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24 04:4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7 20:46
含“顶真”的修辞手法的诗有:
无名氏《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唐陶渊明《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北魏佚名《木兰诗》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春秋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唐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1.顶真含义: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2.上述诗词的创作背景:
(1)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2)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3)《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4)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5)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7 20:46
含“顶真”的修辞手法的诗有:
无名氏《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唐陶渊明《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北魏佚名《木兰诗》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春秋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唐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1.顶真含义: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2.上述诗词的创作背景:
(1)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2)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3)《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4)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5)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7 20:46
含“顶真”的修辞手法的诗有:
无名氏《氓》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唐陶渊明《桃花源记》复前行,欲穷其林.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
北魏佚名《木兰诗》出门看伙伴,伙伴皆惊忙。
春秋战国列御寇《愚公移山》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唐杜甫《兵车行》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
1.顶真含义:
顶真(顶针),亦称联珠、蝉联,是一种修辞方法,是指上句的结尾与下句的开头使用相同的字或词,用以修饰两句子的声韵的方法。注意:使用这个方式时,毋须*上下句的字数或平仄,但上下句交接点一定要使用相同的字或词。
2.上述诗词的创作背景:
(1)这是一首短短的夹杂抒情的叙事诗,将一个情爱故事表现得真切自然。诗中女子情深意笃,爱得坦荡,爱得热烈。即便婚后之怨,也是用心专深的折射。真真好一个善解人意、勤劳聪慧、果敢率真、通情明义的鲜明形象。在婚前,她怀着对氓炽热的深情,勇敢地冲破了礼法的束缚,毅然和氓同居,这在当时来说,是一件难能可贵的事。按理说,婚后的生活应该是和睦美好的。但事与愿违,她却被氓当牛马般使用,甚至被打被弃。原因就是当时妇女在社会上和家庭中都没有地位,而只是的丈夫的附庸。这种*、经济的不平等决定了男女在婚姻关系上的不平等,使氓得以随心所欲地玩弄、*妇女而不受制裁,有抛弃妻子解除婚约的权利。“始乱终弃”四字,正可概括氓对女子的罪恶行为。因此她虽曾勇敢地冲破过封建的桎梏,但她的命运,终于同那些在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压束下逆来顺受的妇女命运,很不幸地异途同归了。“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也,不可说也!”诗人满腔愤懑地控诉了这社会的不平,使这诗的思想意义更加深化。诗中女主人公的惨痛经历,可说是阶级社会中千千万万受压迫受损害的妇女命运的缩影,故能博得后世读者的共鸣。
(2)年轻时的陶渊明本有“大济苍生”之志,可是,他生活的时代正是晋宋易主之际,东晋王朝极端*,对外一味投降,安于江左一隅之地。统治集团生活荒淫,内部互相倾轧,军阀连年混战,赋税徭役繁重,加深了对人民的剥削和压榨。在国家濒临崩溃的*岁月里,陶渊明的一腔抱负根本无法实现。同时,东晋王朝承袭旧制,实行门阀制度,保护高门士族贵族官僚的特权,致使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没有施展才能的机会。像陶渊明这样一个祖辈父辈仅做过一任太守一类官职,家境早已败落的寒门之士,当然就“壮志难酬”了。加之他性格耿直,清明廉正,不愿卑躬屈膝攀附权贵,因而和污浊黑暗的现实社会发生了尖锐的矛盾,产生了格格不入的感情。义熙元年(405年),他坚定而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与统治者最后决裂,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
(3)《木兰诗》产生的时代众说纷纭,但据其最早著录于陈释智匠所撰的《古今乐录》,可证其产生之时代不晚于陈。诗中称天子为“可汗”,征战地点皆在北方,则其产生之地域在北朝。诗中有“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语。黑山即杀虎山,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东南,去黄河不远。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杭爱山。据此,《木兰诗》中之战事,当发生于北魏与柔然之间。柔然是北方游牧族大国,立国一百五十八年(394—552)间,与北魏及东魏、北齐曾发生过多次战争。而最主要之战场,正是黑山、燕然山一带。429年,北魏太武帝北伐柔然,便是“车驾出东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南北三千里。”(《北史·蠕蠕传》,蠕蠕即柔然。)
(4)本文选自《列子》,成书于战国前期。在当时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条件下,人们只能幻想借助具有超人力量的神来实现征服自然的愿望。
(5)关于此时的创作背景,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是讽刺唐玄宗对吐蕃的用兵(见单复《读杜甫诗愚得》卷一)。《杜臆》云:“旧注谓明皇用兵吐蕃,民苦行役而作,是也。此当作于天宝中年。”当时唐王朝对西南的少数民族不断用兵。《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六载:“天宝十载四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什*,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