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三个人的简介和三个人的关系矛盾及最后结局如何?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2:59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07
一、简介:
1、曾国藩:
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
曾国藩出生地主家庭,自幼勤奋好学,6岁入塾读书。8岁能读四书、诵五经,14岁能读《周礼》《史记》文选。道光十八年(1838年)中进士,入翰林院,为军机大臣穆彰阿门生。累迁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
太平天国运动时,曾国藩组建湘军,力挽狂澜,经过多年鏖战后攻灭太平天国。其一生奉行为政以耐烦为第一要义,主张凡事要勤俭廉劳,不可为官自傲。他修身律己,以德求官,礼治为先,以忠谋政,在官场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2、李鸿章:
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
是淮军、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的领袖、晚清重臣,建立了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官至东宫三师、文华殿大学士、北洋通商大臣、直隶总督,爵位一等肃毅伯。
其一生中参与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包括*太平天国运动、*捻军起义、洋务运动、甲午战争等,代表清*签订了《越南条约》《马关条约》《中法简明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
3、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
左宗棠曾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二十岁乡试中举,虽此后在会试中屡试不第,但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后由幕友而起,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兴办洋务运动,*捻军,平定陕甘同治回乱,收复新疆,推动新疆建省。
历任闽浙总督、陕甘总督、两江总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中法战争时,自请赴福建督师,光绪十一年(1885年)在福州病逝,享年七十三岁。追赠太傅,谥号“文襄”,并入祀昭忠祠、贤良祠 。
二、三人关系及结局
1、曾国藩和左宗棠
湖南老乡。曾国藩大一岁,28岁考中进士。左宗棠会试,三考三败后回乡教书去了。
到了中年之后,左宗棠只好巴结曾国藩。咸丰四年,曾国藩打算向朝廷保举左宗棠破格当个知府。可是左宗棠嫌官儿太小,不愿干。直到咸丰十年(1860年),在形势*迫之下,曾国藩终于让左宗棠到自己帐下效力。
曾国藩是疑人不用,用人不疑,一旦启用左宗棠就放手让他独当一面,左宗棠遂得以迅速崛起。
后来因为洪秀全的幼子洪天贵的下落两人起了嫌隙。(曾国藩向朝廷报告说洪幼主已死,左宗棠却报告说洪幼主逃跑了。)
曾国藩走在左宗棠前面,祭礼上左宗棠敬献一副挽联:“知人之明,谋国之忠,自愧不如元辅;同心若金,攻错若石,相期无负平生”。
2、曾国藩和李鸿章
曾国藩只比李鸿章年长十来岁,但与李鸿章之父李文安是同年(同一年考中进士),自然是师长。后来李鸿章进京赶考时,又拜在曾国藩门下学习。
太平天国爆发后,李鸿章回安徽老家办团练,几年之后做失败了,便打算去拜到曾国潘门下做个幕僚。曾国藩为了杀杀李鸿章的傲气,拖了一个多月才点头。曾国藩对李鸿章很严厉,连懒觉都不许他睡。
李鸿章为人聪明,对一些事的见解在老师之上,也因为这伤了感情,后来因为*李远度还分道扬镳了。
但是后来曾国藩还是采纳了李鸿章的意见。李鸿章也发现自己离不开曾国藩,又写信回去试探。曾国藩爽快地让李鸿章再回来。
3、左宗棠和李鸿章
两人都是从曾国藩的幕府中出道的,后来都成为封疆大吏,都是洋务派,都为慈禧太后所倚重。
左宗棠瞧不起李鸿章,认为他不会打仗,认为他对洋人太软弱。李鸿章也不喜欢左宗棠,觉得这个家伙太多事。
扩展资料: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书法:
1、曾国藩
曾国藩在家书和日记中,无数次提到自己写字的用功,并把写字作为日课。
比如,“每日早起,习寸大字一百,又作应酬字少许”;“每日笔不停挥,除写字及办公事外,尚习字一张,不甚间断”;即使在同太平军作战期间,也能“不废学问,读书写字,未甚间断”。
曾国藩有一套理论,他将乾坤之道寓于书法,认为作字应刚柔并济。有理论作指导,有勤奋作支撑。书法里有乾坤,却不止乾坤。因此曾国藩写得辛苦,写得漂亮。
2、李鸿章
李鸿章的字总能给人一种循规蹈矩、棱角内敛、运筹大度之感。
李鸿章以进士出仕,清廷取仕不仅看诗词文章,还看书法成绩,书法功底欠火候者难以进入殿试。李鸿章的书法功底便源自于早年争取功名时所下的苦功,后来又发展为自己的爱好,每日临池不辍。
晚年,李鸿章便把书法作为养生之道。
3、左宗棠
左宗棠虽为武将,但也通文,与曾国藩一样,擅书法,并给后人留下了大量楹联作品,其中他的一副楹联深得李嘉诚喜欢,并挂在了他的办公室。
近人评价他的书法称:“文襄公行书出清臣(颜真卿)、诚恳(柳公权),北碑亦时凑笔端,故肃然森立、劲中见厚。”足见造旨之深!
