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三伏”从何时开始?每个伏有多少天?如何推算每年的伏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6 11:57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3:23
07年的
初伏是 7月15日 (农历六月初二,庚戌日)
中伏是 7月25日 (农历六月十二,庚申日)
末伏是 8月14日 (农历七月初二,庚辰日)
什么是三伏?
"三伏"是指初伏、中伏和末伏,约在7月中旬到8月中旬这一段时间。夏至以后,虽然白天渐短,黑夜渐长,但是一天当中,白天还比黑夜长,每天地面吸收的热量仍比散发的多,近地面的温度也就一天比一天高。到"三伏"期间,地面吸收的热量几乎少于散发的热量,天气也就最热了。再往后,地面吸收的热量开始少于地面散发的热量,温度也就慢慢下降了。所以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一般出现在夏至的"三伏"。
又称伏天。三伏的总称。古代也专指三伏中祭祀的一天。古人以为,伏天之时,阴气迫于阳气而藏伏,故名之。春秋时秦德公始作伏,祠社,此为设伏日之始。夏日炎热,尤以三伏为盛,故人于伏日有避暑之举。汉魏时,伏日有酒食之会。汉和帝曾令伏日尽日闭门,不*事。唐时,长安人伏日多于风亭水榭,浮瓜沉李,流杯曲沼,每至通夕而罢,富家子或植画柱,搭凉棚,召客聚坐,作纳凉盛会。此外,自三国魏时,六月伏日即有家家作汤饼之俗,谓食之可避除疾患。《艺文类聚,岁时.伏》引《历忌释》:“伏者何也,金气伏藏之日也。”又引晋程晓诗:“平生三伏时,道路无行车。闭门避暑卧,出入不相过。”宋吴自牧《梦梁录.六月》:“六月季夏,正当三伏炎暑之时,内殿朝参之际,命翰林司供给冰雪......以解暑气。”清顾良《清嘉录.六月.三伏天》:“旧传有夏九九,今已不传。但从夏至日起,第三庚为初伏,第四庚为中伏,立秋后初庚为末伏,谓之三伏天。好施者,于门首普送药饵,广结花缘。街坊叫卖凉粉、鲜果、瓜、藕、芥辣索粉、皆爽口之物。什物则有蕉扇、苎巾、麻布、蒲鞋、草席、竹席、竹夫人、藤枕之类,沿门担供不绝。......茶坊以金银花、菊花点汤,谓之双花。”
话说三伏
人们常用“热在三伏”这句话来形容盛夏的气候特点。这种说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秦代,就把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做伏天。根据《史记·秦纪》记载,那时就规定每年从夏至以后第3个庚日开始入伏,叫做“初伏”(或叫“头伏”),第4个庚日以后叫“中伏”,立秋以后第一个庚日为“末伏”的始日。
由于各年庚日不同,所以入伏的时间各年也不一样。一般来说,每伏为10天,但是,如果夏至以后第5个庚日出现在立秋之前,这一年的“中伏”就是20天了。今年“初伏”始日为7月12日,“中伏”为20天,“末伏”终日为8月20日。可见,三伏一般出现在每年7月中旬到8月中旬之间,这时也正好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
大家都知道,地球的热量主要来源于太阳。我国处于北半球,春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慢慢移到北半球,我国各地日照时间逐日增加。到了夏至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我国大部分地区白昼最长,日照时间最多,按理说,夏至应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然而三伏天却从夏至以后的第3个庚日算起,这是与地球的热量收支有关系的。地球白天吸收太阳辐射来的热量,夜间又把部分热量放射到空中。进入春季,特别是进入夏季,地球白天吸收的热量越来越超过夜间散失的热量,这样,地面上积累的热量逐渐增多,气温也随之逐渐升高。而夏至这一天,虽说地球吸收的热量最多,却不是地面积蓄热量最多的一天。夏至以后,地面每天仍在继续储蓄热量。到了三伏天,正是一年中地面积蓄热量最多的时候。显然,这与一天中最高气温不是出现在正午而是在午后2时左右的道理是一样的。
根据我国2000多个气象台站的气象资料,我国*上大部分地区确实是“热在三伏”,只不过南方热在“中伏”,而北方因初秋降温快而热在“头伏”罢了。但在沿海岛屿和滨海地区,由于海洋热容量比陆地大,因而升到全年最高气温的时间也比*的晚,最热时间一般在“末伏”。此外,我国也有一些地方(主要是西南地区和南海诸岛),最热时间却不在三伏之内。比如,拉萨最热天气是在6月上旬,西沙群岛在5月下旬。
当然,以上指的是多年平均情况,具体到某个年份,也有例外。比如,197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特短(即“空梅”),全年最热时间发生在6月26日至7月11日。该年在7月上旬平均气温,南京为32,3℃,比长年平均值偏高5.3℃,旬内日最高气温天天高达39℃左右。
在盛夏三伏天,受副热带高压的影响,我国江淮流域多晴空少雨,容易出现干旱(称为“伏旱”),在这闷热难耐、庄稼“渴”得难受之时,偶尔袭来的台风送来了及时雨,会解除或缓和这些地区的“伏旱”。而随着雨带北抬,会在黄淮、华北、东北等地造成一次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称为“伏汛”)。副热带高压南侧常常有台风活动,会给我国南方带来大量降水。因此,在伏天里,既要注意抗旱,又要注意防涝。
炎热的三伏,虽给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带来诸多不便,但是给作物生长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三伏要热,五谷才结”就是这个意思。比如,农业气象中的“伏桃”一词就是指在伏天里形成的棉桃,由于这期间天气晴好,高温少雨,则结桃大,吐絮早,品质好,因此,多结“伏桃”是确保棉花丰产的一个关镇问题。此外,三伏期间的降水(称为“伏雨”,有人泛指夏季的降水),对我国某些地区来说,在年雨量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夏雨春用”、“三伏有雨多种麦”等说法表明了“伏雨”对有些地区的重要意义,因此,在防汛的同时要注意蓄水。当然,还须注意高温对水稻的热害影响。盛夏时节,正值早稻或早中稻的灌浆期,如温度过高,日最高气温连续3天以上超过35℃,会使水稻灌浆期缩短,千粒重降低,导致水稻的半实率和秕粒率增加10—30%,高者可达40—50%,因此,在伏天里要加强对早稻的管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8 03:23
按历法规定:初伏从夏至日后第三个庚日始(称入伏);末伏从立秋后第一个庚日始至第二个庚日结束(称出伏)。
2007年夏至是2007年6月22日,农历 二零零七年五月初八 丁亥
初伏2007年7月15日,农历 六月初二
中伏2007年8月04日,农历 六月二十二
未伏2007年8月24日,农历 七月十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