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2:42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9:45
意思是:嘘嘘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
出处:《国风·卫风·氓》是中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的一首诗。这是一首弃妇自诉婚姻悲剧的长诗。
原文节选: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译文:桑树叶子落下了,枯黄憔悴任飘摇。自从嫁到你家来,三年穷苦受煎熬。淇水茫茫送我归,水溅车帷湿又潮。我做妻子没差错,是你男人太奸刁。反覆无常没准则,变心缺德耍花招。
这首诗音调铿锵自然,富有真情实感。诗中用了不少“蚩蚩”、“涟涟”、“汤汤”、“晏晏”、“旦旦”等叠字形容词,它们不但起了摹声绘貌的作用,且加强了诗的音乐性。
《诗经》民歌的章法,多半是叠章复唱的。由于《氓》诗作者感情复杂,叙事曲折,故分章而不复唱,这在《国风》民歌中是少见的。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
《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9:46
意思是:吁吁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
出自《国风·卫风·氓》,原文选段: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译文:
桑树叶子未落时,缀满枝头绿萋萋。吁吁那些斑鸠儿,别把桑葚吃嘴里。哎呀年轻姑娘们,别对男人情依依。男人若是恋上你,要丢便丢太容易。女人若是恋男子,要想解脱难挣离。
注释:
1、沃若:犹“沃然”,像水浸润过一样有光泽。
2、于:通“吁”(xū)本义为表示惊怪、不然、感慨等,此处与嗟皆表感慨。
3、鸠:斑鸠。传说斑鸠吃桑葚过多会醉。
4、耽(dān):迷恋,沉溺,贪乐太甚。
5、说:通“脱”,解脱。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卫风·氓》是春秋时期的一首民歌。春秋时期生产力还相当落后,妇女在家庭中经济上不独立,人格上形成对男子的附属关系,男子一旦变心,就可以无所顾及的将她抛弃。
当时作为封建生产关系和等级制度的观念形态也逐步形成,妇女的恋爱和婚姻常常受到礼教的束缚、父母的干涉和习俗的责难,进一步形成了对妇女的精神桎梏。《卫风·氓》这首诗正是反映了一个痴情女子负心汉的故事。
作品出处:
《诗经》,是中国古代诗歌开端,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歌,共311篇,其中6篇为笙诗,即只有标题,没有内容,称为笙诗六篇(南陔、白华、华黍、由康、崇伍、由仪),反映了周初至周晚期约五百年间的社会面貌。
《诗经》的作者佚名,绝大部分已经无法考证,传为尹吉甫采集、孔子编订。
《诗经》在先秦时期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诗经在内容上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是周代各地的歌谣;《雅》是周人的正声雅乐,又分《小雅》和《大雅》;《颂》是周王庭和贵族宗庙祭祀的乐歌,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
《诗经》内容丰富,反映了劳动与爱情、战争与徭役、压迫与反抗、风俗与婚姻、祭祖与宴会,甚至天象、地貌、动物、植物等方方面面,是周代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国风·卫风·氓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9:46
出自《诗经。氓》说鸩鸟啊,不要吃桑葚(多吃会醉,迷幻)女孩子啊,不要和男子纠缠。此诗说的是一个女子被男子的甜言蜜语骗了,嫁给他了,日夜操劳,可是男子却变心了,她成了弃妇,作此怨诗,抒忿,也告诫别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9:47
“于(xu)嗟”是语气词,鸠是一种鸟。前面两句是“鸠啊,你们不要去吃桑葚啊”。是起兴的作用,目的就是引出下一句。“少女们啊,你们不要和男士沉溺于爱情”。“耽”就是沉溺的意思。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9:47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那贪吃的斑鸠啊,不要无节制地啄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世上的女孩子呀,不要沉醉于男子编织的情网)。追问后面那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