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荀灌娘»观后--日更文章第22天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4-05-01 20:0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5-01 21:34
下午收看了央视十一频道播出的京剧《荀灌娘》,突出的感觉就是,轻松、好看,京剧的写意之美,被渲染得淋漓尽致。剧中女主是又一位替父解忧的巾帼英雄,比替父从军的那位花将军,花木兰,所处的年代还要早一百多年。可谓少年女英雄。
说实话,我还是第一次完整地观看这出戏。这出以花旦为主演的传统剧目,其内容是根据西晋惠帝时期的真实故事演绎而成。
生活在西晋惠帝时期的荀灌娘,是地地道道的名门之后。她的先祖荀彧,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和战略家。想来大家对曹操时期的这位第一谋臣荀彧,应该是熟悉的,单是因为他名字里的那个写法特别的“彧”字,就应该很有印象,看似象“或”,却比或字多了两撇,这就比他人又多了个特点。有特点,就容易被人记住。
荀灌娘的父亲荀菘,一生为官,至东晋成帝时期,累官至右光禄大夫。荀灌娘自幼就跟在父亲身边行军作战,受其影响,不爱红妆爱武装,练得一身好武艺,刀枪剑戟,样样娴熟。
灌娘突围出城搬救兵的故事,见于《晋书卷七十五.列传第四十五》,及《晋书卷九十六.列传第六十六》记载:荀菘小女灌,幼有奇节。崧为襄城太守,为杜曾所围,力弱食尽,欲求救于故吏平南将军石览,计无从出。灌时年十三,乃率勇士数十人,逾城突围夜出。贼追甚急,灌督厉将士,且战且前,得入鲁阳山获免。自诣览乞师,又为崧书与南中郎将周访请援,访即遣子抚率三千人会石览俱救崧。贼闻兵至,散走,灌之力也。
这就是荀灌,一个年仅十三岁的小姑娘,突围搬兵,解救襄城故事的出处。
京剧的《荀灌娘》基本遵循了历史的记载:杜曾围困襄阳,太守荀崧见围城多日,无计可施,乃接受年仅十三岁的女儿灌娘的建议,遂派灌娘突围出城,去搬救兵。灌娘女扮男装,英姿勃发,辗转来到荆州,以大局之重,晓以厉害,依仗自己的智慧和伶俐之口,终于说服了将军石览及荆州刺史周鲂联手出兵救围,使襄阳得以安然。后经周鲂的军师陶侃撮合,灌娘与周鲂之子周抚定下亲事,两家结为秦晋之好。
这出戏还有一名《奇女福》,由四大名旦之一的荀慧生主演,那是在上个世纪的1959年上演的。1960年赵燕侠又改编演出,后来成为荀派弟子们的传承剧目。
当然,在尊重历史史料的基础上,京剧剧本又在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应合了戏剧冲突和行当安排的需要。
比如历史上的荀菘,除女儿灌娘外,还有两个儿子,长子荀蕤、次子荀羡均官至将军或刺史,但在剧中,荀菘之子荀常,也就是灌娘的哥哥,却被塑造成为一个智障之人,作为剧中的丑角,插科打诨,倒也为剧情增加了不少的笑点,使本来应该充满紧张气氛的剧情,具有了轻松欢快的风格。
还有剧中灌娘与周抚互生爱慕之情,最终接为连理,应该属于传统剧目大团圆的套路了。
历史的真实,常常迫于文学的需要,这些的文史现象历来有之,总会令人心有不忍与不安,灌娘的两个哥哥就这么在戏谑中,被改编掉了。
京剧«荀灌娘»剧中除没有青衣外,生、旦、净、丑等行当齐全,文武戏份均衡,很有看头。扮演荀灌娘的演员出演花旦、武生两个行当,唱腔、武打功夫扎实,令人叫绝。
我近来对戏剧中武功的喜爱与欣赏,有时甚至超越了对唱腔的关注。最喜欢看刀马旦或武生的对打戏,一身戎装,在京剧里称靠,雁羚摇曳、四面靠旗的装扮,更显现出英雄人物的英姿飒爽,也令观众提足了气。
历史上的荀灌娘与花木兰,都属巾帼英雄。但前者较之后者,其名气和影响,简直就是弱爆了。究其原因,或是因为史料永远抵不过文学作品的传播力度。一首《木兰词》,千百年来,可谓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词中的女主人公木兰,自然也是名扬天下,如今已经成为了巾帼英雄的代名词。而荀灌娘的故事,虽早于木兰从军一百多年,又是年仅十三岁的英雄女少年,却只有寥寥数言被埋没在故纸堆里,当年也有一些文艺形式的展现和传播,但都没有《木兰词》影响深远。
幸好今天还有戏曲的舞台,令这位巾帼英雄一展风采,英雄佳话得以流传,应该是不幸中之万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