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学术背景”呀?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8:19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36
看了这个你应该明白了!~~~~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赖德胜
□ 本刊记者 宗 蕾
赖德胜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社之长,他还有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学者身份。在与记者交谈的几个问题里,透射出他对出版社企业属性的深刻理解、他的热爱与追求。他笑言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没有突发事件,正所谓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率直的性情与深沉的责任感却展现在眉语之间。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记 者:作为学者型社长,您认为学术背景对管理工作是否很重要?
赖社长:谈学术背景对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社长的功能或职责是什么,而社长的功能和职责又跟出版社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我想说的是,出版社它应该是一个企业。至少是大多数出版社应该是企业。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也明确了这一点,这是符合中国出版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出版社和一般的企业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觉得在当前可能应该更多地承认它的共性。企业的功能和使命,也定位了出版社社长的功能和使命。社长的使命应该是使你管理的企业效益最大化,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出版社的社长应该是个企业家,是个文化企业家,是个出版企业家。既然是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素质就可能比学术背景本身更重要,比如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市场敏锐度、沟通能力、配置能力等。
当然,管理与学术背景也有很强的相关性。做为学者我知道知识生产与知识流通的一般过程和发展规律,而图书出版作为知识的承载和生产过程,是这个范畴内的。做为学者型社长我知道一个学科发展的大致方向,把握学科前沿,更好地与学者沟通,从而有利于把握出版的发展方向。但是利弊从来都是相对的,有的出版人出于自身的学术偏好过分强调所在学科的重要性,把出版社作为实现自己学术兴趣的舞台,这很可能是个美丽的陷阱。因此,很难一句话来定义学术背景的利与弊,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的品质,他的创造力,他的亲和力,他的开放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
打造平台,奇峰突起
记 者:员工说,您在出版社提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打造平台,奇峰突起”,这句话包含哪些内容?
赖社长:我觉得,作为出版社的社长,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够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让员工象珠穆朗玛峰那样在青藏高原上凸起,敢于冒尖,成为人才。影响出版业人才的平台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平台,二是*平台,三是企业平台。
搭建企业平台,要注重三个内容。一是尊重个体,提升福利。学习研究经济学二十余年的经历告诉我,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要义,是对微观主体的尊重。只有尊重个体,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目标才能实现。提升福利包括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晋升的机会,学习的机会,休闲的机会等)。二是加强培训。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跟教育比起来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教育是有限的,而培训是一辈子的事。比如我们出版社每月要进行讲座,并重视学习的考核。你一年要看哪些书,你个人有哪些培训计划,鼓励出版社员工进修。我们有一些鼓励*,报销一部分。每年社里还组织二十多个员工出国考察。最近我们又将派员工到国外学习半年,这是让我们的员工视角更开阔,市场意识更敏锐。第三点是注重团队建设。个人是重要的,但比个人更重要的是团队,没有团队精神的组织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要做行业领袖
记 者:您在单位常提的第二句话是“要做行业领袖”,您很关心市场和企业利益最大化,我们去年也报道了“京师出版集团” 的构想与实践,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蓝图的进展情况。
赖社长:领袖这个词很敏感,我们哪敢当领袖呀?但之所以偶尔提及,是因为只有目标高远,才能有足够动力。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京师出版集团的筹建已一年多了,根据学校的部署,我们准备在2005年9月正式挂牌。其目的是以出版社为龙头,整合学校的文化出版资源,做强做大。依目前设想,集团下设五个组成部分,除出版社外,还有音像社、京师印务公司、期刊社和出版科学研究院。以后我们还将成立课程与教材研究院,将市场营销部改组成图书发行公司。其中出版科学研究院,就是想为提升出版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一个平台,我们还准备和有关部门合作,呼吁建立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为出版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体现行业价值的事。
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
记 者:北师大近两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师大社的排头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哪些新问题?
