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1 00:13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08
排第二位的应该称为仲
古代以伯、仲、叔、季来表示兄弟间的排行顺序,
伯为老大,仲为老二,叔为老三,季排行最小。
“伯”的本义是“没有兄长的男子”,就是老大的意思,在古代与“孟”字通用,现在一般称呼比父亲年长一些的男子。在古代按宗法社会里,一般常以长子继承父位当家,就一国而言,当国者则把持国政。
“仲”的本意在《释名》中解释:“仲,中也,言位在中也。”这个叫法至今还留在云南白语里,“仲子”指二儿子。
“叔”指年少,现常用于称呼父亲弟弟。
“季”指年幼最小的,不一定排行第四。汉高祖刘邦排行老三,因为他最小,所以又以刘季为字。
扩展资料:
古代亲属间的称谓:
1、父母:父母并称有“二老”“双亲”,还有“高堂”“怙恃”“椿萱”等。
2、父亲:关于父亲的称呼,在《史记》中,刘邦用“太公”之称,又曾对项羽说“吾翁即若翁”,其中“翁”即父亲。
后世对父亲有很多不同的称呼:称自已父亲为家尊、家君、家严、严君、严亲、家大人,称对方父亲为令尊、大君、尊君、尊公、尊翁、尊府、尊甫、尊大人。此外,还有以“椿庭”为父亲代称的。
3、母亲:对母亲的称谓最常见的就是“母”,古今习用。文人多以“萱堂”“堂萱”作为对母亲的敬称。萱草,又称为忘忧草。“萱堂”原是母亲所居之处的代称,又用作对母亲的敬称,又简称为“堂”,故称对方母亲为令堂、尊堂。
此外,古代官绅人家一夫多妻很普遍,于是有“生母”“亲母”等诸多名称,生身母亲若为父亲正妻,则称生母;若为妾出,称己母为亲母,称父亲的正妻为“嫡母”。若自己是父亲正妻所生,则称父亲的妾为庶母、少母。此外,又称父亲的妾为姨、阿姨、姨娘、姨太太。
4、考妣:在先秦时期是对父母的别称,无论生死均可用。后世则称死去的父亲为皇考,死去的母亲为皇妣。后又改称先考、先妣。
5、夫妻:夫,丈夫,本是成年男子的美称。到了后世,丈夫、大丈夫、美丈夫等均为男子美称,夫、夫君、夫婿则为妻称夫的名称。此外,良人、郎、郎君、官人等都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妻称夫的名称,比较书面化的还称为外子。
夫称妻多称贤妻,称呼对方之妻则有令妻、夫人和尊夫人等名,对他人称己妻有山妻、拙妻、荆妻、拙荆、荆人、荆妇、拙内、贱内、内人、内子等称呼。称呼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为糟糠之妻,或简称为糟糠。小君、细君最早用以称诸侯之妻,后来作为妻子的通称。
梓童则为皇帝对皇后的称呼。此外,古代官宦人家多有妻有妾,正妻又称为正室、嫡妻、嫡室,其余的妻子一律称妾,或侧室、别室、别房、偏房、如夫人等。旧时,女子还将将妾、妾身等作为自称的谦词。
6、子女:古代对儿子主要有以下称呼:男、息、儿。子息、儿息、贱息、弱息等名称为书面语,儿男、儿郎等名称为口语。另,正妻所生之子称嫡子、嫡嗣、宗子等,妾出之子则称庶子、余子、孽子等。称呼对方之子为哲嗣、公子。
称呼对方之女为爱或媛,也称为令媛、千金。儿子之妻最初只称妇,后因儿子称息,又称为息妇,又作媳妇。女儿之夫为婿,或称为女婿、快婿、门婿等。晋以后,文士又常将女婿称为东床。
7、兄弟:兄弟的称呼有昆仲、昆季、棣萼、埙篪、手足、友于等。美称对方兄弟为昆玉。此外,旧称地位高的弟弟为介弟,敬称对方兄弟也说介弟。兄之妻为嫂,弟之妻称弟媳。兄弟之妻互称为姒娣或妯娌。伯叔之子称为从兄弟,俗称堂兄弟、叔伯兄弟。
8、姊妹:姊古称为女兄,妹为女弟。姊妹之夫,称为姊夫、妹夫或姊婿、妹婿。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伯仲叔季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09
排第二位的应该称为仲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09
伯仲叔季,第二位曰仲,三国时的孙仲谋就是个例子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1 05:10
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