈剑斫般矗立,那些曾令强敌草木皆兵、胆战心惊的草木依然呈现出峥嵘气象,千载以下,一股英雄豪气凝聚荡涤其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这股豪迈气概也凝聚在词人胸怀。其余“沸浪骇奔鲸”“漫云涛吞吐”等想象、衬托的景物描写也都毫无柔媚之态。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断崖草木,遥拥峥嵘”啊!
[样例②·人物形象刻画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在孤城环水、岸草凄迷的境况下,词作怀想的却是“乌衣年少,芝兰秀发,戈戟云横”的谢家才俊。这些年轻人英武有为,足智多谋,他们指挥的军队整饬强劲。尽管敌军骄横嚣张,但这些年轻将领却在转盼之间,“一顾功成”。这与苏东坡的“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与辛稼轩的“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异曲同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词人正面描绘、反面烘托,塑造出指挥若定、挥洒自如的英雄群像,寄托的正是自己慷慨激昂、意气勃发、建功报国的豪迈情怀。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转盼东流水,一顾功成”啊!
[样例③·情感抒发角度]叶梦得的词作《八声甘州·寿阳楼八公山作》虽然核心写一“迷”字,但颇具“豪放之风”。这首词下阕有大段抒情,可谓回肠百结,沉郁苍凉。“漫云涛吞吐,无处问豪英”:词人胸潮翻滚,苦觅英杰,满腔孤苦郁闷。“信劳生、空成今古,笑我来、何事怆遗情”:抚古思今,满腔悲怆,直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的精彩演绎。“东山老,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受排挤,遭打击,壮志难酬,令人不禁想起辛稼轩“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苍凉慨叹。尽管词人目迷肠愁,但慷慨悲歌,句句国是,并无一词在为个人婉转哀诉。看来,这首词也真“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可堪岁晚,独听桓筝”啊!
4、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新城道中①(二首选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④春耕。
[注]①此时是神宗六年春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于赴新城道中所作。
②铜钲:铜锣。③西崦:西山。④饷:犒劳。
(1)细致体会,说说这首诗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 感情?(3分)
(2)从全诗来年,前二名胜“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有何作用?(4分)
(3).对于这首诗第二联即第三、四句的评价,存在不同看法。元代方回《瀛奎律髓》卷十四云“三、四(句)颇拙耳”;清人纪昀也认为这两句中的“絮帽”“铜钲”的比喻太俗气——“究非雅字”。你同意这种看法吗?请以你所熟悉的古诗词作品为例,写一段赏析文字谈谈自己对“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比哈这一修辞运用的评价。
要求:观点鲜明,分析深入,表达得体,200字左右。(10分)
[参考作品:陶渊明《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白居易《琵琶行》;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
解答:(1)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作者情感的体察)评分标准:本题3分。“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对春耕劳作的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若将后两点答成“对
民情农事的关注”,可给2分。]
(2)①“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引路。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为
全诗奠定情感基础。(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本题考查对古典诗歌表达技巧的鉴赏)评分标准:本题4分。任选两点作答,答对一点给2分。]
(3).(略)[(本题考查基于知识积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文本形式的体察、阐发与评价)评分标准:本题10分。观点,2分;阐发与分析,5分;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分;连贯、精彩各1分)。将“絮帽”“铜钲”的比喻运用视为妙笔与败笔均可,根据自圆其说的水平酌情赋分。]
