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02 22:2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1:46
【背景】:
1929,鲁彦失业回到故乡浙江镇海,因距普陀山很近,便趁机前往游览观光。本文写的就是那次游览中的片断,全属记实。文章原题是《听潮的故事》,前半部写听潮,后半部写听潮引起的故事,写和尚对外国游客和本国游客的不同态度,表现世态炎凉。这篇课文选的是前半部分,所以只用“听潮”二字为题。
【作者】:鲁彦
【鲁彦】:
鲁彦(1901-1944),浙江镇海人(现浙江北仑区大碶人),原名王燮(xiè) 臣,又名王衡、王鲁彦、返我。著名乡土小说家、翻译家。
鲁彦,原名王衡,生于浙江镇海。少年时期曾受过高小教育。1920年,参加由李大钊、蔡元培等创办的工读互助团,自上海到北京大学旁听。
1923年夏,先后到湖南长沙平民大学、周南女学和第一师范任教。同年,在11月号的《东方杂志》发表*作《秋夜》。此后陆续发表不少小说,其中包括描述军阀杀人暴行的早期代表作《柚子》。1926年出版第一部小说集《柚子》。1927年任湖北武汉《*日报》副刊编辑。1928年春至南京国民*国际宣传部任世界语翻译。1930年,至福建厦门任《民钟日报》副刊编辑。此后辗转在福建、上海、陕西等地的中学任教,在极不安定的生活中迎来了文学创作的丰收期。采用浪漫、象征等不同手法进行创作探索,逐渐成为乡土写实派的一位重要作家。发表于1927年7月号《小说月报》上的《黄金》描写了一个小有产者不断遭逢灾祸的境遇,深刻的反映了旧社会的人情世态。此后,他更多的关注现实。抗战前夕,重要作品长篇小说《野火》出版,作品描写了江南农民的悲惨生活和走向自发反抗斗争的真实图景。
抗战期间,创作了《炮火下的孩子》、《伤兵医院》等短篇小说并结集出版,并在《广西日报》副刊上连载长篇小说《青草》。1941年参加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的组织工作。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贡献是主编大型文学刊物《文艺杂志》,为抗战后期大后方最有影响力的文学期刊之一。1942年出版了最后一部小说集《我们的喇叭》。1944年于贫病交困中在桂林逝世。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1:47
鲁彦写<<听潮>>这篇文章的背景如下: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1:47
鲁彦<<听潮>>这篇文章的背景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