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高盖主如何避免杀身之祸?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10 13:5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16:59
齐帆齐微课年度进阶营第228篇(字数1631),累计字数351400
功高震主,历来是官场大忌,其实,避免杀身之祸也并不难,想必大家也很熟悉。
要么低调、要么隐退、实在没办法,也只能自尽。
但今天我们介绍一位,这几样都不占,却在以斩草除根出名的朱元璋手下全身而退的人。
他就是明朝悍将--耿炳文。
耿炳文,1334年生,安徽凤阳人,子承父业,继承父亲耿君用的军职,在朱元璋账下效力,因擅长守城,为人沉稳,深得朱元璋赏识,在开创明朝后,因军功被封为长兴侯。
请大家注意,耿炳文擅长防守,若干年后,这一点,竟成为了他的保命手段,就连他自己,此刻也没有想到。
明太祖朱元璋,生性多疑,且不相信任何人,开朝功臣,如徐达、常遇春、李善长等人,均被他以各种理由杀掉,原因也很简单,用他自己的话说:为了大明的基业长盛不衰。
在朱同志看来,徐达、常遇春、李善长、汤和之类的文臣武将,武力之强、谋略之深,世所罕见,均乃不世之材,但这些人在自己身故后,能否一心一意辅佐儿孙,就是个大问题。
简单的说,除了朱元璋,镇不住这些人。
就拿常遇春来说,明朝第一先锋,勇猛无比,无人可挡,但有一个毛病,且在朱元璋多次呵斥后仍不思悔改--杀降。
杀掉投降的敌人,似乎是常遇春的一大爱好,连朱元璋都管不了,后世子孙,用什么来管束这样的天才将领呢。
思来想去,为防基业生变,即便是天纵之才,还是杀了安心。
但数来数去,跟随朱元璋打下江山的大将耿炳文,却活了下来,成为了明朝将领中,几乎是唯一在朱元璋身故后,依然活跃在朝廷之上的人,令人称奇。
当然,这不会是朱元璋心存善念,手软,从来不是老朱的信条。
之所以留着耿炳文,只是因为他的军事特长,防守城池。
当时朱元璋身边,猛将如云,能冲锋陷阵、统筹千军万马的不计其数,但偏偏只有耿炳文,擅长守城。
这一特点,决定了他一生的命运。
因为朱元璋的大儿子早死,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也就是朱元璋的继任者,建文帝。
朱元璋把耿炳文留给朱允炆,就是为了一旦有其它藩王起兵*,擅长防守的耿炳文可以承担起守护皇权的重任。
退一步来说,即便耿炳文心存异心,但只凭防守,毕竟掀不起多大风浪。
用心良苦,佩服。
公元1398年,建文帝登基,朱元璋的四儿子,朱棣起兵,名为勤王,清君侧,实则欲取代其夺取天下。
当时的明朝,战将基本已被朱元璋杀光,无奈,只得由耿炳文领兵出战。
但朱棣,实在是一个可怕的敌人。
纵观朱棣的成长经历,不难发现,因为从小不被朱元璋重视,属于边缘化的一个儿子,太子朱标由名师指导,宋濂、李善长,所谓重点培养。
而朱棣,基本属于无人问津,自由生长,所以,朱棣自小在军营长大,耳濡目染各位将军出生入死,流血、牺牲在朱棣看来是家常便饭,同时也让他养成了冷酷无情的性格,以及变化无常的谋略。
不夸张的讲,在当时的时代,朱棣无疑是天下最会打仗的人。
朱元璋清除开国功臣的行为,终于尝到了恶果。
但不管怎样,耿炳文是明朝当时资历最老,最会打仗的将领,重任在肩,这名老将明知道朱棣极难对付,但国家的生死关头,唯有一搏,才有机会。
在战争开始阶段,耿炳文就发挥长处,坚守城池不出,即便局部战役吃亏,也留守主力。
虽然朱棣表面上占尽优势,但实际上,这对于朱棣极为不利。
因为朱棣出兵是为了夺取天下,典型的不仁不义,与皇帝抢饭碗,所以,民心不所向,拖的越久,变数越多,等到天下群起而攻之的时候,手下的士兵是否还会听命自己,都是未知数。
可惜,天佑朱棣,眼看耿炳文坚守城池不出,建文帝竟然听信大臣的片面直言,认为这位老将在战场上没有建树,遂指派青年将领李景隆顶替耿炳文。
这下正中朱棣下怀,李景隆纯属纸上谈兵型将领,放弃坚守的优势,与朱棣对决,结果,40万大军全军覆没。
虽然没有取得胜利,但耿炳文依靠自身特点,在朱元璋治下全身而退,只能说天道弄人,耿炳文自己都不知道,会凭借擅守城池的特点,安全的活了下来。
所以,想的太多,也未必是好事,昔日朱元璋的开国工程李善长、汤和、傅友德、徐达、常遇春等等,无不瞻前顾后,为出路着想,但却狡兔死,走狗烹。
可悲可叹,伴君如伴虎,实在不是一句空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