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如今游客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3 14:46
我来回答
共16个回答
好二三四
时间:2022-05-28 13:28
很多习惯了旅游的国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远不如在私人环境的表现。
黄金周过半,据新京报报道,在北京著名餐饮街簋街及什刹海景区、香山公园等地,每日垃圾处理量较平日翻倍增长。环卫工感叹:游客别随地扔垃圾,我们就能省很多力气。几乎每一个节假日,有关游客乱扔垃圾的报道都会让人叹息低回。随处可见的,是“随手扔”的抛物线;随时感知的,是“积习”挥之不去。那么,到底该如何破解这一问题?
这些年来,习惯了旅游的国人,似乎还没有适应公共生活的法则,很多人在公共场合的表现远不如在私人环境的表现。事实上,这也是“在路上”的国人屡屡遭到道德恶评的原因所在。也因此,提高国民素质、呼吁文明出游,不仅不过时,且还远远不够。
不过,公共环境的治理,不仅需要私德,同时也需要必要的治理手段。
其一,“随手扔”的落点是景区任何一处地方,而从游客的角度出发,如果游客能够很方便地找到可以承载垃圾的容器,是不是就意味着“随手扔”的几率会大大减少?可见,黄金周景区垃圾翻倍的背后,也折射出管理方的应对迟缓乃至低效。
其二,簋街上游客爆棚,昼夜欢饮,这一事实由来已久。为什么直到现在还会出现服务员直接将餐厨垃圾泼大街的现象?餐饮服务行业的垃圾处理本来就是一件大事,预先不做垃圾分类、回收乃至界定权责之类的功课,事到临头,只靠几个外地进京的环卫工体力清运,当然不可能管得好堆山的垃圾。
亿万民众倾巢出游,无论如何都是一次严峻的考验。如何制订出有针对性的预案、措施,进而逐步形成制度化的治理,值得有关部门深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0:36
观点:游客不文明行为的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有,不过大多数的游客还是比较文明的,不文明的只是那些个人素质不高的人。
例子:游客不文明行为在很多的名胜古迹都有出现过。记得有关媒体报道过,在今年国庆节期间有人就在一座皇陵上刻下了自己的大名,像这种在名胜古迹上刻下自己的名字的现象屡见不鲜,也屡禁不止。
原因: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反映出的是个人素质比较低下。对于习惯性的喜欢在名胜古迹上刻下自己名字的人,缺乏对文物的保护意识和对文物的爱惜意识。对于在某些旅游景点乱扔垃圾、插队等等问题,归咎到底还是个人素质不高,根本原因就是有的人没有某些方面的意识。
措施: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有关部门和各大景点的管理者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控措施。比如,明确文明行为规范,在景区里设立专门监督的人或者安装监控,如果发现不文明的行为应该马上进行制止,如果严重的还应该有相应的处罚等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1:54
二、旅游者出游不文明行为的原因:
1.文化传统因素
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主要是一种私德文化而非公德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国家的结构层次"④,这一结构导致了中国人重视血缘、地缘,而漠视社会公共空间和陌生人,整个社会也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利己社会。整个社会重视社会资本,即熟人伦理关系,而轻视公共空间。因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只讲私德,不注重公德。这导致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只注重个人以及亲朋好友的感触,而不太顾及他人感受。由此可以看到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旅游者只注重个人的便利,随手丢弃垃圾,而未考虑景区环卫人员的工作负荷等不文明行为。这正是受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影响的行为。
