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群落生态学的主要类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6:19

我来回答

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24

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
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的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4.动物及其生态。热带雨林中种类很多,但个体数量较少,且特化种类较多。动物的活动性低,很少有季节性的迁移现象,其生殖活动和数量变动受季节性的影响不明显。热带雨林中的代表动物主要有长臂猿、猩猩、眼镜蛇、懒猴、犀牛、蜂鸟、极乐鸟等。
红树林
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3.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4. 动物及其生态:生活在红树林中的哺乳动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较为广泛分布的是水獭,东南亚红树林中有吃书叶的各种猴子,如长鼻猴和天狗猴等。两栖动物大都避开这种咸淡水环境。鸟类以苍鹭、鸬鹚、翠鸟和鹗等较为常见,鱼类以弹涂鱼为最多。其它有多种蟹类、藤壶类、蚊类、蠓类等生活在其中。
热带季雨林
1. 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2. 植物群落特征:
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
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③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3. 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其中以亚洲东南部最为发达。
4. 动物及其生态:由于该群落类型一方面与常绿雨林相毗邻,另一方面又与稀树草原想接壤,因此其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区或群落交错区的特征。常见的动物有独角犀、亚洲虎、野猪、印度野牛、原鸡、叶猴、罗猴、懒熊等等。
热带旱生林
分布于热带干燥或半干燥的低海拔地区,小而多刺的乔木或灌木植物在群落中占优势。典型的植物有瓶子树、猴面包树、金合欢、大戟科和仙人掌科的一些肉质植物。大多数植物在旱季无叶,而在雨季十分繁茂。
热带稀树草原
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的植物群落。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具典型旱生结构。草本层以高约1米的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亦具典型旱生结构。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不存在。该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我国在云南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雷州半岛和台湾的西南部均有分布。
荒漠和半荒漠
分布在*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的副热带无风地区。例如,南美西岸的智利和阿根廷,非洲的西海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亚荒漠等。最大的是连接亚洲的大沙漠,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亚大沙漠和东亚大沙漠,后者包括我国的柴达木、准葛尔、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的年平均降雨量低于250㎜,季节性明显。
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旱生植物,他们从生理和形态结构上适应旱生环境,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和茎代行光合作用,如猪毛菜属(Salsala)、碱蓬属(Suaecla)等。
荒漠中的动物,多数有冬季和夏季休眠以及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夜出性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代表动物在欧亚*荒漠有三趾跳鼠亚科、沙鼠科的啮齿类动物。鸟类中有百灵、隼等;北美荒漠则有棉尾兔、更格尔鼠和小韦鼠等。南美有美洲鸵鸟。大洋洲的荒漠上有袋鼠、袋鼹等。 *带常绿阔叶林
1.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带*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
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
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
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岛,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我国是常绿阔叶林的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南自南岭,北抵秦岭,西至青藏高原东缘,东到东南沿海岛屿,可分为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南*带季风常绿阔叶林3个植被型,若干个植被亚型。
4.动物及其生态:*带常绿阔叶林内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的哺乳动物是猴类和鹿类,著名的猴类为金丝猴、日本猴;鹿类如白唇鹿、毛冠鹿、白尾鹿等。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的熊猫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日本产的日本小睡鼠则是东亚产的唯一睡鼠,而澳大利亚的众多有袋动物都是独特的动物类群。
硬叶常绿阔叶林
1.指分布于*带*西岸地中海式气候地区的,由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所构成的森林群落。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硬叶常绿阔叶树种所构成,其叶片具典型的旱生结构,坚硬革质,小型叶为主,被茸毛,无光泽,气孔深陷,排列与光线成锐角,或叶片退化(甚至成刺状),植株与花具强烈香味(挥发油);
②森林群落上层稀疏,树木较矮小,群落下层较为繁茂、密闭;
③无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很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具鳞、球、根茎的地下牙植物特别丰富。
3. 分布:主要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欧洲的地中海沿海:主要由木栓栎、刺叶栎等组成。
②北美西岸的加利福尼亚:主要由密花栎和禾叶栎等组成。
③大洋州西南和东南地区:按树属、金合欢等属为主。
④我国为山地类型(夏多雨、冬干冷),主要分布在西南,尤以金沙江中上游河谷两侧
山地为多,主要由高山栎等树种组成。 温带落叶阔叶林
1. 指分布于温带湿润海洋地区的,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落叶森林群落。
2. 特征:
①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3. 分布: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西欧和中欧:以山毛榉为主要建群种。
②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建群种。
③东亚:主要分布在我国,以Quercus种群为代表。
④我国的落叶林分布面积较广,包括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壳斗科的Quercus、
Castanea、Fagus在不同地区分别成为建群种。
4.动物及其生态:群落中消费者各有其特色,哺乳动物有鹿、獾、棕熊、野猪、狐、松鼠等,鸟类有野鸡、莺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仅养活着小量的动物,而动物的生物量又集中在土壤动物上。
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性气候地区。这种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欧洲都有分布。我国主要以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向西逐渐过渡成荒漠。植被分层简单,以多年生的禾本科草类占优势,其中以针茅属植物最为丰富,还有沙草科、豆科等植物。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代表动物有高鼻羚羊、野驴、骆驼以及小型的黄鼠、跳鼠、仓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犬鼠、长耳兔、草原松鸡等。
