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固书魏郑公传后 文言文翻译在线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7-13 23:38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3:20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3:20
肯定对的
我看到唐太宗常常委屈自己,听从群臣的意见,而魏郑公这些人喜逢这个好时世,感激太宗知遇之恩,事情不论大小,没有不直言进谏的,虽然这是由于他们的忠诚,也是因为能遇上圣明的君主才能这样的啊!那么,我想唐代之所以大治,太宗之所以被称为贤君,前代的君主之所以比不上太宗,根本原因都出在这里啊!能够知道魏郑公有谏诤之事,是因为他的奏章还存在。
君王任用臣子,臣子侍奉君王的原则是什么呢?只是极其公正罢了。极其公正,不是不许别人讲话来掩盖自己的过失,不博取小信而讨好自己的君主,这是不可以做的事。还有更不可以做的事,认为谏诤是应当掩饰的,这是把谏诤当作不好的事情,那么后代谁还会去当面谏诤呢?况且前代的君主有纳谏的美德,可是后代看不见,那就不只是失掉一时的公正,又将使后代的君主认为前代没有诤谏的情况。这是开启引导了惰怠和忌讳进谏的风气。
那伊尹、周公是什么样的人物呢?伊尹、周公的谏议切中君主的弊病,言辞极其深刻,事情又非常紧迫。他们的谏词保存在《尚书》里,不曾湮没。到现在,人们还称颂太甲、成王为贤君,伊尹、周公为良相,是因为他们的谏书还见得到。假使当时就把谏书删减毁弃,成就小小的谦让的名声,那么后世依据什么来谏诤,又根据什么知道他们的贤能和杰出呢?
有人说:“《春秋》记史的原则是为君主、父母、贤德之人掩饰隐瞒过错,与此正好相反。”《春秋》里所掩饰、隐瞒的都是不良行为,接受谏诤怎么能说是不良行为呢?又说:“既然如此,是焚毁谏稿的人不对吗?”我说:“焚稿的人是谁?这不是伊尹、周公做的,而是近世博取小信的人干的,那事情又不对。为什么?因为他们把焚稿当作替君主掩饰过错的美德,而让后世去传颂这件事。这就使得后世看不到谏言奏章是否正确,而必然认定过错通常在君主,把美德常常归结到焚稿者身上,这哪里说得上是爱他们的的君主呢?”又有人说:“到君主面前说的话,出来不把实话告诉别人。这也与此不同。”我说,这不是圣人说过的话,即使万一有这样的理论,也是说君臣之间,议论之际,不想对当时的人泄漏他们的话语罢了,哪里是想杜绝告诉万世的人呢!
唉!用真实信诚要求自己、侍奉君主,而且对万世不欺瞒的人,就是郑公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13 23:21
文章太长,分值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