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高中数学课堂教学怎样做到有效性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30 01: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27 22:50
1.巧设问题情境,激发探究热情
在学习每一节新内容之前,我都先让学生自行研读课本,课堂上对于他们通过自学已理解掌握的内容则不加赘述;而对于他们自认为简单却蕴含哲理的知识点,或者是他们在预习中根本没注意到的知识点,则通过设置“陷阱”或精心设计具有一定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探究问题,突破难点。例如我在讲授《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刚引出课题,便有学生自告奋勇地要求上讲台讲解,他用圆规和三角板在黑板上演示直线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的图形表示、文字表示和两种判断方法。当这位同学回到座位上时,我和班上其他同学都情不自禁地为他鼓起了掌。因为他画的图形不很美观,图上圆心到直线的垂线段和圆的半径分别用了不同的彩色笔标注,整个表格条理分明。就在同学们认为本课知识点全部掌握,准备“磨刀霍霍”向试题时,我问道:“对于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你们还有疑问吗?如果没有(不等我把话说完,下面的学生都齐声答道:没有!),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为什么直线和圆只有这三种位置关系呢?还有没有其他的位置关系呢?”
生答:没有了,因为课本上只画出这三种位置关系。
师又问:为什么在画出这三种位置关系后,就敢断定再没有第四种位置关系呢?
生答:直线与圆没有公共点——相离,直线与圆仅有一个公共点——相切,直线与圆有两个公共点——相交,而直线与圆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
师问:why?
生答:嗯,因为圆上任意三点都不共线。(我和班上其他同学都为他的急中生智而鼓掌。)
师又问:对于直线与圆不可能有三个公共点,还有同学有其他的论证方法吗?
这个问题问完后,整个教室变成了“这里的黎明静悄悄”。大约过了两三分钟,终于有一位学生站了起来,高声答道:因为它们的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二次,而一元二次方程最多有两个不相等的实数根。话音刚落,教室里便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这位同学刚坐下,又有一位同学站起来答道:根据不等式的原理,任意两个实数的大小关系有且仅有三种,所以圆心到直线的距离与半径的大小关系有且仅有三种。听完学生们精彩纷呈的解答后,本节课的数学思想还需刻意强调吗?学生还会觉得本节课枯燥乏味吗?本节课的有效性还用担心吗?
2.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激发学习兴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学生必须学会面对一个情景,善于抓住其本质,提出核心问题,这是最重要的素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应该总是采用“老师问学生答”的单一模式,而应该积极倡导“学生问学生答”、“学生问老师答”的互动模式。这样做,既能把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充分暴露出来,又能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获取知识,使学生体验知识产生、发展和生成的全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后,有同学问道:老师,既然有等差数列,是否有等和数列、等积数列和等商数列呢?接着师生共同探讨这个问题,不仅让学生牢牢抓住了数列定义的本质,而且为后续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更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如刚学完等差数列的定义,在利用方程组的方法解答了习题“已知等差数列3,b,c,-9,求b,c的值”后,就有同学追问:若“已知等差数列3,b,c,d,-9,求b,c,d的值”,除了解方程组的方法外,还有其他方法吗?当同学们用首、末两项直接求出公差,再根据等差数列的定义逐个求出b,c,d的值后,立即有同学说道:不要说在3与-9之间插入两个数、三个数了,即使插入个数,只要它们成等差数列,我也能逐个击破。这样追问,不仅让学生深刻意识到了等差数列中的基本量——公差d的重要性,而且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发散性。解开束缚学生思维的缰绳,给予他们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他们智慧的火花*碰撞,何愁学生不爱上数学课呢?
3.预设问题,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