2.道德感弱化因素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现象是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休闲、放松、无拘无束, 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懒散、放任、无约束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异地游览时,往往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约束, 道德的约束力量降低至最低点。此外,旅游是一种暂时性、异地性的活动, 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监督, 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在这种弱化的道德感之下,平时表现文明的人在景区游览时也未必会表现文明。
3.教育传统因素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并向邻国输出礼仪文明,对邻国影响深远。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缺乏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必然造成公共意识的淡薄,也就不可能有专门针对公共空间的教育。而现代教育的也是重视*教育,轻视公民教育,缺乏对人性的教育。历史教育传统的缺失以及现代教育的不足,共同造成了教育传统上的缺失。
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低下是传统教育缺失的结果之一。文化素养低、环保意识差,游客很少会考虑自己行为的环境影响, 因而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不文明行为。
4.其他因素
(1) 环境保护愿望未形成
游客不文明旅*为跟游览活动中人们难以形成保护环境的愿望的特点有极大关系。环境消费心理学认为, 决定个人产生保护环境的愿望的因素有三个: 一是对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的认知,二是对造成环境污染的责任归属的认知,三是对解决环境问题有效性的认知。就旅游活动而言, 游客不文明行为对环境、景观的消极影响往往是潜移默化的, 它所造成的严重后果往往是长期累积所形成的, 而游客的游览活动是暂时性、动态性、异地性的, 所以游客并不能看到自己的不文明旅*为的严重后果。这就致使游客一方面对旅游景区环境问题的严重性缺乏认知, 另一方面对自己的不文明旅*为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的责任归属感缺乏认知。并且由于众多游客的不文明旅*为的同时存在, 也使游客个体对解决环境问题的有效性缺乏认知而去同与其他旅游者。这种种因素决定了游客在游览活动过程中不易形成保护环境的愿望, 因而也不易产生保护环境的行为。
(2) 旅游经验不足
中国旅游业真正发展于改革开发以后,到现在尚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游客能够全面参与旅游活动的时间更短。1999年实行黄金周以后,旅游才真正普遍起来。正是由于旅游经验不足,很多游客在酒店住宿时会顺手带走酒店物品,在境外旅游过程中会发生不尊重当地社会风俗、宗教信仰等不文明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3:29
游客不文明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根子在游客违规违法的成本过低,即游客发生不文明行为的预期收益远大于预期成本,导致不少游客无所顾忌甚至为所欲为。
一、一方面这和游客本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因为缺乏对该景区的文物遗产及景物的重要性认知,很多游客并不知道景区景物到底有多大价值。
二、还有更多游客本身的行为习惯差,例如买票插队,随意在景区乱扔乱丢,肆意破坏文物等不文明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肆意破坏规矩。
三、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太轻,才会产生“示范破坏”的事件发生。
据了解,我国景区管理人员没有执法权,对游客没有足够的震慑力,所以在防范和查处上都是难题。这也导致在遇到不文明行为时只能以劝阻和教育为主。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5:20
