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乐告诉我们:红尘是情境,菩提在自心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05 05:0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1 23:18
文/北岭的燕子
禅乐中正和谐,给人以心灵的享受。这样的美感是疯狂的摇滚乐带来的震耳效果所不及的。再者,也没有其他纯音乐比禅乐更让人感到静,感到空了。
像之前介绍过的《琵琶语》、《故乡的原风景》,它们是分别有意引领着人们去联想到江南水乡、游子思归的情景的。
禅乐却似一缕不知从何处刮来的风,它不会指引着你思考的方向,而是给你一种感受。你在谛听的时候,可以出好一会儿的神,可以不去思虑任何烦心事,可以就这么坐下来,可以感受到“静”。
静是一种心境,不论外界多么喧嚣繁杂,人心依旧静如止水。在极静极平的水面,才能更好的观照内心。水面若有波澜,万象皆模糊不清。
因此,只有在静中,才能领悟到真理。
我在聆听禅乐时,心多多少少会受其熏染,如行山涧饮甘泉,如坐山中沐凉风,惬意无比。再次回到红尘,对眼前所谓的“烦恼”、“痛苦”产生了思考。翻阅了很多资料,对号入座……结果,明白了“空”与“色”的关系,虽然是很浅的层面。
道家讲的“空”,说白了指的是:人的心灵达到空灵澄明的道之境界。“空灵澄静”这不就是谛听禅乐时感悟到的极静极空么。因此,一开始我是极力推崇道家的“空”的。
但,可还记得电影《功夫之王》?鲁彦说过这样一段话: 如果一个人无欲无求,则可超凡脱俗。但那时候,他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我宁愿做个为他人而活的凡人,也不愿做一个铁石心肠的仙人。
最后经过确认,鲁彦口中的仙人,是道教的仙人。我便对“空灵澄静”产生怀疑,而后,确定了道家的“空灵澄静”并非“平静”的同义词,而是出尘,没有任何情感。这与我本意是相背的,所以我也和鲁彦一样,只想做个凡人。
对于佛教中的“空”,我作为一个外行人只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句话。我喜欢分开来看。
“色即是空”这半句,网络上解释了很多,看起来有点懵,但我很自然地联想到另外一句“境由心造。”“境”可以理解为外界所见所闻之境,“心”可以理解为人的心态、心境。
犹记得江苏英语模拟试题中有这样一幅图片:两个囚犯在监狱中绘画,其中一人画的是窗上的栅栏;另一人画的是栅栏之外的风景。那幅图很好的说明了“境由心造”。既然外在的环境都是内心的境界,因此时时保持一颗善心、禅心,眼中的外界自会多美好,少烦恼。“色即是空”向我们传达的正是这个意思。
有人解释“空即是色”这半句:“色”是物质,“空”是能量。“空即是色”告诉了我们物质与能量相互转化,从而道出因果报应的真理。
但是禅乐真的能告诉我们人生处世之道,最后谛及天道、宇宙真理???
“ 红尘是情境,菩提在自心。” 菩提是什么?菩提就是智慧,就是觉悟。红尘之中,人们阅历不断丰富,人心的智慧、觉悟也在增长。而禅乐或者其他都是可以“激活”的媒介。倾听禅乐之时,或许就是你悟到之时。
并且,这一句和“以出世之心从入世之业”有异曲同工之妙。
入世时,积极进取、努力拼搏,实现个人价值;出世时,做到“心远地自偏”,只要有一颗菩提心,处处都是桃花源。 禅乐,就是连接“现世”和“桃源”的桥梁之一。
最后推荐两首禅乐:《云水禅心》 ( 已介绍)、《且吟春踪》。
《且吟春踪》是古筝曲,古筝音色深沉厚重,但融合佛经后变得清远、灵动。它不哀,更不伤,它体现的是生机盎然的“春”字。早已有作家对其解读,我在这里就不细说了。
我们在百忙之际,也该为自己留一些谛听禅乐的时间,留一些发呆出神的时间。不要只让耳膜享受,更要让心灵享受。从而,悟到一些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