北方针叶林
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主要代表树种有云杉、冷杉和松。林冠一般不茂密,林下灌木、苔藓、地衣较多。代表动物有驼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林莺、松鸡等。大部分有季节迁徙现象。该类型分布横跨亚、欧和北美温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1. 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 生活型类型
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表 我国几种群落类型的生活型组成群落类型 Ph. Ch. H. Cr. T.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94.7 5.3 0 0 0
鼎湖山南*带常绿阔叶林 84.5 5.4 4.1 4.1 0
浙江中*带常绿阔叶林 76.7 1.0 13.1 7.8 2
秦岭北坡温带落叶阔叶林 52.0 5.0 38.0 3.7 1.3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25.4 4.4 39.8 26.4 3.2
东北温带草原 3.6 2.0 41.1 19.0 33.4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乔木层
陆地植物群落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
在层次划分时,将不同高度的乔木幼苗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
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形成独立的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直立的植物体上,称为层间植物。在作具体研究时,往往把它们归入实际依附的层次中。
水热条件越优越,群落的垂直结构越复杂,动物的种类也就越多。如热带雨林的垂直成层结构,比*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要复杂的多,其群落中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也远比上述三种群落要丰富的多。。
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因为群落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往往有不同的栖息空间,如森林的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而林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和戴菊等。大多数鸟类虽然可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但每一种鸟却有一个自己最喜好的层次。
水生群落中,生态要求不同的各种生物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它们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水中的透光情况、水温和溶解氧的含量等。水生群落按垂直方向,一般可分为:
漂浮动物(neuston)
浮游动物(plankton)
水生生物群落 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动物(benthos)
附底动物(epifauna)
底内动物(infauna)
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格局,其形成主要与构成群落的成员的分布状况有关。大多数群落,各物种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斑块状镶嵌。导致这种水平方向上的复杂的镶嵌性(mosaicism)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图 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 1980)
(三)群落的时间格局
光、温度和湿度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的时间格局。
植物群落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季相,如温带草原外貌一年四季的变化。
动物群落时间格局主要表现为:
1. 群落中动物的季节变化。如鸟类的迁徙;变温动物的休眠和苏醒;鱼类的回游等等。
2. 群落的昼夜变化。如群落中昆虫、鸟类等种类的昼夜变化。
(四)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的森林草原过渡带,水生群落和陆地群落之间的湿地过渡带。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群落交错区物种的密度的增加并非是个普遍的规律,事实上,许多物种的出现恰恰相反,例如在森林边缘交错区,树木的密度明显地比群落里要小。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
竞争: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
捕食:如果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2.干扰: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形成断层(gap),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持续发展,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Conell等提出的中等干扰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认为,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级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3.空间异质性:
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群落多样性也就越高。如森林群落的层次越多,越复杂,群落中鸟类的多样性就会越多。 (一)物种多样性定义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群落中物种面积关系的探讨和物种多度关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鳞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了“多样性指数”的概念,之后大量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原理、及测度方法的论文和专著被发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度给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造成了一定混乱。自70年代以后,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对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来看,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三类。下面我们就群落的α和β多样性指数的测定方法予以介绍。
(二)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1.α多样性指数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②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
(1)物种丰富度指数
a. Gleason(1922)指数
D=S/lnA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
D=(S-1)/lnN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指数
D=1-Σ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
D=N(N-1)/ΣNi(Ni-1)
式中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所在群落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4)Shannon-wiener指数
H’=-ΣPilnPi 式中Pi=Ni/N 。
(5)Pielou均匀度指数
E=H/Hmax
式中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LnS(S为群落中的总物种数)
(6)举例说明