赖社长:我个人认为北师大出版社发展态势非常好,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四点:
第一,我们的员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格局。以前我们是以出版教辅为主,最近几年的努力我们转向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以出版各级各类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为主,兼顾教辅和学术著作。教材的编采质量,印制质量都有新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出版部的人员,编辑、发行人员,出版社的领导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员工的质量和数量要不断适应出版变化的格局。
第二, *机制如何适应出版市场的问题。我们说出版社是企业,但现在的出版社带有很强的事业性质,如何使出版社面对变动不居的市场而处于主动,*机制的创新变得越发重要。比如说你如何考核员工的绩效,你内部的构架是怎样的。原来没有教师培训,现在教材改革,要把新理念推行下去,不搞培训是不行的,因此,在机构和人员上如何配置、如何考核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再一个是出版社和学校的关系,现在的边界还不很清楚。
第三, 规模大了,管理是大问题。传统上的手工管理是不行了。大单位和小单位管理毫无疑问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管理如何规范化、民主化、信息化、科学化?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管理服务?管理涉及到平台、构架、分工、手段、布局、分析等,整个系统都要转起来,形成一个网络,但有些人可能还跟不上这些东西。
第四,出版物市场特别是中小学教材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或者说还存在严重的分割。比如说有的省明确表示,若教材不予租型,就不能被允许进入该省。我们就碰到过类似的事。这不是服务问题也不是我们的教材不好,而是各地利益使然。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整顿市场秩序,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加强服务
记 者:您说过,师大社在2005年要加强服务,您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
赖社长: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使出版社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还是那句老话,没有错误的消费者,只有错误的供应商。
其次,在机构上进行调整,在组织上保证服务到位。今年我们成立了基础教材分社,内设教材推广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细化了管理片区,增设了大学教材推广中心和一般读物推广中心,同时在人员配备上大为充实。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从事市场开拓、信息收集、市场维护等工作,及时解决教材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再次,转变工作作风。每个员工对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客户都要很好的服务。北师大出版社每名员工的名片上都印有监督电话,这也是我们落实工作作风的一个举措。
最后,加强培训工作。去年我们搞了800场培训,今年还将在人财物力上下功夫,使培训工作再上台阶。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要立体开发,满足广大师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需要。总之我们要在观念、组织机构、产品等方面体现顾客至上这个永恒的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36
看了这个你应该明白了!~~~~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赖德胜
□ 本刊记者 宗 蕾
赖德胜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社之长,他还有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学者身份。在与记者交谈的几个问题里,透射出他对出版社企业属性的深刻理解、他的热爱与追求。他笑言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没有突发事件,正所谓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率直的性情与深沉的责任感却展现在眉语之间。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记 者:作为学者型社长,您认为学术背景对管理工作是否很重要?
赖社长:谈学术背景对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社长的功能或职责是什么,而社长的功能和职责又跟出版社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我想说的是,出版社它应该是一个企业。至少是大多数出版社应该是企业。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也明确了这一点,这是符合中国出版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出版社和一般的企业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觉得在当前可能应该更多地承认它的共性。企业的功能和使命,也定位了出版社社长的功能和使命。社长的使命应该是使你管理的企业效益最大化,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出版社的社长应该是个企业家,是个文化企业家,是个出版企业家。既然是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素质就可能比学术背景本身更重要,比如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市场敏锐度、沟通能力、配置能力等。
当然,管理与学术背景也有很强的相关性。做为学者我知道知识生产与知识流通的一般过程和发展规律,而图书出版作为知识的承载和生产过程,是这个范畴内的。做为学者型社长我知道一个学科发展的大致方向,把握学科前沿,更好地与学者沟通,从而有利于把握出版的发展方向。但是利弊从来都是相对的,有的出版人出于自身的学术偏好过分强调所在学科的重要性,把出版社作为实现自己学术兴趣的舞台,这很可能是个美丽的陷阱。因此,很难一句话来定义学术背景的利与弊,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的品质,他的创造力,他的亲和力,他的开放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
打造平台,奇峰突起
记 者:员工说,您在出版社提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打造平台,奇峰突起”,这句话包含哪些内容?
