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4-01 10:1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9 00:47
三次养猫经历,第一次、第二次是略写的,最后一次是详写的。
原因:写第一、二次养猫是为之后写第三次做铺垫,同时第二次养猫是与第三只猫形成强烈对比,从而突出“我”的愧疚、自责。
《猫》一文围绕三次养猫亡失猫的经历与“我”对三只猫和亡失猫的态度和心理情感变化的一明一暗两条贯穿全文的线索而展开的,主题与寄托的情感在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得到了渲染。
第一只猫死后,“我”安慰三妹说:“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说明第一只猫在作者看来,虽让人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但却也是可以替代的打发闲暇时光的宠物而己;
第二只猫丢失后,作者写道:“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说明“我”与家人对第二只猫印象深刻,感情更加深厚,它丢失的事实使“我”与家人一时无法接受,“我也怅然,愤恨地,在诅骂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第三只猫死后,作者又写道:“自此,我家永不养猫。”这只猫是被“我”冤打而死,这使“我”的良心受了伤。此时,“我”的感情也由弱变强,反省懊悔自责难过,情绪复杂深刻。
扩展资料:
文章开篇:“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总领全文,点明题意,概括了叙述事件的中心内容;中间一句“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既然是“好久”,就不是“永远”,暗示“好久”以后我家又再次养起了猫。
于是紧接其后引出了养第三只猫的情节;文章结尾一句“自此,我家永不养猫”,呼应开头,总结全文。首尾呼应,使整篇文章浑然一体。
同时,在讲述“我”家三次养猫的故事中,作者用“有一次”、“隔了几天”、“冬天的早晨”等比较具有明显标志的时间过渡词句承上启下,把前后的内容贯穿起来,过渡自然,层次分明。此外,文章在自然过渡中,同时不断体现出“我”与家人,尤其是“我”的情感强弱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