例如,设有A,B,C,三个群落,各有两个物种组成,其中各种个体数组成如下:
物种甲 物种乙
群落A 100 0
群落B 50 50
群落C 99 1请计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
Dc=1-ΣPi2=1-Σ(Ni/N)2=1-[2+2]=0.0198
DB=1-[2+2]=0.5000
Shannon-wiener指数:
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
HB=-=0.69
Pielou均匀度指数:
Hmax=lnS=ln2=0.69
EA= H/Hmax=-[+0]/0.69=0
EB=-/0.69=0.69/0.69=1
EC=0.056/0.69=0.081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 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
2.β多样性指数
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精确地测定β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种隔离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测定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③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了总体多样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
(1)Whittaker指数(βw)
βw=S/mα-1
式中:S为所研究系统中记录的物种总数;mα为各样方或样本的平均物种数。
(2)Cody指数(βc)
βc=[g(H)+l(H)]/2
式中:g(H)是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 l(H)是沿生境梯度H失去的物种数目,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数目。
(3)Wilson Shmida指数(βT)
βT=[g(H)+l(H)]/2α
该式是将Cody指数与Whittaker指数结合形成的。式中变量含义与上述两式相同。
3. 等级演替理论(hierarchical succession theory)
该理论是Pickett等于1987年提出的 ,他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演替原因和机制的登记概念框架有三个基本层次;第一,是演替的一般性原因,即裸地的可利用性,物种对裸地利用能力的差异,物种对不同裸地的适应能力;第二层次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为不同的生态过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决定于干扰的频度和程度,对裸地的利用能力决定于种繁殖体生产力、传播能力、萌发和生长能力等;第三层次是最详细的机制水平,包括立地-种因素和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质。这一理论较详细地分析了演替的原因,并考虑了大部分因素,它有利于演替分析结果的解释。由于演替存在着明显的景观层次,各层次的动态又与演替的机理相关,因而该学说被认为是最有前途形成统一的演替理论框架的理论。
演替的机制理论尚有其它一些理论,但较有影响的主要是上述几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24

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
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的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4.动物及其生态。热带雨林中种类很多,但个体数量较少,且特化种类较多。动物的活动性低,很少有季节性的迁移现象,其生殖活动和数量变动受季节性的影响不明显。热带雨林中的代表动物主要有长臂猿、猩猩、眼镜蛇、懒猴、犀牛、蜂鸟、极乐鸟等。
红树林
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3.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4. 动物及其生态:生活在红树林中的哺乳动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较为广泛分布的是水獭,东南亚红树林中有吃书叶的各种猴子,如长鼻猴和天狗猴等。两栖动物大都避开这种咸淡水环境。鸟类以苍鹭、鸬鹚、翠鸟和鹗等较为常见,鱼类以弹涂鱼为最多。其它有多种蟹类、藤壶类、蚊类、蠓类等生活在其中。
热带季雨林
1. 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2. 植物群落特征:
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
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③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3. 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其中以亚洲东南部最为发达。
4. 动物及其生态:由于该群落类型一方面与常绿雨林相毗邻,另一方面又与稀树草原想接壤,因此其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区或群落交错区的特征。常见的动物有独角犀、亚洲虎、野猪、印度野牛、原鸡、叶猴、罗猴、懒熊等等。
热带旱生林
分布于热带干燥或半干燥的低海拔地区,小而多刺的乔木或灌木植物在群落中占优势。典型的植物有瓶子树、猴面包树、金合欢、大戟科和仙人掌科的一些肉质植物。大多数植物在旱季无叶,而在雨季十分繁茂。
热带稀树草原
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的植物群落。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具典型旱生结构。草本层以高约1米的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亦具典型旱生结构。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不存在。该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我国在云南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雷州半岛和台湾的西南部均有分布。
荒漠和半荒漠
分布在*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的副热带无风地区。例如,南美西岸的智利和阿根廷,非洲的西海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亚荒漠等。最大的是连接亚洲的大沙漠,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亚大沙漠和东亚大沙漠,后者包括我国的柴达木、准葛尔、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的年平均降雨量低于250㎜,季节性明显。
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旱生植物,他们从生理和形态结构上适应旱生环境,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和茎代行光合作用,如猪毛菜属(Salsala)、碱蓬属(Suaecla)等。
荒漠中的动物,多数有冬季和夏季休眠以及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夜出性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代表动物在欧亚*荒漠有三趾跳鼠亚科、沙鼠科的啮齿类动物。鸟类中有百灵、隼等;北美荒漠则有棉尾兔、更格尔鼠和小韦鼠等。南美有美洲鸵鸟。大洋洲的荒漠上有袋鼠、袋鼹等。 *带常绿阔叶林
1.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带*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
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
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
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岛,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我国是常绿阔叶林的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南自南岭,北抵秦岭,西至青藏高原东缘,东到东南沿海岛屿,可分为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南*带季风常绿阔叶林3个植被型,若干个植被亚型。
