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世界音乐,新世纪音乐,跨界音乐,他们相互间的差别与联系是什么?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6-28 04:5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6:50
世界音乐(World music)有时又称民族流行音乐(Ethno pop)。广义的世界音乐可以泛指世界上所有的民族音乐
新世纪音乐也有译作新纪元音乐的。关于她的起源众说纷纭,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这种音乐形式的出现不会早于70年代。那时候出版的牛津音乐词典也没有New Age这个条目。60年代末期,德国一些音乐家将电子合成器音响的概念融入原音演奏或即兴表演方式,启迪了许多新进音乐家运用更多元的手法开拓新的领域。该时期的音乐己具备了New Age的发展雏形。到了1973年,在旧金山一群素昧平生的音乐家在某个音乐节上相会,这些人忽然发现虽然他们以前没交流过,可是互相之间的音乐却有很多共通之处。他们的音乐都是从冥思和心灵作为出发点而创作的,这种类型不同于以前的任何一种音乐,他们把这种非流行、非古典、具实验性质的乐风取名为New Age,它指的是一种“划时代、新世纪的音乐”。90年代的今天,New Age音乐呈现出了更多样化的风貌。乐界已形成一股百家争鸣、各拥其妙的新势力。正因如此,New Age不只是一个单纯界定乐风区别的名词,而是象征着时代的演进、形而上精神内涵改良的世纪新风貌。
新世纪音乐(英语:New Age music)又译作新纪元音乐,是一种在197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音乐形式,原本的用途在于帮助冥思及作心灵的洁浄,但后期的创作者不少已不再抱有这种出发点。有一种说法讲,由于其丰富多彩、富于变换,不同于以前任何一种音乐:它并非单指一个类别,而是一个范畴,一切不同以往,象征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的改良音乐都可归于此内,所以被命名为New Age,即新世纪音乐。但其实,正确的原因,在于提倡这种利用音乐心灵洁浄的人,源自一个叫作新纪元运动的异端宗教派别。
New Age 音乐时常在我们的周围响起,现在越来越多的广告开始用New Age 作为背景音乐;很多电视片也倾向于用新世纪作为自己的结尾曲;各大商场也发现,用新世纪代替原先的流行音效果更好。如果再仔细寻找的话,就会发现原来这种音乐一直伴随着我们的成长,小时候喜欢看赵忠祥解说的《动物世界》,而对这片子的开始曲总是念念不忘,直到长大了才发现原来这就是正宗的新世纪,曲子名叫《Westay》,可以在《The Future Sound Of World》这张专辑中找到。
粗听上去,新世纪音乐介于古典音乐和流行音乐之间,但新世纪更富于变幻,因为她并不是单指一个类别而是指一个范畴,她包括了几乎所有不同以往,象征着时代更替,诠释精神内涵之改良的音乐。因此,你会发现能被称为新世纪的音乐是如此丰富,一切自然界的声音都可能出现在音乐中,所有种类的乐器在此一视同仁,其中的人声更是丰富,从歌唱家到土著乐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就一般而言,新世纪还是有其特点的:
其一,新世纪音乐很少有强烈的节奏,这点同饶舌和摇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后两者几乎通篇就是各种打击乐,除了节奏还是节奏。但是,一些新世纪音乐主要的组成乐器就是打击乐,但是音乐的表现形式当然与饶舌和摇滚不同,这是一个例外。
其二,新世纪音乐的旋律感常常较少,但内容丰富,耐听度高。这点不同于流行乐,流行乐需要优美易记的旋律,以便于让每个人都能唱。有时候听了好几遍某首新世纪乐曲,还是记不住她的旋律,这便是新世纪赋予大家极大想像空间的原因了。
