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读后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10-14 05:2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13:35
“一带一路”是一个以极高频率出现在各种场合的热词。所谓“一带一路”,分别指的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无论是在媒体的通俗报道中,还是在学术研究文章中,人们不断地与这个作为中国发展重大战略的新概念相遇。
但是,“一带一路”这一国家发展战略究竟意味着什么?究竟会给我们的社会和世界的发展带来什么变化?实施这一战略需要做出什么样的准备、调整?其实人们的理解和关注点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甚至是误解。
正是由于这样的现实背景,《改变世界经济地理的“一带一路”》一书便有了很大的阅读价值,学者们对“一带一路”作了各有特色的学术解读。大多数人关注“一带一路”战略,关注的是其在经济和*上的意义。但显然,一种经济和*战略的实施,其意义和影响终会超出经济和*本身。书中学者针对“一带一路”,从多个维度,进行深入的学术分析和探讨,涉及的领域广泛,包括了历史、地理、军事、外交、法律、文化多样性、海洋开发、教育合作等诸多方面。
其中一些观点和论述颇为独特,在其他一些讨论“一带一路”的文章中未有所见,颇具启发意义。
首先,“一带一路”的概念显然与丝绸之路的历史概念不可分割。对于历史背景以及历史经验的总结,在书中占了不小的篇幅。但值得注意的是,作者们并未一味谈论过去的辉煌,而是对历史有着不少的反思。
比如,在谈及海上丝绸之路时,有作者谈到,中国人在历史上有特殊的、不同于西方的海洋观。过去的中国人,注重的是内地*经济发达地区,而将海洋视为边缘,既不重视海洋给自己带来的潜在威胁,也不像西方那样,敏感于海洋的潜在利益。事实上,中国历史上无论是在海上,还是在陆上展开的活动,经常重*目的而轻经济效益。作者进而认为,历史上的“一带一路”,实际上并没有给我们留下多少财富或者经验。因此,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需要我们有创新的勇气。
就当下来说,“一带一路”更为现实的背景是西方,特别是美国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的霸权的存在,是世界上现实存在的“文明冲突”。虽然随着世界格局的变化,人们开始注意到正在出现的“去中心化”趋势带来的对美国霸权的解构,而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无疑将在此过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一带一路”所倡导的,并非是简单的对抗,而是强调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和互通,这样一种目标和理念,用书中作者的总结,就是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其中最重要的是坚持和谐与包容的准则,强调倡导文明宽容,尊重各国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加强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和平共处、共生共荣。基于这样的在理解文化多样性基础上的文化观,除了在对外合作中增进各国人民之间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共享和谐之外,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发展,亦有积极的示范效应。这是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社会根基的“民心相通”。
对于“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除了美好的愿景之外,现实中也还存在着不少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困难。对此,书中作者也有着深刻的思考。例如,在涉及海洋发展问题上,就有作者指出,在我们国家,由于机制、*问题,观测、机理与预测三方面联系松散,观测资料缺乏连续性、系统性,共享程度低,关键观测仪器被国外封锁,科学与技术发展脱节、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结合不紧密、多学科交叉的人才培养*亟待完善等,这些都已成为制约“透明海洋”实现的因素。实际上,这些问题不仅存在于“一带一路”,也存在于我国科研与经济发展的其他领域中,是一个普遍问题。
像“一带一路”这样的国家发展战略,在提出后,自然面临着对其理解、诠释、研究和面向公众进行普及的需求。这些需要,对于这一发展战略的成功实施,是不可缺少而且非常迫切的。本书对这样的需求作出了回应。无论是*的制定者、执行者,还是研究者,以及对“一带一路”战略有着了解愿望的普通人,此书都值得一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