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中线过程观后感800字的作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23:58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0 10:18
南水北调中线行有感
饮水思源,常怀一颗感恩的心。感恩在南水北调,也在生活的点点滴滴。
——题记
2013年4月11号,这是又一次让我难忘的心灵之旅!中原之声频率走转改第二站,我们启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渠首进行实地参观采访。之所以说是心灵之旅,是因为有难忘的记忆,有内心深处满满的感激,感谢。生命的意义在于行走。身体和心灵,要有一个在路上!那难能可贵的事情,在于让两者同步……
早上7点半,我们集合坐上前往南阳淅川的车。出发前,特意问了家在南阳的同事,行程大概要五个小时左右!所以我做好了在车上睡一觉的准备。想象一觉醒来后,会发生怎样让我震撼的事情。去之前查了很多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背景资料,准备要一一验证。阳光很好,暖暖的透过车窗晒在身上。抬头45度角仰望天空,感叹一切的开始总是给人以美好,有*,有希望总是好的。
这段旅程很漫长。醒了的时候,我就在想,这条我们走过的路,将来会是南水北调的水要走的路,路径虽然不同,但空间的移动是同样的,从南阳,到郑州。从一个城市到另外一个城市!这段路,让很多人“期盼”。
资料里说,按照计划,明年秋季以后,我们就可以喝上南水北调的水了。按照规划施工的路线,我们走的这段,只是南水北往路程的其中一部分。整个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全线,很长很长。从淅川县陶岔渠首开始,到北京团城湖,全长是1277公里,其中在河南境内是731公里。不得不说,这是一个耗时很长、耗力很多,战线也很远的工程。也或许只有这样亲身体验过一回,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才会更珍惜,更懂得节约用水。
下午一点多,到达目的地。说实话,一路的奔波,身体已经有些疲惫,但还是难掩我们亲近大自然,见证奇迹的冲动。迫不及待的跳下车,瞬间,高达176米的雄伟大坝就映入眼帘。站在岸边,一眼望去,河道很深,很宽。整个大坝还在修建中,吊在半空中施工的工人和整个大坝形成强烈的对比,更直观的让我们感受到:大坝,很高很大,人却很小。而在这个大工程面前,渺小的每一个人,却又成就着不平凡的一件大事。我们还清晰的看到以前架在河道上的旧桥已经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美观的一座新桥,车和行人已经在上面来来往往,同样,在我们站立的角度,他们一样很远,远到只一个黑点消失在我们的视线里。
采访过程中,有一位令我印象深刻的独臂的老人。皮肤黝黑,皱纹布满了整个面庞,很瘦,但精神抖擞。他的名字叫李进群,断掉的胳膊就是南水北调工程施工时被机器绞断的。听他说,自己已经在这片地方义务捡拾垃圾有43年的时间。他今年64岁,那也就意味着他从21岁开始就在做这个工作,真的让人难以想象,我那么大年纪的时候应该还坐在宽敞明亮的大教室里听说着南水北调的事情。当问到是什么原因支撑自己做了这么多年的义务工作时,他的回答很干脆:“渠里的水很干净,弄脏了多可惜啊,这水是要送到北京的,要让这一路的人都能吃上干净的水。”老人还说,这么多年,自己先后接受过*媒体,还有很多地方媒体的采访,是先进典型人物的代表。说到这些时,自豪之情也溢于言表。他的坚守值得我们学习,值得我们尊重。不得不说,南水北调,有他不可磨灭的一笔贡献。我相信,43年的坚持,不是谁都可以做到。
这一个个我们不曾近距离接触的人物,除了李老,还有很多。为了建设这样一个工程,最令人感动的,我想莫过于那些背井离乡的库区移民。离开祖祖辈辈生活的故土,是最难以割舍的情怀。在接下来的采访中,我们了解到,淅川这片土地的移民工作,正如人们总结的那样,有着三个“前所未有”:任务之重前所为有、强度之大前所未有、难度之大前所未有。但可敬可爱的淅川人,却保证了移民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而且为了保障一库清水送往北京,淅川人始终都在致力于核心水源区的生态保护建设。大片的耕地被占用,很多的农药化肥不可以随意使用,还要移民,这对于几代靠耕地为生的农民来说,是人生轨迹的改变。正是这样一份份的坚持,更让我们觉得,感动之余更多的应该是感谢,是感激。
采访离开前,我跑回车里拿了瓶水给李进群老人,我想他说了那么多他知道的有关南水北调的事情,这会儿,也一定口渴了。拿到水,他笑着对我说,你在城市里喝的水肯定赶不上这库区的水,这的水烧开是没有水垢的,他们家里都是吃这里的水。其实,我半信半疑,但也不得不想起家里满是水垢的开水壶。
离开大坝,我们继续前行,接下来的目的地是丹江口水库,那是真正的源头活水。让人没有失望的是,在景色无与伦比的同时,库里的水真的是可以直接饮用。乘游轮到达湖心,用水桶拎上一桶,喝到嘴里时,有淡淡的泥土的芳香。工作人员介绍说,这是可以完全放心引用的水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水。没有经过人工净化就胜过我们现在在城市中喝的自来水。我带了一瓶在身上,为这次活动留作纪念。追问谢谢
追答没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