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3:59
共2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7-30 21:11
济慈,《夜莺颂》,创作时诗人患上肺痨,同时处于热恋中,正是情绪激昂,心中充满着悲愤和对生命的渴望。
《夜莺颂》中诗人的着眼点不在夜莺本身,而是着力于抒写由莺啼诱发而出的想象与幻想的色彩,并从对立冲突中充分展示了诗人听到莺歌时的内在心境。
病魔缠身的诗人听到夜莺充满生命活力的歌声,自由欢快地生活,令诗人倾慕。
表露了诗人对生活的挚爱之深,对旺盛生命力的景仰。
这首诗想象丰富,情感强烈,并在对比中显示出艺术魅力,诗人善于运用现实与理想的尖锐对立来展示诗人内心那无法克制的矛盾冲突,善于创造半虚半实的幻境和似梦非梦的情调,从现实出发以理想为归宿,在对立中比较、扬弃,在不觉中坦露了诗人济慈可贵的艺术天性,即充满激情的火焰,又富有柔情的情怀,既有为人生操思的卷卷忧心,又有飘逸旷达,澄明无滞的气质。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30 18:19
《夜莺颂》是约翰·济慈诗歌最著名的代表作。《夜莺颂》共有八节,每节是十行,因此总共有80行。诗人通过对夜莺歌声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理想的追求,他坚信美的事物是永恒的,什么也毁灭不了它。一开始,诗人写道:“我的心儿在痛,昏沉沉的麻木,把我的感官折磨,仿佛饮过*,又似刚把鸦片吞服。”他用匠心独运的比喻,衬托出自己在倾听夜莺歌声时候那恍如睡梦、如痴如醉的情景。济慈利用感觉和心情来表现出夜莺歌声的美丽和动人,因此。尽管诗人的“心儿在痛”,但是,歌声的迷醉让诗人把忧郁和痛苦一起忘掉,愿意沉人无边的“忘川河”之中。接着是美酒。诗人在歌声的引导下,驰骋在美酒鲜花的想象中,游荡在醉酒赋诗的意境中。他说:“哦,但愿尝一口葡萄美酒”,美酒是醉人的,醉人的美酒带给诗人的是无尽的才思,泉涌的灵感。所以,诗人赞美美酒,“一尝酒想起那绿色的大地,想起舞蹈、恋歌和阳光下的欢乐!但愿有一杯洋溢着南国的温暖,满满的鲜红的灵感之泉。”醉酒后的感觉是无忧无痛的,所以,诗人“但愿我一饮而尽,悄离人世,和你一起隐没在幽暗的林间。”可是,为什么要用美酒来忘却呢?为什么诗人要用沉醉不愿醒来“隐没在幽暗的林间”呢?诗人在第三节中描述了原因。这一节概括了人间的悲剧。诗中说“远远地,远远地隐没,忘却那你在林中从不知道的一切,忘却那疲倦、不安和烦恼,忘却那人们悲叹的世道:瘫痪的老人颤抖着悲哀的残发,年轻人变得惨白,憔悴,夭亡”,所以,诗人认为,人世间是一个充满烦恼和哀愁的地方,人世间是“满眼绝望’,的地方,所以,诗人要选择逃避,迈向那理想中的美丽之地,无忧之地。所以,在诗的第四节,诗人就说,“飞去吧!飞去吧!我要飞向你处”。他就是要借助自己的想象,飞向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但是,诗人也认识到,美酒让人迷醉,但无法让人企及高远,因此诗人想借助诗来达到理想的境界,他说,“不坐豹拉的酒神的车子,而乘诗神无形的翅膀”。在第五节中,诗人继续发挥自己的想象。把自己诗意的幻想全部表现在动人的诗句中。他说,“这白色的山楂,牧野的蔷薇,绿叶丛中易凋的紫罗兰;还有五月中早开的鲜花,这挂满露珠、含苞待放的麝香玫瑰;和飞虫嗡嗡的夏夜”。这些大自然的美丽,让诗人痛楚的心灵受到抚慰。接着是死亡。诗人在优美的自然景色中,在宁静祥和的气氛中,想到了死。诗人认为,在宁静中归于自然,该是何等的人生快事,他说“我在黑暗中谛听,曾多次爱上了寂静的死神”。“现在的死亡变得多么的壮丽,愿我在午夜毫无痛苦地逝去。”因此,到了这里,诗人的心境已经发生变化,在前面的诗句中难于忍受的死亡已经变成令人愉悦的事情。但是,在第七节的诗句中,诗人又转变了看法,他想,如果诗人死去,那么如醉的夜莺之歌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他笔锋一转,把诗的锋芒指向了人类的不朽。他从死亡,从夜莺千古的传唱声中,描述了人类在岁月流逝中的沧海桑田、悲欢离合,把一种意境拉到了宏大的时间中,让人体会到一种庄严。
因此,在第八节中,诗人把一种美是永恒的思想传递了给我们,因此,人们将不再斤斤计较于易逝的生命和愉悦,超脱于幻觉之中,他说“呵,再见!幻觉,迷人的小妖,不能再耍弄你闻名的绝技”,“声音消失了——我睡着,还是醒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