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8:15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56
佛教中的“色空”理论最初是由唐玄奘翻译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色不异空,在佛家,所谓色,是指真是的色彩,淫色,但是佛家又说何为色,不指真色,不指淫色,这个很矛盾,从标题就能看出来。其实这句话就是一个矛盾的存在,是也不是也,根据这句话我也明白了,为什么和尚要念经,要有悟性,佛家的*博大精深,涵盖宇宙,能悟出来,就是得道。
身在世界色彩中,身心染上色彩,人是不容易从变异人生道路上洗去色彩,皆为真色,真色难除,不会空,空时,更不异粘色彩,此刻即何来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亦无明明尽也。
淫色,万恶首原,色彩首罪,最难空尽,此时空才叫空,色即是空。又非真淫色之意,色指无也,不明也,心中正的淫色,一种污彩色世界,比例人生道路,走时被人开始淫想乱动上色彩,人的生活道路上的色彩,已经污染,淫色了,此刻指色不亦空,空不亦色,空即是色,色即是空。
这种影响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其佛教色彩逐渐淡出生活,成为一种可以指导人们生活的哲学。在佛教的理论中,有形的一切都被称为“色”,而看不见的非物质则被称为“空”,生命也是如此。在生活中,色和空并非遥不可及,它们存在于书籍中,但也存在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来它们是一个整体,所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56
《心经》言:“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佛教认为色空不二。色,是有颜色、有形状态的物质现象,是呈现在我们面前的万事万物;空,是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一潭死水式的断灭空、顽空,而是指所有事物都是各种因缘和合而生起,不能离开其他事物独立存在,这种不能脱离其他事物存在的特性就是空性。
参禅是要由色悟空,通过纷纭的现象去证悟空性。但空性并不是说有一个离开“色”的世界,而是空性就在色相纷纭之中。王维说:“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执着于空,执着于色,都是漫无着落,不能到达涅槃彼岸,只有将两者圆融起来才是透彻的禅悟。基于这样的禅学思想,王维的禅诗呈现出色空圆融的特质。
研究“诗佛”王维禅诗的文章,蔚为大观。论者在阐释王维禅诗境界时大多集中在论述观色悟空、以动显静的禅意,认为王维禅诗表达了色相俱泯、万法皆空的禅境。
读之令人身世两忘、万念俱寂。这些成果令人受益良多,美中不足的是多执于一端,论述王维禅诗观色悟空、以动显静时鲜有抉发空中蕴色、静中含动的一面。
笔者不揣谫陋,从体证佛教哲学的空性出发,尝试对这两方面的匮乏加以填补,提出王维禅诗的色空圆融境、动静圆融境,以及前贤时哲未曾论及的生死圆融境。希望借由这一尝试为王维禅诗研究略尽绵薄之力。
禅学认为世界本质是空性,在空性中,纷纭万相是圆融无碍的,色与空、动与静、生与死,相互涵摄,无二无别。王维禅诗的圆融境界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一、色空的圆融,指向即色悟空、空中蕴色的禅学感悟;
二、动静的圆融,指向摄动归静、静涵群动的禅学感悟;三、生死的圆融,指向生死双美、随缘任运的禅学感悟。这三个方面,其实是三而一,一而三的:色空圆融,动静圆融,生死圆融,色归于空,动归于静,生归于死,同时空中有色,静中含动,死中蕴生。王维的禅诗创造了充满禅悟之美的圆融境界,达到了中国古典禅诗的巅峰。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57
这句话本身出自玄奘翻译的《心经》,这里重点是玄奘翻译的,因为《心经》的版本有很多,很多人都翻译过《心经》,但是我们现在最流行的版本就是玄奘翻译的,都知道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也成了佛经里最为人熟悉的一句话。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58
参禅是要由色悟空,通过纷纭的现象去证悟空性。但空性并不是说有一个离开“色”的世界,而是空性就在色相纷纭之中。王维说:“浮空徒漫漫,泛有定悠悠。”(《与胡居士皆病寄此诗》)执着于空,执着于色,都是漫无着落,不能到达涅槃彼岸,只有将两者圆融起来才是透彻的禅悟。基于这样的禅学思想,王维的禅诗呈现出色空圆融的特质。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5:58
这句话是出自《心经》,色,是有颜色、有形状态的物质现象,空,是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的一潭死水式的断灭空、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