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中国古代有什么姓原的大人物吗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5:44

我来回答

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一、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河南省济源市,在温县西北60公里处,有原社、原庄等遗址村名。据《济源志》云,为春秋是原国所在地。《温县志》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说明此时原国被晋文公所灭。“温”邑即今温县西部、孟州市东部,“州”即今温县的赵堡镇、武德镇、武陟县的西陶镇、大虹桥乡,“原”即济源市北部,“向”即济源市南部。据《济源志》载,西周武王封弟原叔为原国,为苏忿生苏国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这说明今河南济源市,周初武王时此地封弟原叔称原国,宣王时赐此地给仲山甫为樊国,幽王时又把此地给皇父孔圣为向国。所以,济源周时有原、樊、向之称。春秋时晋文公灭原邑时,在王屋山封门口(古称轵关),晋军与原军打了几天几夜,后围邑城原国降晋。此时,原国*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地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他们不忘祖先和国家以原为氏,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国人虽以国(邑)为氏,但却是在温地开始姓原的。温县邢丘(今北平皋)可为原氏祖地,今住着原氏族人数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内外原氏多来此寻根(余略)。原姓望居济源悬(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济源县)。
三、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四、郡望堂号
济源县:周朝原地、轵地,汉于此置轵、波、沁水三县,均属河内郡。轵在今济源治所甫,波在轵东,沁水在波北,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后三县先后废,隋开皇间析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而轵县亦省人河内县,唐初复置轵县,旋省入济源,昔三县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统。后济源之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于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寻复称济源,至今不变。
============================================================
【原姓宗祠通用对联】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冀州贤吏;
泗水圣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为鲁国泗水人。下联典指唐代人原复,为冀州刺史,政兴令举,境内肃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原宪(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宪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原子。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春秋时期的晋先轸,受封于原,又叫原轸,其他不知道了。这是个名人,可以说是谋略战鼻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2337.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一、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河南省济源市,在温县西北60公里处,有原社、原庄等遗址村名。据《济源志》云,为春秋是原国所在地。《温县志》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说明此时原国被晋文公所灭。“温”邑即今温县西部、孟州市东部,“州”即今温县的赵堡镇、武德镇、武陟县的西陶镇、大虹桥乡,“原”即济源市北部,“向”即济源市南部。据《济源志》载,西周武王封弟原叔为原国,为苏忿生苏国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这说明今河南济源市,周初武王时此地封弟原叔称原国,宣王时赐此地给仲山甫为樊国,幽王时又把此地给皇父孔圣为向国。所以,济源周时有原、樊、向之称。春秋时晋文公灭原邑时,在王屋山封门口(古称轵关),晋军与原军打了几天几夜,后围邑城原国降晋。此时,原国*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地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他们不忘祖先和国家以原为氏,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国人虽以国(邑)为氏,但却是在温地开始姓原的。温县邢丘(今北平皋)可为原氏祖地,今住着原氏族人数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内外原氏多来此寻根(余略)。原姓望居济源悬(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济源县)。
三、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四、郡望堂号
济源县:周朝原地、轵地,汉于此置轵、波、沁水三县,均属河内郡。轵在今济源治所甫,波在轵东,沁水在波北,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后三县先后废,隋开皇间析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而轵县亦省人河内县,唐初复置轵县,旋省入济源,昔三县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统。后济源之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于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寻复称济源,至今不变。
============================================================
【原姓宗祠通用对联】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冀州贤吏;