[样例]
我认为“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中的比喻,虽够不上精妙的上品,但也有着稚拙的趣味。可以说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用“絮帽”喻山头的“晴云”,用“铜钲”喻树梢的“初日”,从形态、色彩等主要方面看都很贴切。虽然“究非雅字”,但用在一首描摹山野田家生活的诗里,也别有趣味。如果说“颇拙”,那也拙得有趣,拙得自然。试想,春雨乍停,晴空白云,新树初阳,诗人在去往杭州的山路上,边走边看,内心充满着新鲜感和喜悦情,甚至焕发出几许天真童趣,于是“絮帽”“铜钲”这两个童话式的比喻脱口而出。
这一对比喻的不足在于静滞,欠缺激发读者联想、想象的神韵和魅力。如果与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和苏轼自己的“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这种动态画面、神来之笔相比就逊色了。这也有点儿像同是喻庐山瀑布,徐凝的“白练”就比不上李白“银河”。但是,“絮帽”“铜钲”毕竟不同于以“玉尺”喻鱼跃,用“银梭”喻燕飞的拙劣修辞。大致而言,它们还是可以接受的。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17分)
读山海经(其一) 陶渊明
盂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众乌欣有托,吾亦爱吾庐。
既耕亦已种,时还读我书。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
欢言酌春酒,摘我园中蔬。微雨从东来,好风与之俱。
泛览《周王传》,流观《山海》图。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3分) ( )
A.本诗以朴素的语言开头,描绘出美丽清爽的环境:初夏时节,草木生长,绿树绕屋,浓荫满地。
B.“众鸟欣有托”,一个“欣”字,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飞还鸣啼的乐趣,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
C.“微雨”“好风”的“微”“好”二字互文,风吹面不寒,雨润衣:不湿,和风细雨令人兴会俱佳。
D.“俯仰”两句说诗人虽身在茅屋,但神思驰骋..浮想联翩,抒发隐居读书的感受,点破全诗主旨。
(2)简析这首诗写出了诗人的哪些乐趣。(4分)
(3).对“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有两种理解。一种认为:居于僻巷,常使故人回车而去,和世人很少往来;另一种认为:车大辙深,此穷巷不来贵人,故人却常来。你更认同哪种理解? 结合本诗,并联系你学过的陶渊明作品,阐述理由。(200字左右)(10分)
解答:(1)B(颇有“羁鸟恋旧林”的深意牵强)
(2)这首诗描绘了诗人五个方面的乐趣:草木繁盛,环境清幽;隐居田园,无尘世纷扰;躬亲耕作,自食其力,顺乎自然;时鲜待客,把酒言欢;纵情想象,沉醉书卷。(共4分,每点1分,答出4点即可得满分)
(3).答案示例:(一)我同意第一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尽情表现他归隐之后耕读的乐趣,描写朴 实清幽的自然之美,在这种意境下,不应该有外人打扰。陶渊明远离官场,昔日的朋友不再 和他:来往,表面上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实际上正表现陶渊明与他们的人生 追求不同。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曾说“请息交以绝游”“复驾言兮焉求”,在隐居 生活中,他更愿意和村民畅谈农事,“欢言酌春酒”“悦亲戚之情话”,因此,把“穷巷隔深辙、颇回故人车”理解为昔日J捐友不再往来,更加符合陶渊明隔绝尘俗的喜悦心情。
(二)我同意第二种理解。这首诗中诗人主要描写的是归隐后的田园之趣。陶渊明远离官场,官场中的人不再和他来往,他们的豪华车驾被陋巷所阻隔,用此与老朋友却常常前来形成对比。陶渊明向往的生活是“悦亲戚之情话”,本诗中也有“欢言酌春酒”之句,表明诗人并不是不愿意与人交往,而是拒绝与官场中人来往,因此把这两句理解为达官贵人不再往来,而老友频来,更加体现陶渊明对“俗韵”的鄙视和对朴素生活的赞美。
附:评分标准
10—8分,观点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充分阐释,表达通顺。
7—5分,观点较明确,能联系文本和课本阐释较充分,表达通顺。
4—0分,观点基本清楚,能联系文本或课本阐释,表达欠通顺。
每少20个字减1分,减到3分为止;关键错字,每两个减1分。
6、读下面这首词,完成问题。(共17分)
一剪梅 (南宋)刘克庄
余赴广东,实之①夜饯于风亭
束缊②宵行十里强,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天寒路滑马蹄僵,元③是王郎,来送刘郎。
洒酣耳热现文章,惊饿邻墙,推倒胡床④。旁观拍手笑疏狂,疏又何妨,狂叉何妨!