4.动物及其生态:*带常绿阔叶林内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的哺乳动物是猴类和鹿类,著名的猴类为金丝猴、日本猴;鹿类如白唇鹿、毛冠鹿、白尾鹿等。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的熊猫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日本产的日本小睡鼠则是东亚产的唯一睡鼠,而澳大利亚的众多有袋动物都是独特的动物类群。
硬叶常绿阔叶林
1.指分布于*带*西岸地中海式气候地区的,由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所构成的森林群落。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硬叶常绿阔叶树种所构成,其叶片具典型的旱生结构,坚硬革质,小型叶为主,被茸毛,无光泽,气孔深陷,排列与光线成锐角,或叶片退化(甚至成刺状),植株与花具强烈香味(挥发油);
②森林群落上层稀疏,树木较矮小,群落下层较为繁茂、密闭;
③无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很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具鳞、球、根茎的地下牙植物特别丰富。
3. 分布:主要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欧洲的地中海沿海:主要由木栓栎、刺叶栎等组成。
②北美西岸的加利福尼亚:主要由密花栎和禾叶栎等组成。
③大洋州西南和东南地区:按树属、金合欢等属为主。
④我国为山地类型(夏多雨、冬干冷),主要分布在西南,尤以金沙江中上游河谷两侧
山地为多,主要由高山栎等树种组成。 温带落叶阔叶林
1. 指分布于温带湿润海洋地区的,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落叶森林群落。
2. 特征:
①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3. 分布: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西欧和中欧:以山毛榉为主要建群种。
②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建群种。
③东亚:主要分布在我国,以Quercus种群为代表。
④我国的落叶林分布面积较广,包括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壳斗科的Quercus、
Castanea、Fagus在不同地区分别成为建群种。
4.动物及其生态:群落中消费者各有其特色,哺乳动物有鹿、獾、棕熊、野猪、狐、松鼠等,鸟类有野鸡、莺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仅养活着小量的动物,而动物的生物量又集中在土壤动物上。
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性气候地区。这种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欧洲都有分布。我国主要以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向西逐渐过渡成荒漠。植被分层简单,以多年生的禾本科草类占优势,其中以针茅属植物最为丰富,还有沙草科、豆科等植物。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代表动物有高鼻羚羊、野驴、骆驼以及小型的黄鼠、跳鼠、仓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犬鼠、长耳兔、草原松鸡等。
北方针叶林
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主要代表树种有云杉、冷杉和松。林冠一般不茂密,林下灌木、苔藓、地衣较多。代表动物有驼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林莺、松鸡等。大部分有季节迁徙现象。该类型分布横跨亚、欧和北美温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1. 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 生活型类型
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表 我国几种群落类型的生活型组成群落类型 Ph. Ch. H. Cr. T.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94.7 5.3 0 0 0
鼎湖山南*带常绿阔叶林 84.5 5.4 4.1 4.1 0
浙江中*带常绿阔叶林 76.7 1.0 13.1 7.8 2
秦岭北坡温带落叶阔叶林 52.0 5.0 38.0 3.7 1.3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25.4 4.4 39.8 26.4 3.2
东北温带草原 3.6 2.0 41.1 19.0 33.4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乔木层
陆地植物群落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
在层次划分时,将不同高度的乔木幼苗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
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形成独立的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直立的植物体上,称为层间植物。在作具体研究时,往往把它们归入实际依附的层次中。
水热条件越优越,群落的垂直结构越复杂,动物的种类也就越多。如热带雨林的垂直成层结构,比*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要复杂的多,其群落中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也远比上述三种群落要丰富的多。。
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因为群落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往往有不同的栖息空间,如森林的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而林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和戴菊等。大多数鸟类虽然可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但每一种鸟却有一个自己最喜好的层次。
水生群落中,生态要求不同的各种生物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它们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水中的透光情况、水温和溶解氧的含量等。水生群落按垂直方向,一般可分为:
漂浮动物(neuston)
浮游动物(plankton)
水生生物群落 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动物(benthos)
附底动物(epifauna)
底内动物(infauna)
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格局,其形成主要与构成群落的成员的分布状况有关。大多数群落,各物种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斑块状镶嵌。导致这种水平方向上的复杂的镶嵌性(mosaicism)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图 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 1980)
(三)群落的时间格局
光、温度和湿度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的时间格局。
植物群落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季相,如温带草原外貌一年四季的变化。
动物群落时间格局主要表现为:
1. 群落中动物的季节变化。如鸟类的迁徙;变温动物的休眠和苏醒;鱼类的回游等等。
2. 群落的昼夜变化。如群落中昆虫、鸟类等种类的昼夜变化。
(四)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的森林草原过渡带,水生群落和陆地群落之间的湿地过渡带。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群落交错区物种的密度的增加并非是个普遍的规律,事实上,许多物种的出现恰恰相反,例如在森林边缘交错区,树木的密度明显地比群落里要小。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
竞争: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
捕食:如果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2.干扰: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形成断层(gap),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持续发展,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Conell等提出的中等干扰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认为,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级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3.空间异质性:
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群落多样性也就越高。如森林群落的层次越多,越复杂,群落中鸟类的多样性就会越多。 (一)物种多样性定义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群落中物种面积关系的探讨和物种多度关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鳞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了“多样性指数”的概念,之后大量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原理、及测度方法的论文和专著被发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度给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造成了一定混乱。自70年代以后,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对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来看,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三类。下面我们就群落的α和β多样性指数的测定方法予以介绍。
(二)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1.α多样性指数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②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
(1)物种丰富度指数
a. Gleason(1922)指数
D=S/lnA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
D=(S-1)/lnN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指数
D=1-Σ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
D=N(N-1)/ΣNi(Ni-1)
式中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所在群落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4)Shannon-wiener指数
H’=-ΣPilnPi 式中Pi=Ni/N 。
(5)Pielou均匀度指数
E=H/Hmax
式中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LnS(S为群落中的总物种数)
(6)举例说明
例如,设有A,B,C,三个群落,各有两个物种组成,其中各种个体数组成如下:
物种甲 物种乙
群落A 100 0
群落B 50 50
群落C 99 1请计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
Dc=1-ΣPi2=1-Σ(Ni/N)2=1-[2+2]=0.0198
DB=1-[2+2]=0.5000
Shannon-wiener指数:
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
HB=-=0.69
Pielou均匀度指数:
Hmax=lnS=ln2=0.69
EA= H/Hmax=-[+0]/0.69=0
EB=-/0.69=0.69/0.69=1
EC=0.056/0.69=0.081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 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
2.β多样性指数
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精确地测定β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种隔离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测定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③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了总体多样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
(1)Whittaker指数(βw)
βw=S/mα-1
式中:S为所研究系统中记录的物种总数;mα为各样方或样本的平均物种数。
(2)Cody指数(βc)
βc=[g(H)+l(H)]/2
式中:g(H)是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 l(H)是沿生境梯度H失去的物种数目,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数目。
(3)Wilson Shmida指数(βT)
βT=[g(H)+l(H)]/2α
该式是将Cody指数与Whittaker指数结合形成的。式中变量含义与上述两式相同。
3. 等级演替理论(hierarchical succession theory)
该理论是Pickett等于1987年提出的 ,他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演替原因和机制的登记概念框架有三个基本层次;第一,是演替的一般性原因,即裸地的可利用性,物种对裸地利用能力的差异,物种对不同裸地的适应能力;第二层次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为不同的生态过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决定于干扰的频度和程度,对裸地的利用能力决定于种繁殖体生产力、传播能力、萌发和生长能力等;第三层次是最详细的机制水平,包括立地-种因素和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质。这一理论较详细地分析了演替的原因,并考虑了大部分因素,它有利于演替分析结果的解释。由于演替存在着明显的景观层次,各层次的动态又与演替的机理相关,因而该学说被认为是最有前途形成统一的演替理论框架的理论。
演替的机制理论尚有其它一些理论,但较有影响的主要是上述几种。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9 02:24

热带雨林
1.热带雨林是指分布于赤道附近的南北纬10℃之间的低海拔高温多湿地区,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高大繁茂、终年常绿的森林群落,为地球表面最为繁茂的植被类型。
2.植被特征:
①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均为热带分布的种类。
②群落结构复杂:层次多而分层不明显,乔木高大挺直,分枝少,灌木成小树状,群落中附寄生植物发达,有叶面附生现象,富有粗大的木质藤本和绞杀植物。
③乔木树种构造特殊:多具板状根、气生根、老茎生花等现象;叶子在大小形状上非常一致,全绿,革质,中等大小;多昆虫传粉。
④林冠高低错落,色彩不一,无明显季相交替,终年常绿。
3.分布:主要分布于南北纬度10℃之间的区域,全球可分为三大群系。
①美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亚马逊河流域,面积最大。
②非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刚果盆地一带。
③亚洲雨林群系:主要分布在马来半岛、苏门答腊附近岛屿、婆罗洲、伊里安及菲律宾群岛。向西可达缅甸和印度的阿萨姆,向北经中南半岛可达中国的台湾、广东及云南南部,向东南可一直延伸到澳大利亚*的东部。以龙脑香科植物为标志。
④我国的热带雨林为北方边缘,不很典型,分布于台湾、两广、藏、滇的南部。群落中绞杀植物较多,但龙脑香科的种类不多。可分为湿润雨林、季雨林、山地雨林三个植被亚型。
4.动物及其生态。热带雨林中种类很多,但个体数量较少,且特化种类较多。动物的活动性低,很少有季节性的迁移现象,其生殖活动和数量变动受季节性的影响不明显。热带雨林中的代表动物主要有长臂猿、猩猩、眼镜蛇、懒猴、犀牛、蜂鸟、极乐鸟等。
红树林
1.指分布于热带滨海地区受周期性海水侵淹的一种淤泥海滩上生长的乔灌木植物落。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红树科的常绿种类组成,其次为马鞭草科、海桑科、爵床科等的种类,共10余科,30多种。
②外貌终年常绿,林相整齐,结构简单,多为低矮性群落。
③具特殊的胎生现象,具支柱根或呼吸根,以及旱生、盐生的形态和生理特点。
3. 分布:有两个分布中心。
①东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和印度洋沿岸的热带、*带滨海地区。
②西方红树林:分布于太平洋东岸和大西洋沿岸的热带、*带滨海地区。
③我国的红树林属东方红树林的一部分,主要分布于广东、福建沿海、广西和台湾。