旅游中见过的不文明的行为还真不少,例如:随手扔果皮、乱扔食品包装袋、随地吐痰、在古迹上乱写乱画、破坏花草树木、衣着不整敞胸露怀、语言行为粗俗等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有损形象,也给景区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提高修养素质,大家举止文明,在旅游观光时,玩得才有档次,才开心。有时遇上不文明的行为,就会让人心里堵得慌,没了雅兴。记得有一次在峨眉山旅游,看见一个小伙子抢道,把一老年人撞在了地上,旁观者都指责那年轻人。遇到这样不开心的事,还有什么心情旅游?一次在都江堰,由于天气太热,有个男士就*了上衣,腆起大啤酒肚,看起来真的很不雅观。记忆中有一次在西昌乘公交车,为了赶时间,一急之下便挤着要抢先上车,突然觉得大家都在打量我,回头一看,原来所有乘客都在排队,我一下就脸红了,十分愧疚,忙站在后面去排队上车。的确,如果没了滋生不文明的土壤,丑陋的举止,就会成为过街之鼠。
当然做文明的观光客,不能只说别人,不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提高修养素质,还得从点滴开始,从自己身边做起,像公益广告说的那样:用自己的文明行为点起一盏盏明亮的灯,大家都参与进来,就会照亮一个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7:28
方面这和游客本身的素质有很大关系。因为缺乏对该景区的文物遗产及景物的重要性认知,很多游客并不知道景区景物到底有多大价值,对他们而言,美丽的天池景观就是拿来游泳戏水的湖泊。而好多珍贵的文物遗产对他们来说就是刻画“某某到此一游”的背景墙。
还有更多游客本身的行为习惯差,例如买票插队,随意在景区乱扔乱丢,肆意破坏文物等不文明行为,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肆意破坏规矩。
近些年来随着各类短视频网站的兴起,另类和奇葩视频受到大家追捧。很多人为了当网红出名,让更多人看到自己,总是试图做出挑战规则,漠视规则的事出来,以此来显示自己很别致,这类视频往往会给其他网友、游客带来反面示范作用,激发人们的猎奇心理。
另一方面就是对于不文明行为的处罚太轻,才会产生“示范破坏”的事件发生。就拿这次在天池游泳的游客处罚来说,景区工作人员给予其处罚措施是作出书面道歉和保证,这样的处罚犹如隔靴搔痒。有网友就说“破坏文物,景区的犯罪成本太低了,这样之后只要有人想去破坏了,是不是提前带着保证书前去就可以了。”
据了解,我国景区管理人员没有执法权,对游客没有足够的震慑力,所以在防范和查处上都是难题。这也导致在遇到不文明行为时只能以劝阻和教育为主。
对于文明旅游简单依靠游客自觉,依赖游客素质提高不能根本解决问题。所以单纯对违反或破坏景区的游客进行教育也并不一定真的能让他们改过自新。毕竟只有法律的惩处才能让人们记住底线在哪里,所以完善具体相关法律法规势在必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9:53
因为受文化水平的不同,1、游客道德素质低,道德素质低下,环保意识不强。
2、景区缺乏科学规划,服务设施不完善。如卫生间数量少,开放时间短。垃圾桶数量少,间隔距离远。缺乏供旅客歇息的地方。
3、一些不懂礼仪、违章违规、破坏习俗、触犯禁忌等不文明行为由地域、国度文化习俗差异造成。旅客不了解境外文化或者了解不放在心上,导致如想不能随俗。
对策解答
1、合理设置垃圾桶、厕所、休息区域,设置美观醒目的文明标牌,配置说明文字和提醒文字。
2、可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等大众传媒揭露不良陋习,弘扬文明行为;充分运用文学、摄影、等艺术形式,特别是加大公益广告的制作和播放力度,生动活泼地鞭挞不文明行为,促进全体公民的文明素质提高。定期开展游客问卷调查活动、青年志愿者劝导活动和文明游客评比活动,让当文明游客成为公民的自觉行为 。加强教育,把文明旅游有关内容加入到中小学生课堂教育及课外教育教材之中。旅行社在组团出游之前,要对游客进行文明旅*为教育,说明目的地的风俗习惯、民族禁忌及行为方式,必要时可组织文明旅游考试,签订“文明旅游承诺书”。在旅游活动中,及时提醒和制止游客的不文明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22:34
首先,不文明现象肯定不是只有中国人有,而老外的不文明,一是可能中国人基数大,所以现象更多,二是国内媒体不会大肆报道,所以我们看不见。不管老外,我们只谈国人…
我觉得跟中国以前不富裕有关…虽然文明礼貌这东西说起来好像跟经济条件没什么关系,但是,一个吃饱穿暖都成问题的时候,有多少人会保持文明礼貌呢?毕竟古话有云“仓廪足而知礼节”。针对这种情况,旅游景点立一些宣传标语,倡导游客文明旅游;
平时多进行文明教育,如在电视上、手机上多推出文明旅游的节目或文章,倡导文明出行,不给别人带来不便;
完善有关法律,加大对不文明旅游的处罚力度;
对于文明旅游的游客面对不文明行为,一方面我们做好公益宣介,对自己公民进行教育,提高文明素养;另一方面,我们一定要对在旅游服务上已经出现了供需矛盾的接待国家提出更多要求,这才能从根子上解决问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1:32
