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02 19:0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9 03:25
为了合理利用好各种生物资源,许多学者纷纷提出一些保护生物资源,使之能永续利用的方法。比如《孟子》对森林自然更新的能力有所认识,提出:“斧斤以时入山林,则材木不可胜用也。”
生物资源的重要特点是能够再生更新,一个成熟的森林群落,只要不是频繁过度地采伐,就能承受一定量的择伐而很快恢复的。《孟子》中的这句名言正是提倡合理利用资源,已经关心到森林的生态平衡。
荀况也提出要“斩伐养长不失其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进一步阐发了《孟子》中的资源保护思想。
随着人们认识的逐渐提高,春秋战国时期也逐步形成和完善了一套管理保护生物资源的职官和制度。战国末期《吕氏春秋·上农》提出了较为完善的法制观念,并按月令的方式制订一些适合的措施。
比如:正月禁止伐木;二月无焚山林;三月无伐桑柘;四月无伐大树;五月令民无割蓝以染;六月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木,不可以兴土功;九月草木黄落,乃伐薪为炭。
这些论述以各个月份规定了保护生物资源的具体做法,以便有计划地利用好资源。它可能是战国时有关环保礼制和法律的综合,并作了进一步的通俗化。
1975年,我国的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发现了一批秦代竹简。
其中有一段《田律》的意思是:春天二月,不准烧草做肥料,不准采伐刚刚发芽的植物或猎取幼兽。不准毒鱼,也不准设置陷阱和网罗捕捉鸟兽,至七月才解除禁令。禁令期间,只有因死亡需要伐木制棺椁的,才不受此*。
这段《田律》是先秦有关保护森林和生物资源的具体法律条文,而且与上述的文献记载有很多相似之处,贯穿着环境保护思想。
总之,我国古代的环保主要是围绕生物资源进行的,其中心内容是强调以时禁发,永续利用,具有较大的合理性和可行性。这些生物资源保护思想一直为后人所提倡,足见其充满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