4. 动物及其生态:生活在红树林中的哺乳动物种类和数量都较少,较为广泛分布的是水獭,东南亚红树林中有吃书叶的各种猴子,如长鼻猴和天狗猴等。两栖动物大都避开这种咸淡水环境。鸟类以苍鹭、鸬鹚、翠鸟和鹗等较为常见,鱼类以弹涂鱼为最多。其它有多种蟹类、藤壶类、蚊类、蠓类等生活在其中。
热带季雨林
1. 指分布于热带有周期性干湿交替地区的,由热带种类所组成的森林群落。
2. 植物群落特征:
①旱季乔木树种部分或全部落叶,季相变化明显。
②种类组成、结构、高度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③板状根、茎花现象、木质大藤、附生植物等均不及雨林发达。
3. 分布:不连续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的热带地区,其中以亚洲东南部最为发达。
4. 动物及其生态:由于该群落类型一方面与常绿雨林相毗邻,另一方面又与稀树草原想接壤,因此其动物区系,具有明显的过渡区或群落交错区的特征。常见的动物有独角犀、亚洲虎、野猪、印度野牛、原鸡、叶猴、罗猴、懒熊等等。
热带旱生林
分布于热带干燥或半干燥的低海拔地区,小而多刺的乔木或灌木植物在群落中占优势。典型的植物有瓶子树、猴面包树、金合欢、大戟科和仙人掌科的一些肉质植物。大多数植物在旱季无叶,而在雨季十分繁茂。
热带稀树草原
指分布于热带干燥地区,以喜高温、旱生的多年生草本植物占优势,并稀疏散布有耐旱、矮生乔木的植物群落。散生在草原背景中的乔木矮生且多分枝,具大而扁平的伞形树冠,叶片坚硬,具典型旱生结构。草本层以高约1米的禾本科植物占优势,亦具典型旱生结构。藤本植物非常稀少,附生植物不存在。该群落类型主要分布在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我国在云南干热河谷,海南岛北部,雷州半岛和台湾的西南部均有分布。
荒漠和半荒漠
分布在*带和温带(纬度30~40°之间)的副热带无风地区。例如,南美西岸的智利和阿根廷,非洲的西海岸,南非荒漠,澳大利亚荒漠等。最大的是连接亚洲的大沙漠,包括北非的撒哈拉沙漠、阿拉伯沙漠、中亚大沙漠和东亚大沙漠,后者包括我国的柴达木、准葛尔、塔里木、阿拉善等沙漠。荒漠和半荒漠的年平均降雨量低于250㎜,季节性明显。
在荒漠群落中,植物是一些特别耐旱的超旱生植物,他们从生理和形态结构上适应旱生环境,叶面缩小或退化,以小枝和茎代行光合作用,如猪毛菜属(Salsala)、碱蓬属(Suaecla)等。
荒漠中的动物,多数有冬季和夏季休眠以及贮存大量食物以备越冬的习性。夜出性的种类所占比例较高。代表动物在欧亚*荒漠有三趾跳鼠亚科、沙鼠科的啮齿类动物。鸟类中有百灵、隼等;北美荒漠则有棉尾兔、更格尔鼠和小韦鼠等。南美有美洲鸵鸟。大洋洲的荒漠上有袋鼠、袋鼹等。 *带常绿阔叶林
1.常绿阔叶林是指分布在*带*东岸湿润地区的,由常绿的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森林群落。又称照叶林、月桂树林、樟栲林等。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壳斗科、樟科、山茶科、木兰科和金缕梅科等的常绿树种组成,区系成分极其丰富,地理成分复杂,富有起源古老的孑遗植物,或系统进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及特有植物;乔木层树种具有樟科月桂树叶子的特征:小型叶、渐尖、革质、光亮、无茸毛、排列方向与光线垂直等。
②外貌中年常绿,林相整齐,季相变化不明显。
③群落结构较为复杂,林木层、下木层均有亚层次的分化,草本层以蕨类植物为主。
④藤本植物较为丰富,但多为革质或木质小藤,板根、茎花、叶面附生现象大大减少,附生植物中很少有被子植物。
3.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的中国、日本、朝鲜半岛,北美的佛罗里达半岛和加利福尼亚,南美的智利,非洲的那利群岛,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北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和加那利群岛等地。
我国是常绿阔叶林的集中分布区,面积最大,类型最多,南自南岭,北抵秦岭,西至青藏高原东缘,东到东南沿海岛屿,可分为北*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和南*带季风常绿阔叶林3个植被型,若干个植被亚型。
4.动物及其生态:*带常绿阔叶林内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主要的哺乳动物是猴类和鹿类,著名的猴类为金丝猴、日本猴;鹿类如白唇鹿、毛冠鹿、白尾鹿等。中国西南地区分布的熊猫则是世界上最濒危的珍稀动物,被称为活化石。日本产的日本小睡鼠则是东亚产的唯一睡鼠,而澳大利亚的众多有袋动物都是独特的动物类群。
硬叶常绿阔叶林
1.指分布于*带*西岸地中海式气候地区的,由硬叶常绿阔叶林树种所构成的森林群落。
2.植被特征:
①主要由硬叶常绿阔叶树种所构成,其叶片具典型的旱生结构,坚硬革质,小型叶为主,被茸毛,无光泽,气孔深陷,排列与光线成锐角,或叶片退化(甚至成刺状),植株与花具强烈香味(挥发油);
②森林群落上层稀疏,树木较矮小,群落下层较为繁茂、密闭;
③无附生植物,藤本植物很少。多年生草本植物尤以具鳞、球、根茎的地下牙植物特别丰富。
3. 分布:主要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欧洲的地中海沿海:主要由木栓栎、刺叶栎等组成。
②北美西岸的加利福尼亚:主要由密花栎和禾叶栎等组成。
③大洋州西南和东南地区:按树属、金合欢等属为主。
④我国为山地类型(夏多雨、冬干冷),主要分布在西南,尤以金沙江中上游河谷两侧
山地为多,主要由高山栎等树种组成。 温带落叶阔叶林
1. 指分布于温带湿润海洋地区的,由落叶双子叶植物所构成的落叶森林群落。
2. 特征:
①季相更替现象十分明显为其外貌的显著的特征;
②中生性植物特别丰富,乔木层有阔叶叶片、草质、柔软、*,生活型以地面芽和地下芽植物占优势,其次是高位芽植物;
③结构简单,分层清楚,夏季林相郁闭,冬季林内明亮干燥;
④层间植物在群落中作用不明显。
3. 分布:有三个集中分布区
①西欧和中欧:以山毛榉为主要建群种。
②北美的五大湖地区和大西洋沿岸:以美洲山毛榉和糖槭为建群种。
③东亚:主要分布在我国,以Quercus种群为代表。
④我国的落叶林分布面积较广,包括东北南部和华北大部,壳斗科的Quercus、
Castanea、Fagus在不同地区分别成为建群种。
4.动物及其生态:群落中消费者各有其特色,哺乳动物有鹿、獾、棕熊、野猪、狐、松鼠等,鸟类有野鸡、莺等,还有各种各样的昆虫。群落中净初级生产量仅养活着小量的动物,而动物的生物量又集中在土壤动物上。
温带草原
温带草原出现于中等程度干燥、较冷的*性气候地区。这种草原在北美、南美和欧洲都有分布。我国主要以内蒙古和大兴安岭以西的广大地区,向西逐渐过渡成荒漠。植被分层简单,以多年生的禾本科草类占优势,其中以针茅属植物最为丰富,还有沙草科、豆科等植物。有明显的季相变化。代表动物有高鼻羚羊、野驴、骆驼以及小型的黄鼠、跳鼠、仓鼠等,北美草原上有草原犬鼠、长耳兔、草原松鸡等。
北方针叶林
冬季严寒,夏季温暖湿润,年温差较大。主要代表树种有云杉、冷杉和松。林冠一般不茂密,林下灌木、苔藓、地衣较多。代表动物有驼鹿、猞猁、紫貂、雪兔、狼獾、林莺、松鸡等。大部分有季节迁徙现象。该类型分布横跨亚、欧和北美温带地区。在我国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和阿尔泰山。 (一)群落的外貌和生活型
1. 群落外貌
群落外貌(physiognomy)是指生物群落的外部形态或表相而言。它是群落中生物与生物间,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综合反映。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植被的特征,水生生物群落的外貌主要取决于水的深度和水流特征。陆地生物群落的外貌是由组成群落的植物种类形态及其生活型(life form)所决定的。
2. 生活型类型
广泛采用的是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提出的系统,他是按休眠芽或复苏芽所处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个生活型,在各类群之下,根据植物体的高度,芽有无芽鳞保护,落叶或常绿,茎的特点等特征,再细分为若干较小的类型。下面就Raunkiaer的生活型分类系统加以简介:
①高位芽植物(Phanerophytes) 休眠芽位于距地面25㎝以上,又可根据高度分为四个亚类,即大高位芽植物(高度﹥30米),中高位芽植物(8-30米),小高位芽植物(2-8米)与矮高位芽植物(25厘米~2米)。
②地上芽植物(chamaephytes) 更新芽位于土壤表面之上,25㎝之下,多为半灌木或草本植物。
③地面芽植物(Hemi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近地面土层内,冬季地上部分全部枯死,多为多年生草本植物。
④隐芽植物(Cryptophytes) 更新芽位于较深土层中或水中,多为鳞茎类、块茎类和根茎类多年生草本植物或水生植物。
一年生植物(Therophytes) 以种子越冬。
⑤Raunkiaer生活型被认为是进化过程中对气候条件适应的结果,因此它们的组成可反映某地区的生物气候和环境的状况。
从表上可知,每一类植物群落都是由几种生活型的植物所组成,但其中有一类生活型占优势,生活型与环境关系密切, 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是温暖、潮湿气候地区群落的特征,如热带雨林群落;地面芽植物占优势的群落,反映了该地区具有较长的严寒季节,如温带针叶林、落叶林群落;地上芽植物占优势,反映了该地区环境比较湿冷,如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一年生植物占优势则是干旱气候的荒漠和草原地区群落的特征,如东北温带草原。表 我国几种群落类型的生活型组成群落类型 Ph. Ch. H. Cr. T.