旅游中见过的不文明的行为还真不少,例如:随手扔果皮、乱扔食品包装袋、随地吐痰、在古迹上乱写乱画、破坏花草树木、衣着不整敞胸露怀、语言行为粗俗等等。这些不文明的行为,有损形象,也给景区管理带来很多困难。
提高修养素质,大家举止文明,在旅游观光时,玩得才有档次,才开心。有时遇上不文明的行为,就会让人心里堵得慌,没了雅兴。记得有一次在峨眉山旅游,看见一个小伙子抢道,把一老年人撞在了地上,旁观者都指责那年轻人。遇到这样不开心的事,还有什么心情旅游?一次在都江堰,由于天气太热,有个男士就*了上衣,腆起大啤酒肚,看起来真的很不雅观。记忆中有一次在西昌乘公交车,为了赶时间,一急之下便挤着要抢先上车,突然觉得大家都在打量我,回头一看,原来所有乘客都在排队,我一下就脸红了,十分愧疚,忙站在后面去排队上车。的确,如果没了滋生不文明的土壤,丑陋的举止,就会成为过街之鼠。
当然做文明的观光客,不能只说别人,不检点自己的所作所为,提高修养素质,还得从点滴开始,从自己身边做起,像公益广告说的那样:用自己的文明行为点起一盏盏明亮的灯,大家都参与进来,就会照亮一个世界。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4:47
不文明行为在本质上还是一个教育问题。这里面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随着物质文明的不断充实,精神文明也有一个不断提高的过程,这是社会原因。第二、文明行为需要积极引导,这就要求我们要营造一个很好的文明旅游的环境,这是环境原因。第三、游客个人修养和素质也会影响他的行为。这是个人原因。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根本的是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关键是建立健全文明行为教育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和督查考核等长效机制。比如,旅游部门要建立包括行前培训、行中督促、行后总结等在内的一系列制度,建立导游和领队全程文明教育责任制。管理部门要将提升公民旅游文明素质列入文明城市、文明行业和文明风景旅游区测评体系。而公民个人,根本的是要认识树立荣辱观重要意义,根除陋习,见贤思齐。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08:18
(一)主观原因
1.游客自身环保意识淡薄
游客自身环保意识淡薄是旅游景区存在一系列游客不文明行为的重要原因。环保意识较强的人会做出更多的环保行为,而环保意识较弱的人则会做出较少的环保行为,甚至做出乱扔垃圾等不文明行为。
2.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发生分离
具有环保意识的游客并不一定会做出环保行为,这就是环保意识与环保行为发生了分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环保行为的做出并不仅仅受到环保意识的影响,还受利益意识、责任意识、效用意识的影响。当环保意识强于其他与之相对立的意识时,游客就会做出环保行为;当环保意识弱于其他与之相对立的意识时,环保意识就会与环保行为发生分离。
3.游客缺乏主人翁精神
游客在外地旅游景区较在家乡旅游景区,不文明行为的发生率会较高。在家乡旅游景区,出于主人翁精神,游客会更为爱惜旅游景区的自然环境和资源,自觉做出环保行为;而在外地旅游景区,主人翁精神的缺乏和社会公德约束的减弱,游客不仅会做出一系列危害景区环境和资源的不文明行为,也会对他人的不文明漠而视之。
(二)客观原因
1.免费景区管理人员安排不到位
免费景区取消了门票制度,门票收入的减少给免费景区的管理造成了一定的经济压力,管理人员招聘数量会相应地有所减少。管理人员安排不到位,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就会缺乏及时有效的制止和引导,最终导致免费景区游客不文明行为频频出现。
2.对游客的教育力度不足
小组成员在渤公岛生态园进行实地调研时发现,渤公岛生态园对于游客教育在减少游客不文明行为中所发挥的作用缺乏重视。景区管理人员没有利用游客中心来初步唤起游客的环保意识,且在生态园内,教育手段单一,教育力度不足。
3.奖惩机制不健全
为了加强无锡市蠡湖景区的管理,保护蠡湖景区自然风光和资源,无锡市出台了《无锡市蠡湖景区管理条例》。条例明确列出在蠡湖景区内所禁止的行为,生态园入口处也贴有该条例,然景区不能在游客进入生态园之前组织游客对条例进行阅读。同时,对于游客的不文明行为,景区管理人员多采取劝阻、教育等措施,很少严格处罚。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2:06
游客不文明行为之所以屡禁不止,根子在游客违规违法的成本过低,即游客发生不文明行为的预期收益远大于预期成本,导致不少游客无所顾忌甚至为所欲为。