赖社长:我觉得,作为出版社的社长,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够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让员工象珠穆朗玛峰那样在青藏高原上凸起,敢于冒尖,成为人才。影响出版业人才的平台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平台,二是*平台,三是企业平台。
搭建企业平台,要注重三个内容。一是尊重个体,提升福利。学习研究经济学二十余年的经历告诉我,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要义,是对微观主体的尊重。只有尊重个体,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目标才能实现。提升福利包括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晋升的机会,学习的机会,休闲的机会等)。二是加强培训。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跟教育比起来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教育是有限的,而培训是一辈子的事。比如我们出版社每月要进行讲座,并重视学习的考核。你一年要看哪些书,你个人有哪些培训计划,鼓励出版社员工进修。我们有一些鼓励*,报销一部分。每年社里还组织二十多个员工出国考察。最近我们又将派员工到国外学习半年,这是让我们的员工视角更开阔,市场意识更敏锐。第三点是注重团队建设。个人是重要的,但比个人更重要的是团队,没有团队精神的组织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要做行业领袖
记 者:您在单位常提的第二句话是“要做行业领袖”,您很关心市场和企业利益最大化,我们去年也报道了“京师出版集团” 的构想与实践,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蓝图的进展情况。
赖社长:领袖这个词很敏感,我们哪敢当领袖呀?但之所以偶尔提及,是因为只有目标高远,才能有足够动力。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京师出版集团的筹建已一年多了,根据学校的部署,我们准备在2005年9月正式挂牌。其目的是以出版社为龙头,整合学校的文化出版资源,做强做大。依目前设想,集团下设五个组成部分,除出版社外,还有音像社、京师印务公司、期刊社和出版科学研究院。以后我们还将成立课程与教材研究院,将市场营销部改组成图书发行公司。其中出版科学研究院,就是想为提升出版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一个平台,我们还准备和有关部门合作,呼吁建立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为出版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体现行业价值的事。
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
记 者:北师大近两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师大社的排头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哪些新问题?
赖社长:我个人认为北师大出版社发展态势非常好,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四点:
第一,我们的员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格局。以前我们是以出版教辅为主,最近几年的努力我们转向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以出版各级各类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为主,兼顾教辅和学术著作。教材的编采质量,印制质量都有新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出版部的人员,编辑、发行人员,出版社的领导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员工的质量和数量要不断适应出版变化的格局。
第二, *机制如何适应出版市场的问题。我们说出版社是企业,但现在的出版社带有很强的事业性质,如何使出版社面对变动不居的市场而处于主动,*机制的创新变得越发重要。比如说你如何考核员工的绩效,你内部的构架是怎样的。原来没有教师培训,现在教材改革,要把新理念推行下去,不搞培训是不行的,因此,在机构和人员上如何配置、如何考核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再一个是出版社和学校的关系,现在的边界还不很清楚。
第三, 规模大了,管理是大问题。传统上的手工管理是不行了。大单位和小单位管理毫无疑问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管理如何规范化、民主化、信息化、科学化?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管理服务?管理涉及到平台、构架、分工、手段、布局、分析等,整个系统都要转起来,形成一个网络,但有些人可能还跟不上这些东西。
第四,出版物市场特别是中小学教材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或者说还存在严重的分割。比如说有的省明确表示,若教材不予租型,就不能被允许进入该省。我们就碰到过类似的事。这不是服务问题也不是我们的教材不好,而是各地利益使然。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整顿市场秩序,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加强服务
记 者:您说过,师大社在2005年要加强服务,您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
赖社长: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使出版社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还是那句老话,没有错误的消费者,只有错误的供应商。
其次,在机构上进行调整,在组织上保证服务到位。今年我们成立了基础教材分社,内设教材推广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细化了管理片区,增设了大学教材推广中心和一般读物推广中心,同时在人员配备上大为充实。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从事市场开拓、信息收集、市场维护等工作,及时解决教材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再次,转变工作作风。每个员工对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客户都要很好的服务。北师大出版社每名员工的名片上都印有监督电话,这也是我们落实工作作风的一个举措。
最后,加强培训工作。去年我们搞了800场培训,今年还将在人财物力上下功夫,使培训工作再上台阶。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要立体开发,满足广大师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需要。总之我们要在观念、组织机构、产品等方面体现顾客至上这个永恒的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36
看了这个你应该明白了!~~~~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赖德胜
□ 本刊记者 宗 蕾
赖德胜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社之长,他还有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学者身份。在与记者交谈的几个问题里,透射出他对出版社企业属性的深刻理解、他的热爱与追求。他笑言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没有突发事件,正所谓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率直的性情与深沉的责任感却展现在眉语之间。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记 者:作为学者型社长,您认为学术背景对管理工作是否很重要?