注:①实之:王迈,字实之,刘克庄好友, ②束缊(yùn):捆乱麻做火把。 ③元:通“原”。
④胡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1)下列对洞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束缊宵行十里强”,开门见山写出连夜行路的情景,紧扣小序中“夜”字。
B.“天寒路滑马蹄僵”,既写出天气恶劣、行路之难,又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
C.“酒酣耳热说文章”,酒宴上作者与朋友不话别却谈起文章,作者构思巧妙。
D.“旁观拍手笑疏狂”,旁观的王迈鼓掌大笑,与作者高谈阔论的狂态相映成趣。
(2)这首词下阕的最后两句抒情很有特点,结合语境试作分析。(4分)
(3).这首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请选择其中的一个,结合诗句进行分析。(200字左右)(10分)
解答:.(1)D“旁观拍手笑疏狂”是指旁边有人听作者与王迈高谈阔论而拍掌笑话他们的狂态。(2)示例:“疏又何妨,狂又何妨!”一句运用了反复、反问的修辞,对那些旁观者直接表达出作者的坚定态度,可谓狂上加狂,雄放恣肆,豪情激越。
(评分标准:对诗句进行解说2分,结合诗句分析作者情感2分)
(3)一、答案的调整
“答案要点”中“诗人”改为“人物”。
二、赋分细则
字数:差2行扣1分。(只扣1分)
审题不清楚,概括两个人物:扣1分。
有科学性错误(对诗句理解有误)扣1分。
缺少对人物形象的概括,扣1分。
分析过程中偏离了对人物的分析,扣1分。
文中过多引入命题材料以外的例子,扣1分。
语言中不合逻辑、不通顺。
三、参考例文及其他
概括“形象”时用的词语
豪放、豪迈、豪爽、豪放不羁、豪放脱俗、豪放旷达、洒脱、不畏艰险、对理想执着追求、对人生坚定、狂放、疏狂、狂傲、傲岸不屈、豪情不改……
开朗、豁达、乐观、胸怀宽广、坦率、率真、……
重情义、真诚、热情、关心朋友、……
书生本色、爱诗书、爱诗文、好学、志趣高……
参考:9-10分刘克庄是一个狂放不羁,胸襟宽广,不畏艰险的硬朗的大丈夫。其一,“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将古代文人墨客为文而生的气节展现出来。宁愿风餐露宿,也不能缺了精神食粮,刘克庄的文人傲骨展现出来。其二,“天寒路滑马蹄僵”表现了前方路途的艰难,但仍能“酒酣耳热说文章”,这个面对漫漫长路却毫无顾忌饮酒作诗的人,便是宽广旷达的刘克庄。其三,“疏又何妨,狂又何妨”将醉酒下的刘克庄的不羁和直率暴露出来,端起酒杯仰天长啸,心底的热情与狂妄喷薄欲出。由此可以看出刘克庄的傲骨,不羁与旷达的性情。(235字)
7-8分 本词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本人狂放不羁的鲜明的性格特点。“挑得诗囊,抛了衣囊”运用对比手法写出在天寒地冻中,在束缊宵行中,作者忘却寒冷却不忘诗书,可以想见作者一路吟啸的情境。遇到送行之人,作者更是酒酣耳热忘记一切,与友人说起文章,掀翻胡床都毫不在乎,运用夸张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极度的狂放。作者运用一系列简洁明快,充满*的语言写自己的“疏狂”,一则是性格使然,其实更表现出作者对王迈天寒路滑为之送行的激动与兴奋。二者叠加,烘托升华,一个鲜明的极具个性的形象便跃然纸上。(234字)(有对手法的解析,但后半部分空洞。)
5-6分 作者的奔放个性在词中表现得十分鲜明。第一句描绘了作者在寒夜中飞驰的景象,给人留下强健的印象。紧接“挑得诗囊,抛了衣囊”,寒夜中为了心爱的诗书竟可以连衣囊也抛弃,更体现了词人的洒脱、豪迈。下阕首先描绘了风亭送别的情景。“酒酣耳热说文章”,没有了送别时的矫情,以痛饮畅谈话别,体现出作者宽广的胸怀。“惊倒邻墙,推到胡床”,何等狂放!兴致一来,便是疏狂!但疏狂又何妨!词人那洒脱、奔放的形象跃然纸上。(197字)(对人物形象概括不准确,分析不深入。)
3分 “天寒路滑马蹄僵,元是王郎,来送王郎”此句写出了天气的恶劣,行路之难,但更衬托出王迈为人热情,不顾天气的好坏,一定前来为好友送行。我认为王迈为人讲义气,重感情,被这句诗淋漓尽致的表现了出来,友谊其实就是这样。在乎的不是享乐时的愉悦,而是离别时及时冰天雪地也要来的感动,所以才会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名句,自古以来的诗中,无论李白还是杜甫都有与朋友饯别的诗句,可见朋友之重在离别之时尽显出来。王迈的热情送别,必会温暖了刘克庄前行的路途。(221字)(审题不准)
