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风气流组织方式通常按哪些原则确定?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6 15:4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27
(1) 当采用示踪气体法来测量通风过程时,由于示踪气体(如CO2)在通风气流中的浓度具有线性累加特性,因此,可以直接采用排风管内的浓度Ce(τ)/Ce(∞)来表示驻留时间的分布函数,即 F(τ)= Ce(τ)/Ce(∞) (2) 式在Ce(τ)和Ce(∞)分别为排风管内时刻τ和时刻∞的浓度。 于是得到驻留时间均值的计算式: (3) 研究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值大小完全由气流组织所确定,如果流场中的回流和涡流比较多,那么值比较大,通风过程就比较慢。反之,值比较小,通风过程就比较快。当流场中的回流和涡流趋近于零时,流场成为完全单向流,此时值最小,通风过程最快。所以,驻留时间均值是度量通风过程的良好尺度。参考于 http://ke.baidu.com/view/1140512.htm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28
通风效果不仅取决于通风量大小,还与通风过程的气流组织优劣有关。所谓气流组织就是合理 布置送风口、排风口和分配风量,选择合适的风口形式,以便用最小的通风量获得最佳的通风效果, 并尽量避免通风气流可能发生的气流短路现象。
进行通风气流组织设计时,应符合下述原则:
(1)全面通风的进风、排风应避免使含有大量热、湿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作业地带或人员经 常停留的地方。送入通风房间的清洁空气应先经操作地点,再经污染区域排至室外。在通风时间内, 应尽量使送风气流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质在局部地区的积聚。
(2)当要求空气清洁的房间周围环境较差时,应保持室内正压;散发粉尘、有害气体或有爆炸 危险物质的房间应保持负压。室内正压、负压可以用调整机械送风量、排风量实现。
(3)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采暖合并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散放热或同时散放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工业建筑,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 宜送至作业地带。
2)散放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而不同时散放热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从下部地带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
3)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散发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 作地点送风。
(4)同时散发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散放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生产建筑,除设局部 排风外,宜在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不宜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当房间高 度大于 6m 时,排风量可按每平方米地面面积每小时 6m³计算。
(5)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建筑物内温度最高、含湿量 或有害物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分配应符合下列条件:
1)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物内散发的显热全年均能形 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
2)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重,但建筑物散发的显热全年均不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或 挥发的蒸汽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导致气体或蒸汽沉积在房间下部区域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 排出总排风量的 1/3,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 2/3,且不应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
3)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相对密度与 空气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
(6)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排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时(含氢时除外),吸气口 上缘至顶棚平面的距离不大于 0.4m。
2)用于排除氢气或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0.1m。
3)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下缘至地板的距离不大于 0.3m。
4)建筑结构死角应设置导流板。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提供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27
(1) 当采用示踪气体法来测量通风过程时,由于示踪气体(如CO2)在通风气流中的浓度具有线性累加特性,因此,可以直接采用排风管内的浓度Ce(τ)/Ce(∞)来表示驻留时间的分布函数,即 F(τ)= Ce(τ)/Ce(∞) (2) 式在Ce(τ)和Ce(∞)分别为排风管内时刻τ和时刻∞的浓度。 于是得到驻留时间均值的计算式: (3) 研究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值大小完全由气流组织所确定,如果流场中的回流和涡流比较多,那么值比较大,通风过程就比较慢。反之,值比较小,通风过程就比较快。当流场中的回流和涡流趋近于零时,流场成为完全单向流,此时值最小,通风过程最快。所以,驻留时间均值是度量通风过程的良好尺度。参考于 http://ke.baidu.com/view/1140512.htm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28
通风效果不仅取决于通风量大小,还与通风过程的气流组织优劣有关。所谓气流组织就是合理 布置送风口、排风口和分配风量,选择合适的风口形式,以便用最小的通风量获得最佳的通风效果, 并尽量避免通风气流可能发生的气流短路现象。
进行通风气流组织设计时,应符合下述原则:
(1)全面通风的进风、排风应避免使含有大量热、湿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作业地带或人员经 常停留的地方。送入通风房间的清洁空气应先经操作地点,再经污染区域排至室外。在通风时间内, 应尽量使送风气流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质在局部地区的积聚。
