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为什么对圣诞这一节日情有独钟?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8-19 14: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8-19 18:21
大家都知道圣诞节是从西方传入的节日,但是随着这几年的中西文化交流,圣诞节在中国的火爆程度绝不亚于其他国家,大街小巷上遍布的圣诞树、圣诞装饰等等,也为我们带来了热闹的节日气氛。那么圣诞节是怎么传入中国的呢?圣诞节为何受到中国人喜爱?
圣诞节怎么传入中国的
其实,在20世纪之前,中国人并不知道有圣诞节这个节日。但是西方文化传入中国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多了,第一批西方传教士在唐朝的时候就来到了中国,不过直到20世纪,圣诞节作为一个“自我放纵”的节日才在中国出现。在20世纪20年代的上海,从圣诞节到新年的这段时间是节日派对季的高潮时段。在20世纪90年代的改革之后,圣诞老人的名字才进入中国。圣诞老人的在中国的影响力和在世界其它地方一样,很快被人们接受,同时也受到了本土文化的影响,渐渐演变成如今我们所熟悉的,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圣诞节。
圣诞节为何受到中国人喜爱
圣诞节如今在我国颇受年轻人的欢迎,其中主要的原因有两点,一是教会的世俗化努力,民国初年,上海教会在圣诞节前后演滑稽剧、办演唱会、搞文艺游行,还派出圣诞老人送礼物。中国人爱看热闹,很快就参与进来。到20世纪20年代,上海的圣诞节,已经各国人民“普天同庆”了。二是商家借机打造购物节,不光百姓们喜欢过节,各家公司也盯上了这个欢乐的商机。人人都爱买东西,从激发购物欲的能力上看,民国的圣诞节和现在的双十一差不多。在全民狂欢和商业广告的推动下,圣诞节的热度年年飙升。如今,圣诞节在我国也快成了全民化的节日了。
中国与圣诞节的关联
从很多方面来看,中国和西方的圣诞节有着许多关联,中国应该算作圣诞老人的“礼物之乡”了,美国和欧洲销售的大部分圣诞礼物都产自中国,全世界60%的圣诞节装饰品都是在义乌生产的。同时我国的消费能力水平也非常高,仅仅圣诞节的消费数目就非常可观。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15:08
民族心里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并不等于是“文化排斥”和“文化否定”,我们也不必过于紧张,不必象某部分人所说的“你要还是中国人,就不要过圣诞节”。这是一种蛮横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
从西方节日的本身的属性来讲,西方节日的“逞强”就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的推广范围的扩大,就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被中国人接受的佐证,就是西方文化和价值观中国化的一个方面。
从中国人的主体意识来讲,中国人在接受西方价值观的同时,并非简单得复制了西方人“宗教意识”,中国人所过的圣诞节并非“宗教性质”的圣诞节,而是“生活方式”、“生活哲学”性质的圣诞节。听圣诞歌、买圣诞礼物、戴圣诞帽、过圣诞节是中国人对一种异质文化生活方式的尊重和接受,是中国人对多形态生活方式的渴求和选择。换个角度来说,中国人过圣诞节也是对自己生活方式的改造和丰富,外国人是“圣诞树下吃火鸡,平安夜里开舞会”,但是中国人则是“圣诞树下吃饺子,平安夜里逛大街”,传统文化中的春节炮竹声中吃饺子的生活方式在圣诞节的影响下,又增加了在圣诞树下吃饺子的异域风味。
从可口可乐到肯德鸡,从微软到奔驰,这些都只是西方文化和价值在物质层面的推广。有人说这是资本主义的胜利,我只能说“或许是吧”。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如果我们还抱有这样闭塞的文化意识形态,那么吃亏的就是我们自己。