赖社长:谈学术背景对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社长的功能或职责是什么,而社长的功能和职责又跟出版社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我想说的是,出版社它应该是一个企业。至少是大多数出版社应该是企业。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也明确了这一点,这是符合中国出版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出版社和一般的企业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觉得在当前可能应该更多地承认它的共性。企业的功能和使命,也定位了出版社社长的功能和使命。社长的使命应该是使你管理的企业效益最大化,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出版社的社长应该是个企业家,是个文化企业家,是个出版企业家。既然是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素质就可能比学术背景本身更重要,比如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市场敏锐度、沟通能力、配置能力等。
当然,管理与学术背景也有很强的相关性。做为学者我知道知识生产与知识流通的一般过程和发展规律,而图书出版作为知识的承载和生产过程,是这个范畴内的。做为学者型社长我知道一个学科发展的大致方向,把握学科前沿,更好地与学者沟通,从而有利于把握出版的发展方向。但是利弊从来都是相对的,有的出版人出于自身的学术偏好过分强调所在学科的重要性,把出版社作为实现自己学术兴趣的舞台,这很可能是个美丽的陷阱。因此,很难一句话来定义学术背景的利与弊,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的品质,他的创造力,他的亲和力,他的开放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
打造平台,奇峰突起
记 者:员工说,您在出版社提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打造平台,奇峰突起”,这句话包含哪些内容?
赖社长:我觉得,作为出版社的社长,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够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让员工象珠穆朗玛峰那样在青藏高原上凸起,敢于冒尖,成为人才。影响出版业人才的平台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平台,二是*平台,三是企业平台。
搭建企业平台,要注重三个内容。一是尊重个体,提升福利。学习研究经济学二十余年的经历告诉我,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要义,是对微观主体的尊重。只有尊重个体,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目标才能实现。提升福利包括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晋升的机会,学习的机会,休闲的机会等)。二是加强培训。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跟教育比起来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教育是有限的,而培训是一辈子的事。比如我们出版社每月要进行讲座,并重视学习的考核。你一年要看哪些书,你个人有哪些培训计划,鼓励出版社员工进修。我们有一些鼓励*,报销一部分。每年社里还组织二十多个员工出国考察。最近我们又将派员工到国外学习半年,这是让我们的员工视角更开阔,市场意识更敏锐。第三点是注重团队建设。个人是重要的,但比个人更重要的是团队,没有团队精神的组织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要做行业领袖
记 者:您在单位常提的第二句话是“要做行业领袖”,您很关心市场和企业利益最大化,我们去年也报道了“京师出版集团” 的构想与实践,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蓝图的进展情况。
赖社长:领袖这个词很敏感,我们哪敢当领袖呀?但之所以偶尔提及,是因为只有目标高远,才能有足够动力。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京师出版集团的筹建已一年多了,根据学校的部署,我们准备在2005年9月正式挂牌。其目的是以出版社为龙头,整合学校的文化出版资源,做强做大。依目前设想,集团下设五个组成部分,除出版社外,还有音像社、京师印务公司、期刊社和出版科学研究院。以后我们还将成立课程与教材研究院,将市场营销部改组成图书发行公司。其中出版科学研究院,就是想为提升出版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一个平台,我们还准备和有关部门合作,呼吁建立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为出版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体现行业价值的事。
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
记 者:北师大近两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师大社的排头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哪些新问题?