西双版纳热带雨林94.7 5.3 0 0 0
鼎湖山南*带常绿阔叶林 84.5 5.4 4.1 4.1 0
浙江中*带常绿阔叶林 76.7 1.0 13.1 7.8 2
秦岭北坡温带落叶阔叶林 52.0 5.0 38.0 3.7 1.3
长白山寒温带暗针叶林 25.4 4.4 39.8 26.4 3.2
东北温带草原 3.6 2.0 41.1 19.0 33.4
(二)群落的垂直结构
群落的垂直结构,主要指群落的分层现象。陆地群落的分层与光的利用有关。森林群落从上往下,依次可划分为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和地被层等层次。
乔木层
陆地植物群落 灌木层
草本层
地被层
在层次划分时,将不同高度的乔木幼苗划入实际所逗留的层中。
群落中,有一些植物,如藤本植物和附、寄生植物,它们并不形成独立的层次,而是分别依附于各层次直立的植物体上,称为层间植物。在作具体研究时,往往把它们归入实际依附的层次中。
水热条件越优越,群落的垂直结构越复杂,动物的种类也就越多。如热带雨林的垂直成层结构,比*带常绿阔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和寒温带针叶林要复杂的多,其群落中动物的物种多样性也远比上述三种群落要丰富的多。。
群落中动物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遍。动物之所以有分层现象,主要与食物有关,因为群落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还与不同层次的微气候条件有关。如森林中的鸟类,往往有不同的栖息空间,如森林的中层栖息着山雀、啄木鸟等,而林冠层则栖息着柳莺、交嘴和戴菊等。大多数鸟类虽然可同时利用几个不同的层次,但每一种鸟却有一个自己最喜好的层次。
水生群落中,生态要求不同的各种生物呈现出明显的分层现象,它们的分层主要取决于水中的透光情况、水温和溶解氧的含量等。水生群落按垂直方向,一般可分为:
漂浮动物(neuston)
浮游动物(plankton)
水生生物群落 游泳动物(nekton)
底栖动物(benthos)
附底动物(epifauna)
底内动物(infauna)
水平结构
群落的水平格局,其形成主要与构成群落的成员的分布状况有关。大多数群落,各物种常形成相当高密度集团的斑块状镶嵌。导致这种水平方向上的复杂的镶嵌性(mosaicism)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图 陆地生物群落中水平格局的主要决定因素(Smith, 1980)
(三)群落的时间格局
光、温度和湿度等许多环境因子有明显的时间节律(如昼夜节律、季节节律),受这些因子的影响,群落的组成与结构也随时间序列发生有规律的变化。这就是群落的的时间格局。
植物群落表现最明显的就是季相,如温带草原外貌一年四季的变化。
动物群落时间格局主要表现为:
1. 群落中动物的季节变化。如鸟类的迁徙;变温动物的休眠和苏醒;鱼类的回游等等。
2. 群落的昼夜变化。如群落中昆虫、鸟类等种类的昼夜变化。
(四)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群落交错区(ecotone)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如森林和草原之间的森林草原过渡带,水生群落和陆地群落之间的湿地过渡带。
群落交错区是一个交叉地带或种群竞争的紧张地带,发育完好的群落交错区,可包含相邻两个群落共有的物种以及群落交错区特有的物种,在这里,群落中物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群的密度往往比相邻的群落大。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这种现象称为边缘效应。但值得注意的是,群落交错区物种的密度的增加并非是个普遍的规律,事实上,许多物种的出现恰恰相反,例如在森林边缘交错区,树木的密度明显地比群落里要小。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
1.生物因素:
竞争:如果竞争的结果引起种间的生态位的分化,将使群落中物种多样性增加。
捕食:如果捕食者喜食的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则捕食可以提高多样性,如捕食者喜食的是竞争上占劣势的种类,则捕食会降低多样性。
2.干扰:在陆地生物群落中,干扰往往会使群落形成断层(gap),断层对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维持和持续发展,起了一个很重要的作用。不同程度的干扰,对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不同的,Conell等提出的中等干扰说(intermediate disturbance hypothesis)认为,群落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水平能维持高多样性。其理由是:①在一次干扰后少数先锋种入侵断层,如果干扰频繁,则先锋种不能发展到演替中期,使多样性较低;②如果干扰间隔时间长,使演替能够发展到顶级期,则多样性也不很高;③只有在中等程度的干扰,才能使群落多样性维持最高水平,它允许更多物种入侵和定居。
3.空间异质性:
环境的空间异质性:环境的空间异质性愈高,群落多样性也愈高。
植物群落的空间异质性:植物群落的层次和结构越复杂,群落多样性也就越高。如森林群落的层次越多,越复杂,群落中鸟类的多样性就会越多。 (一)物种多样性定义
物种多样性是群落生物组成结构的重要指标,它不仅可以反映群落组织化水平,而且可以通过结构与功能的关系间接反映群落功能的特征。
生物群落多样性研究始于本世纪初叶,当时的工作主要集中于群落中物种面积关系的探讨和物种多度关系的研究。1943年,Williams在研究鳞翅目昆虫物种多样性时,首次提出了“多样性指数”的概念,之后大量有关群落物种多样性的概念、原理、及测度方法的论文和专著被发表,形成了大量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一度给群落多样性的测度造成了一定混乱。自70年代以后,Whittaker(1972)、Pielou(1975)、Washington(1984)和Magurran(1988)等对生物群落多样性测度方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对这一领域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目前来看,生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可分为α多样性指数、β多样性指数和γ多样性指数三类。下面我们就群落的α和β多样性指数的测定方法予以介绍。
(二)多样性的测度方法
