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2 00:4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16 03:50
自2003年起,清单计价悄然兴起,历经15年风雨,但仍有人对“定额计价”与“清单计价”的微妙差异感到困惑。这无疑是对工程造价教育质量的挑战,包括我们的学术研究。本文将通过详尽阐述,帮助大家厘清两者的关系。
定额,直观上可理解为“规定好的额度”,学术层面则解释为完成单位建筑产品所需的人员工时、材料消耗和机械设备台班数量的标准。无论是清单计价还是定额计价,定额都是它们的基石。混淆两者,往往源于对我国工程计价发展历程的不了解,让我们通过天津理工大学尹贻林团队的图表,一窥其演变脉络。
定额计价,源于计划经济时代的管控,*部门规定了各要素的消耗量,如“控制量、指导价、竞争费”。而清单计价则引入市场机制,人工、材料等消耗量由企业自主决定,依据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和项目特性,企业自编或统计出的“企业定额”是其核心。造价确定时,企业会根据清单项目特征调整企业定额,形成综合单价,进而确定最终造价。
然而,在现实中,许多企业并未编制自主的企业定额,而是依赖于*发布的消耗量定额,进行投标报价或结算。这可能是某些人认为定额仍受*强制执行的误解。实际上,*定额更多的是为*投资项目提供招标控制价的依据,而非绝对的执行标准。如今,*对“量”和“价”的控制已逐渐松动,部分费用的市场竞争性也在增强。
工程造价改革方案明确指出,预算定额的发布将逐步减少,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将成为编制概预算的新驱动力。这意味着清单计价将更加依赖企业自身的智慧,定额不再是单一的*规定,而是企业根据市场动态灵活调整的“数量标准”。
总结来说,清单计价与定额计价的区别在于“数量标准”的制定主体——*或企业。而无论何时,决定建筑产品成本的关键始终是人工、材料和机械的消耗。清单计价的核心,是企业根据市场动态自主制定的“数量标准”,这无疑为行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与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