赖社长:我个人认为北师大出版社发展态势非常好,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四点:
第一,我们的员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格局。以前我们是以出版教辅为主,最近几年的努力我们转向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以出版各级各类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为主,兼顾教辅和学术著作。教材的编采质量,印制质量都有新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出版部的人员,编辑、发行人员,出版社的领导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员工的质量和数量要不断适应出版变化的格局。
第二, *机制如何适应出版市场的问题。我们说出版社是企业,但现在的出版社带有很强的事业性质,如何使出版社面对变动不居的市场而处于主动,*机制的创新变得越发重要。比如说你如何考核员工的绩效,你内部的构架是怎样的。原来没有教师培训,现在教材改革,要把新理念推行下去,不搞培训是不行的,因此,在机构和人员上如何配置、如何考核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再一个是出版社和学校的关系,现在的边界还不很清楚。
第三, 规模大了,管理是大问题。传统上的手工管理是不行了。大单位和小单位管理毫无疑问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管理如何规范化、民主化、信息化、科学化?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管理服务?管理涉及到平台、构架、分工、手段、布局、分析等,整个系统都要转起来,形成一个网络,但有些人可能还跟不上这些东西。
第四,出版物市场特别是中小学教材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或者说还存在严重的分割。比如说有的省明确表示,若教材不予租型,就不能被允许进入该省。我们就碰到过类似的事。这不是服务问题也不是我们的教材不好,而是各地利益使然。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整顿市场秩序,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加强服务
记 者:您说过,师大社在2005年要加强服务,您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
赖社长: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使出版社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还是那句老话,没有错误的消费者,只有错误的供应商。
其次,在机构上进行调整,在组织上保证服务到位。今年我们成立了基础教材分社,内设教材推广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细化了管理片区,增设了大学教材推广中心和一般读物推广中心,同时在人员配备上大为充实。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从事市场开拓、信息收集、市场维护等工作,及时解决教材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再次,转变工作作风。每个员工对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客户都要很好的服务。北师大出版社每名员工的名片上都印有监督电话,这也是我们落实工作作风的一个举措。
最后,加强培训工作。去年我们搞了800场培训,今年还将在人财物力上下功夫,使培训工作再上台阶。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要立体开发,满足广大师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需要。总之我们要在观念、组织机构、产品等方面体现顾客至上这个永恒的主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30 14:36
看了这个你应该明白了!~~~~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社长赖德胜
□ 本刊记者 宗 蕾
赖德胜是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的一社之长,他还有着北京师范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的学者身份。在与记者交谈的几个问题里,透射出他对出版社企业属性的深刻理解、他的热爱与追求。他笑言自己最大的愿望是没有突发事件,正所谓no news is good news(没有新闻就是好新闻),率直的性情与深沉的责任感却展现在眉语之间。
企业家品质比学术背景更重要
记 者:作为学者型社长,您认为学术背景对管理工作是否很重要?
赖社长:谈学术背景对管理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确社长的功能或职责是什么,而社长的功能和职责又跟出版社的定位有很大关系。
我想说的是,出版社它应该是一个企业。至少是大多数出版社应该是企业。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也明确了这一点,这是符合中国出版经济转型和社会变迁的。出版社和一般的企业相比有共性也有差异性。我觉得在当前可能应该更多地承认它的共性。企业的功能和使命,也定位了出版社社长的功能和使命。社长的使命应该是使你管理的企业效益最大化,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出版社的社长应该是个企业家,是个文化企业家,是个出版企业家。既然是企业家,那么企业家的素质就可能比学术背景本身更重要,比如创新精神、冒险精神、敬业精神、市场敏锐度、沟通能力、配置能力等。
当然,管理与学术背景也有很强的相关性。做为学者我知道知识生产与知识流通的一般过程和发展规律,而图书出版作为知识的承载和生产过程,是这个范畴内的。做为学者型社长我知道一个学科发展的大致方向,把握学科前沿,更好地与学者沟通,从而有利于把握出版的发展方向。但是利弊从来都是相对的,有的出版人出于自身的学术偏好过分强调所在学科的重要性,把出版社作为实现自己学术兴趣的舞台,这很可能是个美丽的陷阱。因此,很难一句话来定义学术背景的利与弊,更重要的是要有企业家的品质,他的创造力,他的亲和力,他的开放度,语言能力,沟通能力等。
打造平台,奇峰突起
记 者:员工说,您在出版社提得最多的一句话是“打造平台,奇峰突起”,这句话包含哪些内容?
