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应该怎么创新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9-09 12:3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6-24 00:18
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着力运用微博、微信等网络新媒体,创新爱国主义教育方式和途径,有效拓展课堂内外、网上网下、平台载体的爱国主义教育引导,创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使学生处处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的感染。
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多以灌输、说教等方式为主,包括在教材中编写弘扬爱国主义的人物与故事,在课堂上进行国情教育,在课外举行爱国主义知识竞赛、演讲赛等。通过这些教育,学生也许可以说出一些有关爱国主义的知识、概念,但对于究竟什么是爱国,却很模糊。比如,有的学生可以大谈对国家、对民族负责的大道理,但对自己的言行不负责,没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在网上发言讨论有关国家、民族的话题时,不遵守互联网规则,时常站在道德制高点,对其他人进行辱骂,甚至人肉搜索。这些行为已经涉嫌触犯法律,上述做法不是爱国,而是打着“爱国”旗号伤害他人。
还比如,对于爱国,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于是很多学生理解为,只要对国内某一事物提出批评意见,就不是爱国。还进一步延续到学校内,只要对校内事务提出批评,就是不爱校,不爱国。这是对爱国精神的误读,是以“爱国”来反对质疑和批评,掩盖问题与矛盾,对国家的持续进步、发展不利。因此,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改变传统的灌输、说教方式,在课堂上,要实行交互、探讨式教学,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理性表达,深入理解什么是爱国、如何表达爱国。与此同时,在课外,要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公益服务,了解社会、培养社会责任感。另外,还需要改革学校的治理模式,让学生随着年龄的增大,逐渐参与到学校办学的管理、监督中来。
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更重要的一方面是创新学校教育环境,促进教育公平公正,让学生从教育发展、学校办学中,增强爱国主义情感。爱国主义精神是需要耳濡目染的,不公平的教育和社会环境很可能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起到反作用。
近年来,我国为促进教育公平采取了很多措施,包括实行义务教育全免学费,对中西部贫困地区儿童实施营养改善计划,扩大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并延长国家助学贷款的年限,逐渐开放异地高考,等等,学生们享受到了国家发展的实惠,也有了更强的民族自豪感。但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是,我国还有6000万留守儿童和3500多万流动儿童,他们接受的教育和升学机会,和城市孩子并不完全平等;随迁子女入学,在大城市还存在较高的门槛;开放异地高考,也只是有条件、局部的开放。这些虽然并不妨碍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但会影响教育的效果。
浓郁的校园爱国主义教育氛围,当然不只是横幅、标语、人文景观、各种仪式,更重要的是让每个学生拥有平等的发展机会,感受到作为中国人的权利和尊严。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他们会珍惜这些权利和尊严,也会去尊重他人的权利与尊严,进而形成全社会的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