1.α多样性指数
它包含两方面的含义:①群落所含物种的多寡,即物种丰富度;②群落中各个种的相对密度,即物种均匀度。
(1)物种丰富度指数
a. Gleason(1922)指数
D=S/lnA
式中A为单位面积,S为群落中的物种数目。
b. Margalef(1951,1957,1958)指数
D=(S-1)/lnN
式中S为群落中的总数目,N为观察到的个体总数。
(2)Simpson指数
D=1-ΣPi2
式中Pi种的个体数占群落中总个体数的比例。
(3)种间相遇机率(PIE)指数
D=N(N-1)/ΣNi(Ni-1)
式中Ni为种i的个体数,N为所在群落的所有物种的个体数之和。
(4)Shannon-wiener指数
H’=-ΣPilnPi 式中Pi=Ni/N 。
(5)Pielou均匀度指数
E=H/Hmax
式中H为实际观察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为最大的物种多样性指数,Hmax=LnS(S为群落中的总物种数)
(6)举例说明
例如,设有A,B,C,三个群落,各有两个物种组成,其中各种个体数组成如下:
物种甲 物种乙
群落A 100 0
群落B 50 50
群落C 99 1请计算它的物种多样性指数。
Simpson指数:
Dc=1-ΣPi2=1-Σ(Ni/N)2=1-[2+2]=0.0198
DB=1-[2+2]=0.5000
Shannon-wiener指数:
HC=-ΣNi/N ln Ni/N i=-(0.99×ln0.99+0.01×ln0.01)=0.056
HB=-=0.69
Pielou均匀度指数:
Hmax=lnS=ln2=0.69
EA= H/Hmax=-[+0]/0.69=0
EB=-/0.69=0.69/0.69=1
EC=0.056/0.69=0.081
从上面的计算可以看出,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与以下两个因素有关:
①种类数目,即丰富度; ②种类中个体分配上的均匀性
2.β多样性指数
β多样性可以定义为沿着环境梯度的变化物种替代的程度。不同群落或某环境梯度上不同点之间的共有种越少,β多样性越大。精确地测定β多样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是因为:①它可以指示生境被物种隔离的程度;②β多样性的测定值可以用来比较不同地段的生境多样性;③β多样性与α多样性一起构成了总体多样性或一定地段的生物异质性。
(1)Whittaker指数(βw)
βw=S/mα-1
式中:S为所研究系统中记录的物种总数;mα为各样方或样本的平均物种数。
(2)Cody指数(βc)
βc=[g(H)+l(H)]/2
式中:g(H)是沿生境梯度H增加的物种数目; l(H)是沿生境梯度H失去的物种数目,即在上一个梯度中存在而在下一个梯度中没有的物种数目。
(3)Wilson Shmida指数(βT)
βT=[g(H)+l(H)]/2α
该式是将Cody指数与Whittaker指数结合形成的。式中变量含义与上述两式相同。
3. 等级演替理论(hierarchical succession theory)
该理论是Pickett等于1987年提出的 ,他们提出了一个关于演替原因和机制的登记概念框架有三个基本层次;第一,是演替的一般性原因,即裸地的可利用性,物种对裸地利用能力的差异,物种对不同裸地的适应能力;第二层次以上的基本原因分解为不同的生态过程,比如裸地可利用性决定于干扰的频度和程度,对裸地的利用能力决定于种繁殖体生产力、传播能力、萌发和生长能力等;第三层次是最详细的机制水平,包括立地-种因素和行为及其相互作用,这些相互作用是演替的本质。这一理论较详细地分析了演替的原因,并考虑了大部分因素,它有利于演替分析结果的解释。由于演替存在着明显的景观层次,各层次的动态又与演替的机理相关,因而该学说被认为是最有前途形成统一的演替理论框架的理论。
演替的机制理论尚有其它一些理论,但较有影响的主要是上述几种。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DE分别在BC AC上,且AE=CD,连接AD,BE交于点p 过B作BQ⊥AD Q为垂足... ...AC上的点,且AE=CD 连接AD BE 交于点P 作BQ垂 ...ac上的点,且ae=cd,连接ad、be交于点p作BQ⊥AD,垂足为Q,求证BP=2... ...AC上的点,且AE=CD,链接AD、BE交于点P,作BQ⊥AD ...AC上的点,且AE=CD,连结AD、BE交于点P,作BQ⊥AD,垂足为Q. ...刚刚大学毕业。由于生病,导致目前没有工作,大学四年的女友也因为我... 形容“荷花的特点”有什么词语 梦见比人还高大的石头蛤蟆,杀人拆房子。我和其他人一起翘辫子了._百度... 梦见别人送我一条蛇,我却把他不小心放了.可是我用石头打了它一下... 作文 我生活在鼓励中 晟达创新(深圳)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为什么很想虐待仓鼠? 怎么在学校弄一个太阳能示范性工程 目前我国太阳能在民间的利用现状,在采暖、制冷、发电、光纤照明等方面有哪些公司都在做,成本怎么样? 球蟒为什么缠死了老鼠不吃? 搜物理和化学题用哪个软件好 胆囊息肉能自愈吗? 深圳斯蒂尔环境技术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哪个APP能搜物理答案? 深圳市创汇机电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如何用口罩给仓鼠做衣服 深圳东方阳光电源有限公司怎么样? 深圳市俊辉煌科技能源有限公司怎么样? 乌龟能不能吃仓鼠食呀? 热水器水温传感器和温度传感器一样吗? 深圳市宝美新能源有限公司怎么样? 幻想三国中孔明任务神秘游戏的答案 我的仓鼠是“三线” 性情如何? 该如何饲养? 深圳市广骏空气源节能设备有限公司怎么样? 深圳市艾迪尔节能环保有限公司怎么样? 高中物理化学问题手机什么软件可以搜到答案 深圳市皇阳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映客直播电脑版可否直播屏幕 大学物理题库及答案在什么平台就可以搜到? 关于宠物蛇 缅甸蟒的 深圳市聚时科技有限公司怎么样? 什么软件可以识别英文物理题? 辩论会的资料-科技发展:利大还是弊大 有没有大学物理题目的拍照搜题软件 我的纳尔逊奶蛇把小仓鼠缠死却不吃为什么? 保额为1000万意外伤害险 人身意外伤亡最多赔多少?买保险哪家好 怎样解除iQoo3充电时的振动与亮屏? 我的ViVO手机充电为什么长亮屏呢?怎么设置才能不亮屏呢? 条件概率公式中的P(AB)怎么计算 用同一个成年的身份证号实名认证的2个QQ号,玩游戏是不是2两个号都没有时间*了? iqoo neo5s怎么关掉充电 条件概率的公式是什么啊 三个事件的条件概率公式 之前未成年绑定的父母身份证,现在成年了想修改一下实名认证,改成自己的,要怎么做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