(2)当要求空气清洁的房间周围环境较差时,应保持室内正压;散发粉尘、有害气体或有爆炸 危险物质的房间应保持负压。室内正压、负压可以用调整机械送风量、排风量实现。
(3)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采暖合并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散放热或同时散放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工业建筑,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 宜送至作业地带。
2)散放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而不同时散放热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从下部地带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
3)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散发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 作地点送风。
(4)同时散发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散放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生产建筑,除设局部 排风外,宜在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不宜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当房间高 度大于 6m 时,排风量可按每平方米地面面积每小时 6m³计算。
(5)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建筑物内温度最高、含湿量 或有害物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分配应符合下列条件:
1)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物内散发的显热全年均能形 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
2)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重,但建筑物散发的显热全年均不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或 挥发的蒸汽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导致气体或蒸汽沉积在房间下部区域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 排出总排风量的 1/3,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 2/3,且不应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
3)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相对密度与 空气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
(6)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排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时(含氢时除外),吸气口 上缘至顶棚平面的距离不大于 0.4m。
2)用于排除氢气或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0.1m。
3)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下缘至地板的距离不大于 0.3m。
4)建筑结构死角应设置导流板。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提供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27
(1) 当采用示踪气体法来测量通风过程时,由于示踪气体(如CO2)在通风气流中的浓度具有线性累加特性,因此,可以直接采用排风管内的浓度Ce(τ)/Ce(∞)来表示驻留时间的分布函数,即 F(τ)= Ce(τ)/Ce(∞) (2) 式在Ce(τ)和Ce(∞)分别为排风管内时刻τ和时刻∞的浓度。 于是得到驻留时间均值的计算式: (3) 研究表明,在给定条件下,值大小完全由气流组织所确定,如果流场中的回流和涡流比较多,那么值比较大,通风过程就比较慢。反之,值比较小,通风过程就比较快。当流场中的回流和涡流趋近于零时,流场成为完全单向流,此时值最小,通风过程最快。所以,驻留时间均值是度量通风过程的良好尺度。参考于 http://ke.baidu.com/view/1140512.htm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0 21:28
通风效果不仅取决于通风量大小,还与通风过程的气流组织优劣有关。所谓气流组织就是合理 布置送风口、排风口和分配风量,选择合适的风口形式,以便用最小的通风量获得最佳的通风效果, 并尽量避免通风气流可能发生的气流短路现象。
进行通风气流组织设计时,应符合下述原则:
(1)全面通风的进风、排风应避免使含有大量热、湿或有害物质的空气流入作业地带或人员经 常停留的地方。送入通风房间的清洁空气应先经操作地点,再经污染区域排至室外。在通风时间内, 应尽量使送风气流均匀分布,减少涡流,避免有害物质在局部地区的积聚。
(2)当要求空气清洁的房间周围环境较差时,应保持室内正压;散发粉尘、有害气体或有爆炸 危险物质的房间应保持负压。室内正压、负压可以用调整机械送风量、排风量实现。
(3)机械送风系统(包括与热风采暖合并的系统)的送风方式,应符合下列要求:
1)散放热或同时散放热、湿和有害气体的工业建筑,当采用上部或上、下部同时全面排风时, 宜送至作业地带。
2)散放粉尘或密度比空气大的气体和蒸汽,而不同时散放热的生产厂房及辅助建筑物,当从下部地带排风时宜送至上部区域。
3)当固定工作地点靠近有害物质散发源,且不可能安装有效的局部排风装置时,应直接向工 作地点送风。
(4)同时散发热、蒸汽和有害气体,或仅散放密度比空气小的有害气体的生产建筑,除设局部 排风外,宜在上部区域进行自然或机械的全面排风,其排风量不宜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当房间高 度大于 6m 时,排风量可按每平方米地面面积每小时 6m³计算。
(5)当采用全面排风消除余热、余湿或其他有害物质时,应分别从建筑物内温度最高、含湿量 或有害物浓度最大的区域排风,全面排风量分配应符合下列条件:
1)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轻,或虽比室内空气重,但建筑物内散发的显热全年均能形 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排出。
2)当有害气体和蒸汽密度比空气重,但建筑物散发的显热全年均不能形成稳定的上升气流或 挥发的蒸汽吸收空气中的热量导致气体或蒸汽沉积在房间下部区域时,宜从房间上部区域 排出总排风量的 1/3,从下部区域排出总排风量的 2/3,且不应小于每小时一次换气。
3)当人员活动区有害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的浓度未超过卫生标准,且混合后气体的相对密度与 空气接近时,可只设上部或下部区域排风。
(6)建筑物全面排风系统吸风口的布置一般应符合下列规定:
1)位于房间上部区域的排风口,用于排除余热、余湿和有害气体时(含氢时除外),吸气口 上缘至顶棚平面的距离不大于 0.4m。
2)用于排除氢气或空气混合物时,吸风口上缘至顶棚平面或屋顶的距离不大于 0.1m。
3)位于房间下部区域的排风口,其下缘至地板的距离不大于 0.3m。
4)建筑结构死角应设置导流板。
希望我的回答能给你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