在规范游客文明行为方面,我们国家从来都不缺法律法规。2003年8月施行的《北京*城保护管理办法》规定:严禁刻画、涂污、损坏长城。出现以上违规行为的,由文物行政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的罚款。规定是现成的,可是13年来真正被处罚的又有几人?即使照此规定处罚了,又能给几人留下终生难忘的印象?2015年4月,国家旅游局制订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展了全国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工作,今年9月18日,国家旅游局更新了《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黑名单”,目前已有22人因不文明行为严重且造成广泛不良影响而榜上有名。9月28日,北京市旅游委、首都文明办发布《北京市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暂行办法》,北京市旅游主管部门将对列入“旅游不文明行为记录”的游客和旅游从业人员单位或街道出具《告知函》,并建立联合惩戒工作机制。这些法律法规对拉升游客文明水平确实产生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毋庸讳言,这些法律法规存在着一个共同的致命弱点,即对游客不文明行为缺乏必要的强制约束力,处罚不疼不痒,没有处罚到让人“下次不敢”的地步。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遏制游客不文明行为,可以从交警部门对酒驾和醉驾的处罚上得到启发。《道路交通安全法》第九十一条规定: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6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因饮酒后驾驶机动车被处罚,再次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10日以下拘留,并处10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吊销机动车驾驶证。醉酒驾驶机动车的,由*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5年内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饮酒后或者醉酒驾驶机动车发生重大交通事故,终生不得重新取得机动车驾驶证。也许有人会说,游客不文明行为对他人和社会造成的危害与酒驾、醉驾怎么能比?殊不知,游客的不文明行为造成的后果可轻可重,情节较轻的不道德的行为,可以批评教育,但属于违法行为就不能大事化小,小事化了。如毁坏景点设施涉及侵权,扰乱旅游秩序涉及行政违法,破坏景点中的文物则可能触犯刑法。就像交警部门按照酒驾、醉驾情节不同分别给以驾驶人处罚一样,旅游管理部门也可以联合*门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分门别类进行处理:该警告的警告,该拉黑的拉黑,该罚款的罚款,该刑拘的刑拘,该判刑的判刑。
新加坡、日本和香港等地的治理经验告诉我们,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需要法律的条条框框去规范,特别是以严厉的处罚约束人们的行为,这样才能使文明习惯深入人心,慢慢变成一种自觉行为。新加坡的鞭刑让许多人闻风丧胆;日本的《轻犯罪法》将33种不文明行为列为轻犯罪并进行处罚;香港有一部《定额罚款(公众地方洁净罪行)条例》,主要是针对一些在公共场所8种轻微的道德违反的行为进行处罚。
希望有关部门针对游客不文明行为尽早出台更严格更具操作性的管理法规,提高游客违规违法成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16:11
如今,游客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是有原因的。
第一,说明人们的素质还有待提高。是由于整个国民素质不高,所以导致在游客中表现出不文明行为颇多。而提升国民素质是经过长时间的教育才能达到。
第二,游客不文明行为屡禁不止,也说明我们的惩罚力度不够。各个旅游景点儿要加大惩罚力度,将加大检查力度。只有在不断的规劝与惩罚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快速提升国民素质。
第三,全社会形成提高素质的环境。为不断加强教育力度提供良好的氛围。。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9 20:32
1.文化传统因素