[样例①·刘克庄的人物形象]这首《一剪梅》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词人刘克庄自己的形象。他性情豪放不羁,珍重友情,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词人擎着火把,夜里长途跋涉,把衣囊都丢掉了,却单单挑着诗囊。这不是一般的马虎,在他的心里,精神生活远远重于物质生活。词人和来饯行的朋友在风亭欢聚,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当旁观的人笑他俩疏狂的时候,它更是和朋友一起高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真是醉态可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疏狂,与其说词人是醉于酒,莫若说是陶醉于臧否文章的忘情谈论——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自画像。
[样例②·王实之的人物形象]这首《一剪梅》词刻画了个性鲜明的友人王实之的形象。他性情珍重友情,豪放不羁,醉心于诗词文章。请看,这位友人不顾“天寒路滑马蹄僵”,在寒夜赶来为朋友在风亭置酒饯行。在他心里,朋友情分万分珍贵。见到朋友后,没有半点歧路沾巾的悲切,而是纵情豪饮,酒酣耳热,纵谈文章,喊声山响,把胡床都推倒了。当旁观的人笑他俩疏狂的时候,它更是和朋友一起高呼:“疏又何妨,狂又何妨!”真是醉态可掬,达到了忘我的境界。这不是一般的友情,而是建立在诗文投合基础上的高雅深情。与其说这位友人是醉于酒,莫若说是醉于情——这真是一幅鲜明可爱的友人画像。
7、阅读下面唐诗,完成(1)(2)题。(7分)
终南别业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一二两句说,作者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晚年就归隐于终南山边。
B.三四两句说,作者经常独自游山赏景。“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五六两句写游山之趣:沿着溪水行至尽头,还可以坐下来看白云从岩岫间生起。
D.七八两句中说,作者偶遇山中“林叟”,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2)这首诗三、四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各是哪个字?请结合诗意作简要分析。 (4分)
解答:(1)D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林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言欢,以至忘了归期。
(2)最传神的分别是“独“和”空“字,诗人只身独游南山,只是随行而为,满山美景不需与人共赏,但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这两个字表达出了诗人归隐之后的闲适情趣。
或“最传神的分别是“独“和”空“字。诗人兴致来时,只能独自游山,纵有满山美景,也只能一人欣赏,在远离尘俗的空静中不得不承受随之而来的孤独落寞。
8、 [古代诗歌阅读]
【双调】水仙子·重观瀑布
(元)乔吉
天机织罢月梭闲,石壁高垂雪练寒。
冰丝带雨悬霄汉,几千年晒未干。
露华凉人怯衣单。
似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
【译曲】天庭的织机结束了纺织,月亮梭子也终于得闲,高峻的岩石峭壁上,垂下雪白的绢绦散着寒气。就像是冰凝丝线挟带着雨雾,悬挂在云霄上面,经历了几千年的曝晒,直到现在还是没有晒干。瀑布闪光的飞沫溅到身上,凉得让人感到衣单。活像银白的长虹畅饮涧水,又像晶莹的玉龙冲下高山,还像晴天飘雪飞落在河滩。
对于乔吉,有人认为其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你如何看?试以上面一首元曲为例,结合你对李白诗歌风格的理解,就你的认识作简要分析。不少于200字。
【样例】有人认为乔吉堪称元曲作家中的李白,仅就这首《水仙子·重观瀑布》而言,我觉得是一种相当肤浅的评价。不错,“白虹饮涧,玉龙下山,晴雪飞滩”等譬喻,表面看是丰富、奇特、新颖的,颇有些像李白的诗歌风格;但这仅是表面相似,甚至是并不高明的模仿。与李白的诗歌相比较,《水仙子·重观瀑布》缺少的是飘逸超凡的气概和豪迈不羁的情怀。请看,“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是何等的抱负,“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是何等的慷慨;而“石壁高垂雪练寒”是多么僵滞,“冰丝带雨悬霄汉”又多么猥琐,至于“晒未干”“怯衣单”简直有几分可笑了。如果说李白的作品是谪仙创造的神品,那么《水仙子·重观瀑布》便是匠人勾描的俗作。借用苏轼评价徐凝的话调侃一下这首元曲:帝遣银河一派垂,古来唯有谪仙词。飞流溅沫知多少?不与乔吉洗恶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