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06: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6 17:32
距离《关于加强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的出台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医疗媒体们频频将头条留给了“医联体”,可如何打破既有利益壁垒,建立新的区域医疗体系,目前仍然是一个无解的答案。
对于整个医疗行业来说,医联体建设被提上日程不失为一个好消息,诟病已久的医疗改革,也终于迎来了一场春风。放眼医联体的建设,不少媒体和专家建言献策,然而大多数传统医联体系从业者对互联网的作用没有足够重视,仍将建设思路限定在信息化的思路上。这是一个互联网无处不在的时代,已经改变了我们的衣食住行,而在医疗改革这件事上,互联网又将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医联体如何落地?尚存四大门槛
从指导意见来看,围绕医联体的建设主要有四大组织模式,即城市医联体的“1+X”模式,基层的“县乡一体化”医共体模式,专科联盟和医疗远程协作网,分别针对城市、乡镇、跨区域和边远地区给出了四种解决方案。可以肯定的是,这些解决方案是深入调研之后的因地制宜,却忽略了医联体建设的信息系统互联,并因此导致了医联体落地的四大门槛。
首先,数据无法互通。医联体建设的初衷是为了解决现有医疗之“痛”,但这一制度行之有效的前提是数据的互联互通,在现有的*下,各医疗机构间并不能实现区域内的数据联通,电子病历和健康档案无法连续记录和共享,预约诊疗、双向转诊无法实现,所谓的医联体几乎是名存实亡的,无法在业务和运营上实现协同。
其次,业务无法协同。数据无法互通带来的直接结果就是业务难以系统,诸如远程会诊、双向转诊、处方延伸等医疗设想均无法实现。此外,业务无法协调带来的另一个隐患就是,三甲医院借医联体继续扩张,上转多、下转少,病人继续向*医院集中,或是联而不合。
再者,能力无法下沉。医联体建设的准则之一,便是利用*公立医院优质资源集中的优势,通过技术帮扶、人才培养等手段,发挥对基层的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鼓励医联体内统一管理模式,发挥集约优势,推进区域医疗资源共享。现实却是,不同的医院采用着不同的信息系统,不能打破这一壁垒,形如纸上谈兵。
最后,资源无法贯通。在远程诊疗等机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医疗资源的贯通和下沉,更多的依赖三甲医院的医生们深入到基层走访,效率暂且不论,还会涉及资源整合及不同部门的分管。甚至说,在医疗资源无法贯通的情况下,三甲医院的“虹吸”现象仍将持续存在。
可以看出,一旦基本的信息系统互联就很难实现,医联体建设的门槛会越堆越高,从试点到全面推进的“三年之约”也增加了很大的不确定性。那么,互联网能堪其重吗?
对症下药,互联网的中枢价值凸显
相比于传统的医疗*改革,互联网医疗已然跑在了时代的最前端,尤其是各地互联网医院的遍地开花,互联网医疗已然成为现有医疗资源最重要的“连接器”。更重要的是,基于对数据天生的敏感性,互联网医疗有着完善的信息互联系统,并开始针对医联体建设的四大模式进行“对症下药”。
模式一:互联网+医共体瞄准城市医联体的“1+X”。从指导意见来看,在市级以上城市,由*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也被外界称之为“1+X”模式。而通过互联网,继*医改办力推的落户模式后,深圳在宝安区开创了医联体的新模式,以智慧宝安和微医平台为基础,引入优质医疗资源和创新机制,连接宝安10家医院、131个社康中心和全区700余名全科医生,构建起“大中小微“四层的“智慧医格”服务体系,实现了数据、能力、服务、支付、供应的“五联”。
模式二:互联网+医联体解决基层医联体之痛。基层医联体的困境在于,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医院为枢纽,村卫生所为基础的一体化管理,在本质上并未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和能力的下沉。而互联网模式的优势在于,在完善县域医联体的同时,还实现了医联体与上游优质医疗资源的无缝对接。早在2016年4月份的时候,微医就在北京启动了“互联网+县域医联体”的千县行动,其建立的医联体平台除了深度连接全国1000家省市县中心医院和10万个基层医疗点,还有19家互联网医院,通过输出硬件+软件+平台+服务+医疗互联网应用,建立起互联网分级诊疗机制。
模式三:互联网医疗集团和学科联盟机制下的“专科联盟”。跨区域组建专科联盟的初衷不难理解,根据不同区域的优势专科资源,组建区域间的特色专科联盟,形成对现有医疗资源的补位。互联网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模式,集结优质医生资源形成互联网医疗集团,并以学科为切入点,整合学科专家资源,组建学科联盟,帮助学科内专家通过线上平台开展医院与医院间、医生与患者间的远程诊疗、远程医疗教学、远程协作等互联网医疗服务。日前,国家卫生计生委主管的中国医促会发起成立医联体国家队,也既是全国医联体联盟,负责引领和统筹全国医联体建设。
模式四:互联网医院为主导的远程诊疗。自2015年底乌镇互联网医院上线,国内大大小小的互联网医院已经多达30多家,仅微医在各省市成立的互联网医院就已有19家之多。按照医联体建设指导意见的规划,在边远贫困地区发展远程医疗协作网,意在加速优质医疗资源向边远地区的流动,进而缓解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现状。就已有的案例而言,微医等在甘肃、宁夏、贵州等地的互联网医院已经初见成效,解决了电子档案、电子处方、电子病历、支付与结算等医疗弊病,在远程诊疗、在线会诊等方面走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与此同时,包括微医在内的互联网医疗也展示出了开放的态度,比如微医协助上海华山医院创建了华山医联体、协助广东省中医院创建了全国首家中医医联体,以及与深圳宝安区联合打造了宝安“互联网+”医联体,不一而足。可以理解的是,医联体建设的推行,不仅是国内深化医疗一直改革的机遇,对互联网医疗来说同样是一个借势发展的机会,通过开放自身的平台、资源、医疗集团等能力,帮助解决医联体建设中的痛点,这是一场不可错失的双赢。
结语
互联网业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基础设施,而非可有可无的辅助性工具,特别是在医联体建设上,互联网在模式上所表现出的优越性早已无可替代。可以预见的是,医联体的破壁而立并非是一场躲在象牙塔中的改革,拥抱互联网,正视互联网的中枢价值,将是大势所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