中国社会的道德文化主要是一种私德文化而非公德文化。"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家庭-家族-国家的结构层次"④,这一结构导致了中国人重视血缘、地缘,而漠视社会公共空间和陌生人,整个社会也是在血缘和地缘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利己社会。整个社会重视社会资本,即熟人伦理关系,而轻视公共空间。因此可以看出中国传统文化只讲私德,不注重公德。这导致旅游者在出游过程中只注重个人以及亲朋好友的感触,而不太顾及他人感受。由此可以看到在旅游过程中,有些旅游者只注重个人的便利,随手丢弃垃圾,而未考虑景区环卫人员的工作负荷等不文明行为。这正是受中国传统的道德文化影响的行为。
2.道德感弱化因素
人们在旅游过程中的"道德感弱化"现象是游客不文明行为产生的重要原因。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追求休闲、放松、无拘无束, 因而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随意、懒散、放任、无约束的心理倾向。当一个人以旅游者的身份在异地游览时,往往想摆脱日常生活中的约束, 道德的约束力量降低至最低点。此外,旅游是一种暂时性、异地性的活动, 旅游者摆脱了日常生活圈子中众多熟人的监督, 所以对自己的行为举止便少了许多顾忌与约束。在这种弱化的道德感之下,平时表现文明的人在景区游览时也未必会表现文明。
3.教育传统因素
中国是礼仪之邦,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并向邻国输出礼仪文明,对邻国影响深远。但中国传统社会结构中缺乏公共空间,公共空间的缺失必然造成公共意识的淡薄,也就不可能有专门针对公共空间的教育。而现代教育的也是重视*教育,轻视公民教育,缺乏对人性的教育。历史教育传统的缺失以及现代教育的不足,共同造成了教育传统上的缺失。
游客的环保意识不强、生态道德素质低下是传统教育缺失的结果之一。文化素养低、环保意识差,游客很少会考虑自己行为的环境影响, 因而容易在不知不觉间产生不文明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01:10
不文明旅*为屡禁不止,这固然与国民的文明素质有关,但笔者认为主要与制度的刚性执行不够密切相关。
2015年4月6日,国家旅游局依法制订的《游客不文明行为记录管理暂行办法》开始施行,制度规定,一旦游客被列入到“黑名单”,其不良信息记录将被保存1-2年,而且将影响到其再次旅游,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出境、银行信贷等。但据了解,实行一年多来,“不文明游客黑名单”上只有20多个人,其他一些不文明行为的当事人至今未能出现在旅游部门的“黑名单”中,“黑名单”的“拉黑”速度和范围与众多的不文明行为相比,均有明显不足。再加上“拉黑”采集“黑名单”证据的工作大量依赖于本身无执法权限的旅行社或导游,也极少能兼顾到在景区之外的饮食、交通和城市观光等环节的不文明行为,客观上*了“拉黑”的广度,影响了这一制度的威慑力。制度执行刚性不够,使乱扔垃圾、乱刻乱画屡禁不止,对劝阻置若罔闻,无济于事。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游客的不文明旅*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解决不文明旅*为也不单单是景区和游客方面的事情,需要多方面的协力配合、共同努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30 06:05
国国民的素质并没有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同步,尤其是在旅游的时候,经常会看到某处景点被损坏,用尖锐物体划上“xxx到此一游”、“我是xxx”等;或者随手乱扔垃圾、随地小便、大声喧哗等现象。如果你上前去劝告,一般不会得到善意的答复,轻者冷哼一声,转身离去,重者破口大骂,甚至暴力相向。精神文明建设任重道远,但我们决不能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只有越来越多的人站出来,维护我们美好的家园和儒雅的文化,才能让正义占上风,才能让不文明的行为逐渐失去民心。那么,看到身边的不文明行为,我会怎么做,拭目以待。
视不文明行为的性质,采取相应的方法。比如,如果是在烈士陵园或者历史博物馆等比较庄重的场所,出现侮辱*先烈或古圣先贤的不文明行为,就及时制止不文明行为,大声指斥,绝不姑息;如果是在某些户外旅游景点,大人抱着孩子随地小便,先不要制止,拿出矿泉水瓶子或纸巾等,让小孩子尿在瓶子里或纸巾上,扔到垃圾桶里,再和大人简单聊一下,下回怎么处理这样的事情更好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