仔细观看左宗棠书法,你会发现他的大字雄浑有力,有武将之英姿,读者随即会被宏大的正气所震撼。
但再看他的行件随笔,会发现文字细腻雅致,爽朗劲健,有传统文人士大夫的修养,这两种气息能在一人身上得到体现,实为难得。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曾国潘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李鸿章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左宗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07
曾国藩是李鸿章的老师,与左宗棠是同乡后来交恶,李鸿章与左宗棠是*对手。
曾国藩因天津教案,使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李鸿章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七月二十五日,李鸿章、奕劻代表清廷签署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赔款4亿5千万两。
签约后两个月,被李鸿章倚为强援的**再度发难,提出“道胜银行协定”,试图攫取更大权益,并威*李鸿章签字。“老来失计亲豺虎”,气恼交加,李鸿章呕血不起,于九月二十七日去世,临终时“双目犹炯炯不瞑”,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完了他78岁的人生历程。
左宗棠 光绪十一年(1885年)李鸿章签定<天津条约>,左宗棠对李鸿章完全不能理解,对当时主和的李鸿章作出以下批评:“对中国而言,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坏事”;“李鸿章误尽苍生,将落个千古骂名”。
李鸿章恼怒之余,决定拿左宗棠的下属开刀,指使亲信潘鼎新、刘铭传等陷害攻击“恪靖定边军”首领王德榜、台湾兵备道刘璈,使他们失去兵权。左宗棠上书为属下鸣冤叫屈。
一个月后,7月27日清晨,左宗棠在福州北门黄华馆钦差行辕任上突发疾病离世。享年74岁.
曾国藩(1811—1872) 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汉族,湖南湘乡人。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军事家、理学家、*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嘉庆十六年(1811年)出生于湖南长沙府湘乡荷叶塘白杨坪(今湖南省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的一个豪门地主家庭。兄妹九人,曾国藩为长子。祖辈以务农为主,生活较为宽富厚堂(曾国藩故居)裕。祖父曾玉屏虽少文化,但阅历丰富;父亲曾麟书身为塾师秀才,作为长子长孙的曾国藩,自然得到二位先辈的伦理教育了。
6岁时入塾读书,8岁能读八股文诵五经,14岁时能读周礼、史记文选,并参加长沙的童子试,成绩俱佳列为优等,可见他自幼天资聪明,勤奋好学。至道光十二年(1832年)他考取了秀才,并与欧阳沧溟之女成婚。连考两次会试不中,随后又努力复习一年,在虚岁28岁时,道光十八年(1838)殿试考中了同进士,从此之后,他一步一阶的踏上仕途之路,并成为军机大臣穆彰阿的得意门生。在京十多年间,他先后任翰林院庶吉士,累迁侍读,侍讲学士,文渊阁值阁事,内阁学士,稽察中书科事务,礼部侍郎及署兵部,工部,刑部,吏部侍郎等职,曾国藩就是沿着这封仕途之道,步步升迁到二品官位。十年七迁,连跃十级。
咸丰二年(1852年),曾国藩因母丧在家。这时太平天国的起义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不堪一击。因此,清*屡次颁发奖励团练的命令,力图利用各地的地主武装来遏制*势力的发展,这就为曾国藩的湘军的出现,提供了一个机会。咸丰三年(1853年)藉着清*给予寻求力量*太平天国的时机,他因势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军。1854年2月,湘军倾巢出动,曾国藩发表了《讨粤匪檄》。在这篇檄文里,他攻击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荼毒生灵”,“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清之奇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原”,接着号召“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之所也”其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故动员了当时广大的知识分子参与到对太平军的斗争当中,为日后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曾国藩残酷*太平天国起义,用刑苛酷,史称「派知州一人,照磨一人承审匪类,解到重则立决,轻则毙之杖下,又轻则鞭之千百。……案至即时讯供,即时正法,亦无所期待迁延」。不仅他自己直接杀人,他的父亲和四弟也杀人,即有人责其杀人过多,称呼为「曾剃头」、「曾屠户」。据说,南京小孩夜哭,妈妈说「曾剃头来了」,小孩就不哭了。在和太平军作战中,曾国藩用劫掠财物、封官赏爵的办法来鼓舞士气,养成湘军凶悍领残的本性。湘军在军事素质落后的清朝武装力量中成为中国南方地区与太平天*事力量作战的主力之一。曾国藩被封为一等勇毅侯,成为清代以文人而封武侯的第一人,后历任两江总督、直隶总督,官居一品,