赖社长:我觉得,作为出版社的社长,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能够为员工发展提供平台,让员工象珠穆朗玛峰那样在青藏高原上凸起,敢于冒尖,成为人才。影响出版业人才的平台主要有三个,一是产业平台,二是*平台,三是企业平台。
搭建企业平台,要注重三个内容。一是尊重个体,提升福利。学习研究经济学二十余年的经历告诉我,市场经济的本质和要义,是对微观主体的尊重。只有尊重个体,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的目标才能实现。提升福利包括经济福利,非经济福利(晋升的机会,学习的机会,休闲的机会等)。二是加强培训。培训是人力资本形成的重要途径,跟教育比起来处于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因为教育是有限的,而培训是一辈子的事。比如我们出版社每月要进行讲座,并重视学习的考核。你一年要看哪些书,你个人有哪些培训计划,鼓励出版社员工进修。我们有一些鼓励*,报销一部分。每年社里还组织二十多个员工出国考察。最近我们又将派员工到国外学习半年,这是让我们的员工视角更开阔,市场意识更敏锐。第三点是注重团队建设。个人是重要的,但比个人更重要的是团队,没有团队精神的组织是很难持续发展的。
要做行业领袖
记 者:您在单位常提的第二句话是“要做行业领袖”,您很关心市场和企业利益最大化,我们去年也报道了“京师出版集团” 的构想与实践,请您介绍一下这一蓝图的进展情况。
赖社长:领袖这个词很敏感,我们哪敢当领袖呀?但之所以偶尔提及,是因为只有目标高远,才能有足够动力。套用一句俗话就是不想做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京师出版集团的筹建已一年多了,根据学校的部署,我们准备在2005年9月正式挂牌。其目的是以出版社为龙头,整合学校的文化出版资源,做强做大。依目前设想,集团下设五个组成部分,除出版社外,还有音像社、京师印务公司、期刊社和出版科学研究院。以后我们还将成立课程与教材研究院,将市场营销部改组成图书发行公司。其中出版科学研究院,就是想为提升出版研究人员的专业水平提供一个平台,我们还准备和有关部门合作,呼吁建立出版硕士专业学位,为出版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多的机会。这是体现行业价值的事。
快速发展中的新问题
记 者:北师大近两年发展迅速,成为全国师大社的排头兵。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带来哪些新问题?
赖社长:我个人认为北师大出版社发展态势非常好,但也面临着很多问题,主要有四点:
第一,我们的员工如何适应不断变化的格局。以前我们是以出版教辅为主,最近几年的努力我们转向教师教育为主要特色、以出版各级各类教材特别是中小学教材为主,兼顾教辅和学术著作。教材的编采质量,印制质量都有新的要求,这要求我们出版部的人员,编辑、发行人员,出版社的领导都要适应这种变化。员工的质量和数量要不断适应出版变化的格局。
第二, *机制如何适应出版市场的问题。我们说出版社是企业,但现在的出版社带有很强的事业性质,如何使出版社面对变动不居的市场而处于主动,*机制的创新变得越发重要。比如说你如何考核员工的绩效,你内部的构架是怎样的。原来没有教师培训,现在教材改革,要把新理念推行下去,不搞培训是不行的,因此,在机构和人员上如何配置、如何考核就成为一个新的课题。再一个是出版社和学校的关系,现在的边界还不很清楚。
第三, 规模大了,管理是大问题。传统上的手工管理是不行了。大单位和小单位管理毫无疑问有相通之处,但也有很多不同。管理如何规范化、民主化、信息化、科学化?如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管理服务?管理涉及到平台、构架、分工、手段、布局、分析等,整个系统都要转起来,形成一个网络,但有些人可能还跟不上这些东西。
第四,出版物市场特别是中小学教材市场还没有充分形成,或者说还存在严重的分割。比如说有的省明确表示,若教材不予租型,就不能被允许进入该省。我们就碰到过类似的事。这不是服务问题也不是我们的教材不好,而是各地利益使然。我们也呼吁有关部门整顿市场秩序,为出版业的发展创造一个相对宽松的市场环境。
加强服务
记 者:您说过,师大社在2005年要加强服务,您打算从哪些方面着手?
赖社长:市场经济是消费者主权的经济。因此,我们首先要转变观念,使出版社真正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为导向,还是那句老话,没有错误的消费者,只有错误的供应商。
其次,在机构上进行调整,在组织上保证服务到位。今年我们成立了基础教材分社,内设教材推广服务部;市场营销部细化了管理片区,增设了大学教材推广中心和一般读物推广中心,同时在人员配备上大为充实。在全国设立了20多个办事处,从事市场开拓、信息收集、市场维护等工作,及时解决教材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再次,转变工作作风。每个员工对我们的作者、我们的客户都要很好的服务。北师大出版社每名员工的名片上都印有监督电话,这也是我们落实工作作风的一个举措。
最后,加强培训工作。去年我们搞了800场培训,今年还将在人财物力上下功夫,使培训工作再上台阶。同时在教学资源方面要立体开发,满足广大师生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的需要。总之我们要在观念、组织机构、产品等方面体现顾客至上这个永恒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