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5-02 22:33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02:41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袁崇焕就是第二个岳飞,但死的远比岳飞惨多了。《崇祯实录》记载了崇祯皇帝列举袁崇焕的十几条罪状,其中部分属实,但也是经过加油添醋,大肆渲染,有的干脆就是捕风捉影,有的直接就是无中生有。最可笑的一条就是说,袁崇焕放喇嘛入城,而袁崇焕进城还是从城楼上用竹筐吊上去的,喇嘛是怎么随袁崇焕进的城就不得而知了。
所谓的“密约”完全是崇祯皇帝臆测从来的产物,袁崇焕和皇太极曾经有过议和,只不过是战略部属的缓兵之计,这种临时性的调整太多见了,因为想要战胜敌人,就要采用灵活多变的战术策略。比如皇太极攻打锦州的时候,守将赵率教在半个月之内和皇太极提出了七次议和,很大程度上托延了皇太极进攻的速度,也挫伤了后金军的锐气。
当关宁锦防线成为了后金军无法逾越的鸿沟时,皇太极也做了战略调整,因为他知道如果和袁崇焕在关宁锦防线上死磕,无异于在一颗树上吊死,所以他选择了绕道而*扰北京。这样一来,袁崇焕就处在战略的被动,等于是被皇太极牵着鼻子走。所以就有了后来袁崇焕疲于奔命进京勤王的一幕。袁崇焕历经千辛万苦赶到崇文门和广渠门,与皇太极激战,成功击退清军,取得大捷。不幸的是满桂、赵率教双双战死。
崇祯皇帝生性多疑,认为皇太极和袁崇焕一前一后赶到北京,太蹊跷,但是他并不知道袁崇焕一路赶来的曲折历程。所以,等清军退去后,崇祯皇帝以议饷之名,用大筐将袁崇焕吊上城,然后直接下狱。后来,皇太极用事先重金买通的太监成功实施反间计,成为袁崇焕被处死的一条重要罪证。这就是崇祯皇帝所理解的袁崇焕和皇太极的密约。
袁崇焕从入狱到处死,经历了八个多月的时间,崇祯也曾纠结过、动摇过。无奈阉党余孽落井下石,一个叫温体仁的大臣更接而连三给崇祯写信,要求处死袁崇焕。就算袁崇焕部分罪名成立,朝廷完全可以议死、免死、带罪立功,而不是凌迟处死。归根结底,崇祯需要的是一个唯唯诺诺、唯命是从、曲意逢迎的小人,而不是一个做事张扬、光明磊落、不计个人得失的君子。
所以,两个性格完全相反的人走到一起,碰撞出的不是火花,也不是默契,而是仇恨。性格决定命运,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明王朝走向覆灭。
感谢朋友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