作为精神层面的西方文化的价值观,我们固然要保持谨慎的态度。西方国家在把他们丰富的物质向我们推销时,其实也是在推销他们精神层面的文化。西方的很多节日都带有宗教性质,圣诞节就是最好的例子。中国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民族,突入袭来的带有宗教性质的节日把西方的宗教也带到中国来,对于中国这片白纸来说,是好是坏谁都不敢说。一定程度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是应该的。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定的文化土壤也培植了一定的价值观,不同的民族也怀有不同的信仰。不同的人,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信仰赋予了一个民族相对固定的思维方式。在这些差异的思维方式下,各个民族看问题的角度,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就不一样。一个民族的主体思维也只能在孕育他们的土壤中才能不形成恶性冲突,换到其他的环境之下,可能对于移入民族,对于环境源民族都是一种灾难。
有人说圣诞节在中国被接受的背后是基督教的扩张,是西方宗教在东方国度渗透。从宗教忧虑的角度来说,有一定的道理,我们应该保持一定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但是民族心里的“文化忧虑”和“文化警惕”并不等于是“文化排斥”和“文化否定”,我们也不必过于紧张,不必象某部分人所说的“你要还是中国人,就不要过圣诞节”。这是一种蛮横得自甘腐化的幼稚想法。因为大多数中国人对圣诞节的接受是源于对快乐的追求,外国节日的宗教背景在中国暂时还找不到靠岸的码头。而且我们的民族并不一定完全按照西方的思维来接受这些西方的节日,如果这些节日带来的是快乐,那我们又怎么凭借野蛮的道理完全的排除它。放弃把好的东西吸收下来是一个民族很笨的作法,特别是在当今这个地球村的时代,如果我们自己不进化到能够被外国人所接受的话,在“适者生存”、“物竞天择”的无情的历史规律之下,我们将成为地球村之外的野蛮人。
我们当然要对西方文化的渗透而忧患,但是忧患的结果并不是野蛮的排斥,而应该是大胆的接受,理性的“拿来”。因为我们自己的节日被自己人所遗忘,而把终极原因归咎于他人,这是懦夫的盲目行为。
从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讲,西方的节日之所以被接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得到了年轻人的青睐。中年人对圣诞节并不感冒,老年人就更不用说了。能够与圣诞节擦边的也就是那些有小孩的父母。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欢心,父母才买圣诞礼物。真正热衷于西方节日的是那些年轻人,是年轻人接受了西方的节日,并且将之广泛传播。年轻人是西方价值和西方节日的真正载体。
但是,理性的反思一下,为什么年轻人在西方的节日来临之前就疯狂至极,而在中国的节日过去以后还试过非过?为什么年轻人能够接受西方人的节日而不能倡导中国自己的节日?年轻人舍中国的传统节日而取西方的节日,就说明了年轻在西方节日里得到的比在中国传统节日里得到的更多。说白了,就是年轻人从西方节日里找到了更多的快乐。
年轻人需要浪漫。圣诞节正好是情侣浪漫的好机会,在北国风光的冬天,和自己的爱人走在雪地里,别有一番浪漫滋味。
年轻人需要疯狂。西方节日的疯狂,给了年轻人发泄的机会。或许是我们周围的气氛太古董,太严肃,年轻人才迎合西方节日,好好的疯狂一回!
据中国社会调查一项调查显示,近9成受访青年表示今年会过圣诞节,37%的人表示自己到了12月份就开始为圣诞节做准备,就像准备过元旦和春节一样,已成为习惯。年轻人就是浪漫的化身,就是疯狂的消费者,就是不羁的主体。谁都年轻过,谁都浪漫过,谁都疯狂过,谁都不羁过。没有浪漫,没有疯狂,没有不羁,我们的青春还有什么?西方的节日正是青春的激素的运动场。相比之下,中国的传统节日显得过分的保守和压抑。也只有那些整天被关在学校里的小学生才觉得咱们的节日还有几分乐趣,那也是他们还是学校里的囚徒,还幼稚得不敢也不会逃脱,因为他们根本没有选择得意识。相比之下,那些少年和青年就开放得多。他们有足够的意识可以选择他们自己喜欢的节日。按照经济学上博弈论和微观经济学的的观点:人是一个理性最大化者,在给定约束的条件下,人都会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在国内节日和国外节日的选择范围之内,如果只能选其一的话,只要是有足够认识的人大都会选择西方的节日。所以年轻人喜欢西方的节日就一点也不为怪,甚至可以理智地说,这种选择是一个正常人应该有地选择。 节日年轻人的青春需求在西方节日里得到了奢华的满足。谁会放弃这种奢华而掉进传统节日那无聊的深坑呢?
所以,wo 认为,是中国人就应该过圣诞,而且要用我们自己的方式过圣诞,让圣诞节成为使我们自己快乐的一个机会,让圣诞节成为中国人幸福生活的一种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