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有没有姓黄的诗人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6 12:59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5:58
有啊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生于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他的父亲黄庶一生都作州、府的从事官,最后才做了代理的康州令,是一位专学杜甫的诗人。母亲姓李,出身于书香仕宦大家,她的哥哥李常能诗善文,学问宏富,又是有名的藏书家。庭坚自幼即受到浓厚的文化艺术气氛的熏陶,他又有警悟的禀赋,七岁就写出了《牧童诗》:“骑牛远远过前村,吹笛风斜隔岸闻。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舅父李常到他家来,随便取架上的书问他,他都能对答如流,使李常非常惊奇,夸赞他“一日千里”。他学习刻苦,阅读范围很广泛,除纵览六经外,还博涉老、庄和内典,乃至小说杂书等。十六、十七岁时,李常便带他到淮南游学,于是他结识了当时著名的诗人孙莘老。孙莘老非常赏识这位才华横溢的少年,不仅热心地向他讲做人和写诗的道理,还把女儿兰溪女许配给他。后来兰溪女病故,庭坚续娶了诗人谢师厚的女儿。谢师厚在诗坛上也是以学杜著称的,他将诗法传授给庭坚。可见,庭坚诗学杜甫,是有家传的。
宋仁宗嘉佑八年(1063)和英宗治平三年(1066),庭坚先后两次赴乡举,都考中头名。第二次乡试,要考生以“野无遗贤”为题赋诗。主考官读到庭坚试诗中“渭水空藏月,傅岩深锁烟”两句时,击节称赞说:“此人异日当以诗名扬四海!”治平四年,庭坚赴礼部试,以进士登第,授叶县尉。次年赴叶县任职。熙宁五年(1072)举行学官考试,他又以优异成绩考中,除北京(今河北大名)国子监教授。当时任北京留守的大臣文彦博特别器重他,他在北京一直留任到元丰二年,共计八年。
元丰三年(1080)庭坚改官知吉州太和县(今江西泰和)。他从汴京到江南赴官,中途过舒州,游览了三祖山山谷寺的石牛洞。那里幽美的风景使他神往,于是他取山谷寺名作自己的别号,从此他就自称“山谷道人”。
青年庭坚春风得意,踌躇满怀。他在诗中大量地抒写自己要为封建朝廷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也写了不少反映民生疾苦的诗。譬如他在《流民叹》中,对逃荒避灾的流民表示了真挚的同情,沉痛地感叹“一箪岂能续民命”。在《戏咏江南土风》中,他把淳朴的乡土风习、农民辛勤的劳动和他们所遭受的沉重封建剥削交织起来抒写,对当时农村生活作了真实、生动的反映。
他这时的诗,尤其是七律,在艺术表现技法上也已相当成熟,章法谨严细密,用典灵活多变,注意字句的提炼,力避陈旧浅俗,富于一种清新、劲健、奇峭的独创风格,同杜诗有一些相似,却又自成一家。请看:
痴儿了却公家事,快阁东西倚晚晴。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朱弦已为佳人绝,青眼聊因美酒横。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登快阁》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传书谢不能。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想得读书头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寄黄几复》
以上二诗,一写登阁的快意,一抒怀友的伤感,都能将鲜明的景色、真挚的感情和对于人生的深沉感慨,水乳般地交融在一起。诗中几乎每一句都有来历出处,却不露痕迹;对“四立壁”和“三折肱”等典故的运用,又善于变化生新;全篇诗意一气盘旋而下,中间颇得抑扬顿挫、一唱三叹之致。由于有真情实感,诗人实践他的“脱胎换骨”和“点铁成金”的创作主张获得了成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5:58
黄庭坚 (1045-1105),字鲁直,自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又称豫章黄先生,汉族,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北宋诗人、词人、书法家,为盛极一时的江西诗派开山之祖。英宗治平四年(1067)进士。历官叶县尉、北京国子监教授、校书郎、著作佐郎、秘书丞、涪州别驾、黔州安置等。
与苏轼并称“苏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5:58
黄庭坚一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5:59
黄庭坚。诗人黄景仁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30 16:00
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