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淳世——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所讲的“葛天氏之民”究竟怎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1-29 03:16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9 04:45
宁陵,地处豫东平原,属商丘市管辖,古称“葛”。在邃远的上古,葛天氏部族就在此地休养生息。
传说,葛天氏自幼爱鸟,最爱听乌鸦叫,并且喜欢以斗鸟为乐。
葛天氏作为一位杰出的部族首领,在先民社会的发展中做出了三大创举。
首先,葛天氏是织布、穿衣的发明者。古代宁陵地方生长一种名叫葛的植物,葛天氏根据它的特点带领族人们将葛藤采集,经过晾晒之后清除外皮,然后提取葛的纤维,捻成线绳,并编结成布。《诗经•采葛》中说:“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诗经•葛覃》则有“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维叶莫莫。是刈是藿,为絺为綌,服之无”等语句,这其中“絺”为细麻布,“綌”为粗麻布,“刈”是割,“藿”是煮,具体而形象的把先民们对葛的利用方法进行了详尽的刻画。对于远古的先民而言,狩猎是一项高风险、低回报的活动,而通过编织葛布的方法,葛天氏部族的先民用葛布做成衣服来替代兽皮遮挡身体,大大缓解了部落因兽皮不足而没有衣服挡寒遮羞的窘境。
这以后,葛天氏将葛的编织技术进一步推广开来,向族人们传授用葛结织和制作其他生活、生产用品的技能,如搓绳,编织篮筐葛,缝制葛衫、葛巾等。不仅如此,葛天氏还发现并总结了葛的养生保健作用,提高了族人的健康水平。根据《黄帝内经》的记载,远古的先民们已将葛藤广泛应用在搭建葛棚居住、织葛床睡眠、编葛鞋,用葛根充饥、治病等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
而“葛天氏”本人的名号,也因这一伟大的创绩而得名。
然而,葛天氏的贡献,还远不止此,因为,葛天氏也是中华乐舞的发明者。实际上,乐舞是伴随着劳动而诞生的,尤其是声乐,其本质就是人民集体劳动时的劳动号子,其后随着历史的发展才逐渐演变成为一门日趋完善的艺术。葛天氏在生产过程中进行了细致认真的观察和思考,根据族人庆祝捕猎胜利,谷物丰收或祭祀时的手舞足蹈,总结创制了乐舞结合的集体歌舞《葛天氏之乐》。根据《路史》的记载,在《葛天氏之乐》的表演过程中,“八士捉扮投、操尾、叩角乱之,而歌八终;块椨瓦击,武噪从之”。“块柎”是一种方形木鼓,“瓦击”指瓦击缶,是一种小口大肚的坛状陶器,通过这一记载我们可以知道,葛天氏的族人们头饰牛角,手挥牛尾,淋漓的再现了祭祀、劳动、捕猎等生活情境,甲骨文中“舞”字的形状是一个人持牛尾手舞足蹈的样子,或是正是来源于此。他们的音乐来自于类似块柎和瓦击这样的敲击乐器所产生的声响和节奏,观众围绕着舞者并且同样随着音乐节奏踏步唱歌,八个部分的乐舞整合联结,形成了一部原始的音乐歌舞剧目。在《吕氏春秋•古乐篇》中对这部乐舞的内容进行了记载:“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阙:一曰‘载民’;二曰‘玄鸟’;三曰‘遂草木’;四曰‘奋五谷’;五曰‘敬天常’;六曰‘达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总禽兽之极’”。我们可以发现,葛天氏充分的意识到了音乐对人的教化作用,在乐舞内容中融入了强烈的教化观念,引导人们顺应自然,和合敬天。乐舞的第四部分和第八部分与农业有关,第六部分则是与祭祀相联系的,在尊祖先、惊天地的同时,反映了原始先民对农耕、畜牧等农业活动的重视与祈愿心理。可以说,《葛天氏之乐》是我国音乐、舞蹈、诗歌、剧目、农牧业和养生学的重要源头之一,葛天氏由此成为了中国第一支原始歌舞的创造者。
葛天氏的第三大创举,也是最重要的一项创举,便是葛天氏开创了原始的和谐社会,其部族的社会生活成为千百年来为人所向往并称道的社会理想。那时候的葛天氏部族内,人性纯真,世风淳厚,具有原始*主义的味道,也正是在这种和谐的社会环境下,才孕育出《葛天氏之乐》这样的文化象征。《路史》有云:“其为治也,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荡荡乎*名之。”《辞源》也用“其治不言而自信,不化而自行”表达了相同的意思。元代词人沈禧在《竹窗词•阮郎归山寺樵歌》中曾赞道:“忘世虑,断尘缘,逍遥傲葛天。”甚至连宋代著名女词人李清照也曾自谓“葛天氏之民”。
葛天氏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之一。葛天氏部落的历史,以《葛天氏之乐》为代表的葛天氏人类早期文明,代表了一种文化,意蕴丰富,表现了原始先民深重的忧患意识、宗教意识以及天、地、人和谐共荣,尤其是人与人和谐相处的先进理念。
还记得吗,当时年少,咿咿呀呀的读着陶潜的《五柳先生传》,朗声而问:“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