一生著述颇多,但以《家书》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光绪五年(1879年),也就是曾国藩死后7年,传忠书局刻印了由李瀚章、李鸿章编校的《曾文正公家书》。本人也善于运用人才,清朝另外一些名臣如左宗棠、李鸿章都与他有密切关系。左宗棠、李鸿章等称呼曾国藩为老师。曾国藩曾说“李少荃拼命做官,俞荫甫(俞樾)拼命著书”。
太平天国失败后,太平军在江北的余部与捻军汇合,清廷命曾国藩督办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军务。曾国藩带领湘军二万,淮军六万,配备洋*洋炮,北上“剿捻”,他的方针是“重迎剿,不重尾追”,并提出“重点设防”等计划,妄图把捻军阻击在运河、沙河地区,使捻军无处可逃,然后加以消灭。但是捻军突破了曾国藩的防线,进入山东,使曾国藩的战略计划全部破产。曾国藩被免职,由李鸿章接代。
同治九年(1870年),正在直隶总督任上的曾国藩奉命前往天津办理天津教案。1870年6月21日,天津数千名群众因怀疑天主教堂以育婴堂为晃子拐骗人口、虐杀婴儿,群集在法国天主教堂前面。法国领事丰大业认为官方没有认真弹压,持*在街上碰到天津知县刘杰,因发生争执开*射击,当场击死刘杰仆人一人,民众激愤之下先杀死了法国驻天津领事丰大业及其秘书西门,之后又杀死了10名修女、2名神父、另外2名法国领事馆人员、2名法国侨民、3名*侨民和30多名中国信徒,焚毁了法国领事馆、望海楼天主堂以及当地英美传教士开办的4座*教堂。事件发生后,英、美、法等国联合提出*,并出动军舰逞威。曾国藩到天津后,考量当时局势,不愿与法国开战,“但冀和局之速成,不问情罪之一当否”,在法国的要求下,商议决定最后处死为首杀人的18人,充军流放25人,并将天津知府张光藻、知县刘杰被革职充军发配到黑龙江,赔偿外国人的损失46万两银,并由崇厚派使团至法国道歉。这个交涉结果,朝廷人士及民众*均甚为不满,使曾国藩的声誉大受影响,引起全国朝野的唾骂,连他的湖南同乡,也把他在湖广会馆夸耀其功名的匾额砸烂焚毁。同治十一年二月初四(公历:1872年3月20日)在南京病逝。朝廷赠太傅,死后被谥“文正”。
李鸿章(1823.2.15~1901.11.7),本名章桐,字渐甫(一字子黻),号少荃(泉),晚年自号仪叟,别号省心,谥文忠。汉族,安徽合肥东乡(今瑶海区)磨店人。因行二,故民间又称“李二先生”。有《李文忠公全集》。中国清朝末期重臣,洋务运动的主要倡导者之一,淮军创始人和统帅。
左宗棠
(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湖南湘阴人,号湘上农人,清朝大臣,著名湘军将领。一生经历了湘军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陕甘回变和收复新疆等重要历史事件。自幼聪颖,14岁考童子试中第一名,曾写下“身无半文,心忧天下;手释万卷,神交古人”的对联以铭心志。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后竟因此成为清朝后期著名大臣,官至东阁大学士、军机大臣,封二等恪靖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08
(2019·随州)李鸿章晚年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洋务运动治标不得力,没有使中国富强起来。
(2014·黄石)“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新栽杨柳三千里,引得春风度玉关。”这首诗歌颂的是左宗棠收复新疆。
(2012·鄂州)有一位年近七旬的老人,在前往哈密的路上,让士兵抬着棺材走在队伍前面,表明誓死抗击*,收复伊犁的决心。这位老人是左宗棠。
……
打仗就是烧钱——当时清廷经过一连串的败仗和不平等条约已经欠下了一*债,国库亏空,而且海防压力巨大,对疆防并不上心,很多大臣主张放弃新疆,不愿再往疆防上投钱。
然而左帅是力主疆防的军机大臣,力排众议,请求朝廷出兵平定西北,但是国库没钱。一来战事紧急,急需军饷,利息高的银行筹钱快,能马上借到钱。二来是把利息高的英国银行等原本支持叛军的国家绑在同一辆战车上,如果平叛失败就还不上了,迫使英国等不再干预清军平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5:08
给分,这么麻烦的问题居然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