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06: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2:05
国家创新体系是融创新主体、创新环境和创新机制于一体,在国家层次上促进全社会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促进创新机构之间相互协调和良性互动,充分体现国家创新意志和战略目标的系统。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是党和国家在新时期把握新机遇、迎接新挑战的基础性工作,具有极其重要和深远的意义。
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当前,“技术瓶颈”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原始性创新能力不足不利于我国进一步扩大开放,主动参与国际竞争。当代新技术*对我国提出了严峻挑战,以信息和生物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极大地改变了世界的经济格局。创新能力已成为决定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创新资源成为当今国际竞争的焦点。研究表明,世界科技发展的不均衡性要远大于世界经济的不均衡性,当代绝大多数领域的技术制高点被发达国家所控制。根据世界银行统计,在全球R&D投入中,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占86%;在国际技术贸易收支方面,高收入国家获得全球技术转让和许可收入的98%。在生物工程、药物等领域,美国、欧盟和日本拥有95%左右的专利,包括我国在内的其他国家仅占4~5%。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我国与发达国家及新兴工业化国家相比,在科学积累和技术水平方面不仅存在着巨大差距,而且在一些重要领域的差距还有不断扩大的趋势,竞争态势相当严峻。
我国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正进入新的阶段
面对各种新的形势和要求,我国科技创新战略需要进行重大的调整:一是调整科技创新战略的指导思想,更加强调原始性创新,力争实现科学技术发展的跨越;二是调整科技创新的管理*,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三是调整科技创新的工作方针,下决心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办大事;四是调整科技创新模式,从注重单项技术创新转变到更加强调各种技术的集成,强调在集成基础上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和产业;五是调整科技创新的动员机制,充分调动和组织全社会各方面力量投入和支持科技创新。
一个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不仅来自于企业和研究机构内在活力的增加,更来自于科学的制度安排和良好的社会经济环境。当前,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将进入到在国家层次上进行整体设计、系统推进的新阶段。发展环境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多年来改革与发展的基础上,以增强国家整体创新能力为目标,加速建立一个既能够发挥市场作用,又能够根据国家战略有效动员和组织创新资源,既能够激发创新行为主体自身活力,又能够实现系统各部分有效整合的国家创新体系。在这一体系中,*将发挥更加积极和有效的作用,产学研的结合更加紧密和协调,社会资源将得到更加广泛和充分的利用,体系的对外开放程度更为扩展和延伸。根据这一思路,新时期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应具有三个突出特点:(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与强化*宏观*功能相结合;(2)激励微观创新机构自身活力与推进总体结构调整和系统整合相结合;(3)推进科技*改革与强调科技、教育、经济*改革联动相结合。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
一是宏观*问题。目前我国在创新活动组织、创新资源配置和创新制度供给方面缺乏有效的宏观*及战略协同机制。突出地表现在:一是有关部门、各地方之间在创新活动组织中彼此分割、相互脱节,重复现象仍然比较突出,无法真正做到集中力量办大事;二是军民两大研发及产业体系之间长期处于分离状态,造成两大创新体系相当程度的割裂、封闭。一些重要的研究开发活动往往在军民两个体系间重复进行,不适应当今军民技术日趋融合、高新技术两用化的趋势。
二是创新体系结构问题。目前我国国家创新体系结构总体上趋于优化,但创新机构之间相互作用的网络体系远未形成。同时,我国国家创新体系还存在明显的薄弱环节,结构性缺陷亟待加以弥补和完善。一是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尚未真正确立。大中型工业企业约有一半的企业没有技术开发活动,40%左右的企业研发机构没有稳定的经费来源,众多中小企业难以获得必要的技术支持。二是公益性科研机构和力量相对薄弱的问题十分突出。农业、卫生与健康、资源与环境、标准等领域的公益性研究,都远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基本需求。三是中介服务机构不健全的问题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有关科技中介服务的法律法规不健全,针对中介机构的综合性指导意见和扶持性、规范性*几乎空白。一些中介机构服务能力不足,对*的依赖性较强。经济欠发达地区中介服务机构发展更为滞后。
现阶段主要任务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主要目标是:到2010年,初步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科技自身发展规律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创新*和创新文化等方面的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国家重点科研基地建设达到世界先进水平,重点领域的原始性创新能力实现大的飞跃。到2020年,建立比较完善的国家创新体系,全社会研究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国家科技竞争力进入世界前列。
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要着重发挥科研机构和大学在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方面的核心作用。建立以公益类院所为主体的国家公共科技供给和服务体系。加强中国科学院创新能力的建设。要通过进一步推进和深化知识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现代科研院所管理制度,进一步优化学科布局,形成一支精干、高效的科学研究队伍,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科学研究基地、培养造就高级科技人才的基地和促进我国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基地。其主要功能是紧紧围绕国家战略目标,承担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的研究工作,并与企业、大学及其他科研机构形成相互开放、分工合理的结构布局,在国家层次上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创新成果的充分利用。进一步发挥大学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基础性作用。在未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大学应继续深化科研*改革,重点开展自由探索的基础研究,同时还应新建和组建一批多学科交叉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从事围绕国家目标的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并向社会提供公共科技产品及服务。通过联合承担国家科研任务和开放实验室等,加强与科研机构之间的结合。通过加强研究型、综合性大学建设,大力培养优秀创新人才,促进自然科学与社会、人文科学的深入融合。此外,大学还应当成为区域研究开发中心,并不断通过向产业的技术转移和扩散,提升区域创新能力。
同时,要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是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核心任务之一。目前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已进入创新主导的发展过程,企业发展将由重点提高生产能力转向重点提高创新能力,企业技术需求和技术投资能力也大大提高。因此,国家应当采取积极的措施,为各种类型的企业提供公平有效的创新支持,真正确立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企业应当成为技术创新投入和组织的主体,在全社会R&D投入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并利用和集成企业内外的各种要素和资源,解决企业乃至行业发展中的重大技术性问题。当前的重点工作应当是:进一步加强国有大中型企业技术创新机构和能力的建设,发展以企业为主导的工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调整、制订创新发展战略,加大对创新的投入;进一步发挥民营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化方面的积极作用,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计划;进一步引导转制科研机构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增强持续创新能力,在相应产业领域发挥先导和支撑作用;进一步鼓励外资企业在我国设立研发中心,开展本土化的创新活动。同时大力促进产学研的结合与互动,支持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通过共同建立实验室或研发机构、共同承担国家任务等形式,加强多种形式的合作研究,推动企业广泛建立技术创新战略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