其三,新世纪音乐的基础是是合音与和谐音,她摒弃了爵士和摇滚的发声方式,因为这会带来不和谐与不悦耳的感觉。
在80年代中期新世纪已经逐渐成熟,杂志开始设立新世纪榜单。1986年举办的第29届葛莱美奖的奖项中,也增设了[年度最佳新世纪唱片]的奖项,第一个获得这个奖项的是演奏竖琴的奥地利籍音乐家:佛伦怀德。这算是New Age首度明确地成为音乐类别之一的标志。
特点
虽然新纪元音乐的内容广泛变幻多端,但仍可以找到一些特点:
* 大多很少具有强烈的节奏
* 相对流行音乐而言旋律感低,但内容丰富,耐听度高
* 经常在音乐里利用人声合音与谐音
跨界音乐”译自英文的“Crossover”。 在欧美乐坛,使用“Crossover”的说法比“Crossover Music”多一些,正式一些;在我们的媒体语境里,则“跨界”与“跨界音乐”会有动词与名词的差别。这倒也巧妙:先得“跨界”,才有“跨界音乐”。
Crossover大约有半个世纪的历史了。它总是以一种音乐“风格”的身份出现,人们也接受了这个概念。实际上Crossover是唱片工业的一个“门牌”,不同类型的唱片都可以打上这个牌子。正如莎拉·布莱曼在接受采访时所说,“跨界音乐其实是出于商业目的而被制造出来的叫法”。这个叫法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意义。
Crossover在美国是跟排行榜密不可分的。而排行榜不仅是唱片业的销量指针,也是文化生态的一种体现。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Crossover指某些在不同类别的排行榜上登榜的唱片。例如一张唱片既上了迪斯科榜,又上了节奏布鲁斯榜。而流行榜(pop chart)本身就是一个大的Crossover排行榜,因为那上面根本就是一个大杂烩,不管是爵士、古典、还是摇滚,只要热门起来,就都挤上了这个榜单。而那时候的排行榜类别,还体现出黑与白的种族划分。当一位黑人歌手的唱片打入白人唱片排行榜时,即便音乐风格差不多,也被认为是“Crossover”。
到了70年代,Fusion Jazz(融合爵士)的商业成功启发了很多唱片制作者,他们纷纷把爵士乐与其他各类音乐进行“融合”,开发出很多新种类。而唱片公司则精明地把它们统一标称为“Crossover Jazz”。这类唱片听觉上非常讨好普通听众,后来事实证明,Crossover Jazz是爵士唱片市场复兴的一剂良方。
再后来又出现了“Classical Crossover”(古典跨界)之说,而且成为排行榜中的一类,非常热门。格兰美也在1998年设立了Best Classical Crossover Album的专属奖项。
及至今天,古典跨界已经成了最受瞩目的Crossover,有时候人们说到跨界,就是指古典跨界。而众多音乐家和表演家的参与也使这个领域变得精彩纷呈,并不能简单的评价为商业噱头了。
有些古典跨界音乐精致讨好,无涉现实生活,让人们在一定距离内欣赏其形式美感。像莎拉·布莱曼,她代表了广为大众接受的一种古典跨界模式:曼妙的美声,加流行的编曲。这个模式几乎成了速成手法,以致很多歌手竞相套用,大大降低了创造性。不过话又说话来,这类古典跨界并无太多创造诉求,它们看重的是某种手法对人们是否还有吸引力。
还有,我们常会“音乐”上面打转,而疏略了其他。实际上莎拉·布莱曼代表的跨界音乐很多时候还是一种表演方式:音乐跨界,视觉也跨界。例如古典辣妹,她们只需持琴并以*狂野形象示人,不闻其乐,即已“跨界”。
而马友友则代表了另一类古典跨界,一种文化旅行式的音乐。正像那张< Appalachian Journey >的名字一样,它用声音描绘阿巴拉契亚山地的美国风情,讲述移民故事,我们听着,正像是做了一次文化根源的寻访。这种音乐不会太让人注意到“模式”,“模式”已经在音乐深度面前隐匿了。
这种跨界还让我们领略到古典音乐家多面的魅力, 正如在<Soul of the Tango>中,含蓄优雅的马友友一下子释放出了拉丁的狂放与市井的欣喜。假如皮亚佐拉听到的话,应该会喜欢这样的马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