泗水圣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为鲁国泗水人。下联典指唐代人原复,为冀州刺史,政兴令举,境内肃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原宪(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宪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原子。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春秋时期的晋先轸,受封于原,又叫原轸,其他不知道了。这是个名人,可以说是谋略战鼻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2337.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一、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河南省济源市,在温县西北60公里处,有原社、原庄等遗址村名。据《济源志》云,为春秋是原国所在地。《温县志》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说明此时原国被晋文公所灭。“温”邑即今温县西部、孟州市东部,“州”即今温县的赵堡镇、武德镇、武陟县的西陶镇、大虹桥乡,“原”即济源市北部,“向”即济源市南部。据《济源志》载,西周武王封弟原叔为原国,为苏忿生苏国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这说明今河南济源市,周初武王时此地封弟原叔称原国,宣王时赐此地给仲山甫为樊国,幽王时又把此地给皇父孔圣为向国。所以,济源周时有原、樊、向之称。春秋时晋文公灭原邑时,在王屋山封门口(古称轵关),晋军与原军打了几天几夜,后围邑城原国降晋。此时,原国*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地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他们不忘祖先和国家以原为氏,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国人虽以国(邑)为氏,但却是在温地开始姓原的。温县邢丘(今北平皋)可为原氏祖地,今住着原氏族人数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内外原氏多来此寻根(余略)。原姓望居济源悬(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济源县)。
三、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四、郡望堂号
济源县:周朝原地、轵地,汉于此置轵、波、沁水三县,均属河内郡。轵在今济源治所甫,波在轵东,沁水在波北,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后三县先后废,隋开皇间析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而轵县亦省人河内县,唐初复置轵县,旋省入济源,昔三县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统。后济源之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于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寻复称济源,至今不变。
============================================================
【原姓宗祠通用对联】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冀州贤吏;
泗水圣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为鲁国泗水人。下联典指唐代人原复,为冀州刺史,政兴令举,境内肃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原宪(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宪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原子。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春秋时期的晋先轸,受封于原,又叫原轸,其他不知道了。这是个名人,可以说是谋略战鼻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2337.html?wtp=tt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一、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二、迁徙分布
(缺)原氏出自姬姓,以国名为氏。周武王灭商朝,建立西周。封周文王第十六子为原伯(伯爵),史称原伯贯,受封于原国(古称轵邑,今为河南济源市)。原伯是他的氏。官职先是卿大夫。春秋时原国被晋国灭,其后人以原为氏。古城济源南临黄河与古都洛阳相望,北依太行与晋国毗邻。是愚公的故乡。《水经注》曰:“济水有二源,东源出原城东北。”杨守敬《水经注疏》曰:“在今县西北四里,俗呼为原村,遗迹犹存。”现济源市西北2公里的庙街有原城故址。20世纪40年代尚存城垣,其文化内涵以龙山文化为主,也有周代遗存。史传夏帝宁都于原,周初的原国可能就建在夏都原城的故墟上。《左传·僖公二十五年》载,晋文公于前635年围攻原国。原国人跟愚公一样坚韧不屈,说:“晋(山西)人想霸占我们,咱不干”。 晋文公只好屯兵攻打,跟士兵约定三天为期。过了三天还没打下来,晋文公就命令撤退。军官们请求等一下,说:“原国就要投降了”。晋文公说:“信用是国家的珍宝。得到原国失掉珍宝,我不这样做”。终于离开了。没走多远,原国人听到消息,文公守信,主动撤军,哪儿找这么好的守信用的国君啊。原人感动得赶紧下城,把晋文公接进城里。 原国亡国后,晋文公将原伯贯迁往冀(山西省河津市)。原氏后裔主要居住于太行,王屋山中以及纷河,漳河两岸,在别的地区及世界各大地区也有他们的身影。无论在那里,他们都在象愚公移山一样刻苦耐劳,奋斗不息。河南省济源市,在温县西北60公里处,有原社、原庄等遗址村名。据《济源志》云,为春秋是原国所在地。《温县志》云,周襄王十七年(公元前635年),晋文公率师勤王,夏四月在温败太叔带,襄王将温、州、原、向等四邑赐给晋国,说明此时原国被晋文公所灭。“温”邑即今温县西部、孟州市东部,“州”即今温县的赵堡镇、武德镇、武陟县的西陶镇、大虹桥乡,“原”即济源市北部,“向”即济源市南部。据《济源志》载,西周武王封弟原叔为原国,为苏忿生苏国之邑。周宣王元年(公元前827年),宣王封仲山甫为樊侯即樊国。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皇父孔圣作都于向为向国。这说明今河南济源市,周初武王时此地封弟原叔称原国,宣王时赐此地给仲山甫为樊国,幽王时又把此地给皇父孔圣为向国。所以,济源周时有原、樊、向之称。春秋时晋文公灭原邑时,在王屋山封门口(古称轵关),晋军与原军打了几天几夜,后围邑城原国降晋。此时,原国*批逃往各地,一支逃到温地的邢丘处(今北平皋村),他们不忘祖先和国家以原为氏,落户于邢丘古地(邢丘到西汉初改名平皋)。由此可知,原国人虽以国(邑)为氏,但却是在温地开始姓原的。温县邢丘(今北平皋)可为原氏祖地,今住着原氏族人数千人,有原氏宗祠,海内外原氏多来此寻根(余略)。原姓望居济源悬(今河南省西北部焦作市济源县)。
三、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四、郡望堂号
济源县:周朝原地、轵地,汉于此置轵、波、沁水三县,均属河内郡。轵在今济源治所甫,波在轵东,沁水在波北,一个不规则的三角形。后三县先后废,隋开皇间析轵县置济源县,属怀州。而轵县亦省人河内县,唐初复置轵县,旋省入济源,昔三县分立之局卒形成一统。后济源之隶属关系多有变动,于元初曾一度改置原州,寻复称济源,至今不变。
============================================================
【原姓宗祠通用对联】
〖原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冀州贤吏;
泗水圣徒。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唐代人原复,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下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字子思,孔子的弟子,生活贫困而洁身自好。戴帽子时带子断了,穿上衣时胳膊肘露在外面,穿鞋时脚后跟出来了。子贡见了问他:“你病了吗?”他答道:“无财叫做贫,学道而不能实行叫作病。像我,只是贫,而不是病。”子贡大为惭愧。
-----------------------------------------------------------------
〖原姓宗祠七言以上通用联〗
泗水圣徒,虽贫非病;
冀州贤吏,有政皆兴。
——佚名撰原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春秋时鲁国人原宪,孔子弟子,为鲁国泗水人。下联典指唐代人原复,为冀州刺史,政兴令举,境内肃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0

