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5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6:15
孩子“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犯了错还屡教不改,这是很多家长最头疼的问题之一。
“我都说了多少遍!”成了很多家长的口头禅。
心情好的时候还能克制自己,对孩子和家人态度好一点;烦躁的时候,就成了狂风暴雨。
孩子是真的油盐不进,很难沟通吗?
难道我们真的需要更加严厉才能让他长记性吗?
然而,手段越严厉,孩子的耐受力可能会越来越强。这样的恶性循环到底什么时候能结束?
被批评时,孩子在自我保护
其实,真不是孩子油盐不进。当他遭受批评时,内心也很难过,感觉受到了伤害,这样的伤害会调动自身的生理机能来自我保护,产生“战斗或逃跑反应”。“战斗或逃跑反应”:碰到危险时,身体的神经腺体迅速进行反应使躯体产生战斗或者逃跑的反应。这种自我保护具体表现为,在伤害的当下逃避或者反抗,事后尽快忘记。这就是大脑的中枢边缘系统在起作用。中枢边缘系统中心有个扁桃形小结构,叫做“杏仁核”,这是情感思想的聚集地。当孩子遭遇批评时,杏仁核会给孩子的大脑发送“打或者逃或者毫无反应”的指令,这时,孩子的表现就可能是假装听不见,或者假装不在意。这恰恰反映他们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他们的内心也很痛苦。
而家长往往不了解这一点,就会觉得孩子脸皮厚,把自己的话当耳旁风,从而想到用更严厉的方法来刺激孩子,或者在以后不停地重复批评他。
这种刺激过多、过强,时间过长,会让孩子产生更糟糕的“超限效应”。
孩子从最开始的内疚不安,发展到不耐烦,乃至反感讨厌,被“*急”了,还会出现“我偏要这样”的反抗心理和行为。总之,不论是大脑杏仁核的应激反应,还是产生了“超限效应”,它们都直指一个核心,那就是:我知道错了,我很难过。这样糟糕的批评会给孩子的心灵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那么,不用“严厉”的批评是否能解决问题?
有效解决孩子“油盐不进”的问题
了解,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如果不去看孩子,不了解事情的原委,我们的评价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因此,在批评孩子之前,应该先了解以下几个问题:
1.理解孩子的行为。
了解孩子的行为逻辑和动机,之后用他能理解的方式来提要求,让他执行,或者改变他的行为,势必事半功倍。
2.指令具体明确。
有的家长跟孩子说话很容易用大人的逻辑来交流。为了表现语言的张力,经常会用夸张的方法,或者说反话来表达。
洞察内心需求。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需要家长们注意。比如,幼儿阶段的孩子,注意力是很难转移的。
当我们细心观察,耐心交流,我们就能慢慢走进孩子的内心,更多了解孩子。
认识了孩子的想法之后,我们需要跟孩子“好好说话”。
改变沟通方式,重塑亲子关系
1.用肯定句说话。
如果你去公园或者动物园孩子比较多的地方,你一定会听到这样的声音:
“你别跑!摔倒了咋办!”
“别去那里玩,危险!”
“别跟弟弟打架,跟人家好好玩!”
家长一着急,脑子里只关注孩子做的不好的地方想要及时制止,所以会下意识地使用否定句。可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不让我这样,我应该怎样?
所以,我们应该说:
“慢慢走,要小心脚下!”
“就在妈妈身边玩,让妈妈看到你。”
“要爱护弟弟,动作要轻一点,太重会弄疼他的。”
这样,孩子就明白了,自己该做什么,可以做什么,做事有边界,他才不会出格。
2.不要事事苛责。
身为父母,总希望孩子特别优秀,一旦有不得体的地方,总想提醒孩子,其实这样会让孩子分心,次数多了还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在父母眼里很糟糕。
当孩子做的不好时,我们应该给孩子一些时间,让他自己去觉察。在不危及健康的情况下,可以让他自己体验事情的后果,用亲身经历去约束自己。
瑞典著名作家林格伦说过:“幼儿需要管教和指导,这是真的,但是如果他们时时刻刻无论何事都在管教和指导之下,是不大可能学会自制和自我指导的。”
允许孩子出错,允许他不完美,孩子感觉到被接纳,他才不会分心,把注意力都放在自己的行为之上,用自律代替他律,这样才能塑造一个独立健康的人格。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6:16
家长长时间的大喊大叫,对孩子造成了一定的影响。孩子害怕父母的批评,他们在自我保护, 就会表现这种情况。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6:16
可能是因为孩子对你说的事情不感兴趣,或者是孩子的注意力不集中,根本就没有听到你在说什么,或者是说话的方式不对。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6:17
第1点就是,这个问题不感兴趣,所以就左耳朵进右耳朵出,第2点就是,根本没有用心去听你的问题,所以就是呃听完之后就忘了,第3点就是,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在乎你,所以就是他听东西左耳朵听右耳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