原宪(公元前515年—公元前?年),字子思,宋国(今河南省商丘市)人。 孔子弟子,孔门七十二贤之一。 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739年)封原宪为“原伯 ”。北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年)又追封“任城侯”。明嘉靖九年(1530年),改称为先贤原子。
原宪出身贫寒,个性狷介,一生安贫乐道,不肯与世俗合流。孔子为鲁司寇时,曾做过孔子的家宰,孔子给他九百斛的俸禄,他推辞不要。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茅屋瓦牖,粗茶淡饭,生活极为清苦。

姓氏源流
原(Yuán)姓源流单纯,源出有一:
出自姬姓,为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的裔孙原轸之后,以国(邑)名为氏。据《姓氏急就篇》载,西周初,周文王第十六子原伯受封于原(古称轵邑,今河南省济源市西北),世为伯爵,史称原伯贯,建立原国。春秋时原国被晋国所灭,原伯之后转封于先轸,号为原轸,官为晋国上卿,其采邑在原邑。《水经注》说:“辽山县西南黄崖山,先轸所出也”。晋献公二十一年,公子重耳为避难*国外,漂泊达十九年之久,先轸与狐偃等一批近臣随行,为五贤之一。原轸其后世子孙以国(邑)名“原”为姓,称为原氏,遂形成原姓。
得姓始祖:先轸(?-公元前627年)。因采邑在原(今河南省济源西北),又称原轸。春秋中期晋国大夫,杰出的军事将领。初为下军佐,后升为中军元帅,掌握国政。先轸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既有元帅职衔,又有元帅实绩的著名统帅。论才干,他既有军事家的韬略又有*家的头脑;既有筹谋策虑之长,又有临阵指挥之能。而且他的谋略很多都具有普遍意义或理论价值。论人品,他性情暴烈不驯,却耿正忠诚,是一位不惮以身殉义的丈夫。据《英贤传》载,周文王之子封于原建立原国(原国初在今山西沁水县后迁河南济源市),国君称原伯,原伯后裔有原伯姓。又据《姓氏急救篇》云,原出自姬姓,周文王第十六子,封于原邑(今河南省济源),为伯爵称原伯,后为晋国所灭,原伯子封于先轸,号称原轸,其后有原姓。故原氏后人奉先轸为原姓的得姓始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春秋时期的晋先轸,受封于原,又叫原轸,其他不知道了。这是个名人,可以说是谋略战鼻祖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6 13:21

历史名人
原 轸:又称先轸,春秋晋中军主帅,标准读书人出身,据说好学不倦,熟读《诗经》,最辉煌战绩是辅佐晋文公城濮一战,创造我国战争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一举奠定晋国的中原霸主地位。当然入选十大儒将之列。
原 宪:字子思,春秋时鲁国人,孔子弟子,是孔门中的一个贤者,以安贫乐道而著称。他比孔子小三十六岁,曾当过孔子家的总管,但不贪财,不把物质的东西看得太重。据《论语·雍也》记载:“原宪(思,为之宰,与之粟九百,辞。子曰:毋!以与尔邻里乡党乎?”又据《仲尼弟子列传》,孔子死后,原宪遂隐居在草泽中。子贡相互,而结驷连骑来到原宪居住的穷僻之地,过谢原宪。原宪摄敝衣冠见子贡。子贡耻之曰,“夫子岂贫乎?”原宪曰:“吾闻之,无财者为之贫,学道而不能行者谓之病。若宪,贫也,非病也。”子贡不免感到惭槐,不怿而去,终身耻其言之过也。显然,原宪不愿出仕,甘于贫困,并自认队为这种近乎怪异的行为更合乎孔子的真精神。据此,原宪不仅合乎韩非的批评原则,而且完全可以因退除而获得大名,成为当时甚有影响力的学术派别。
原 壤:春秋时鲁国人,孔子之故旧。孔子骂人也真不少。今之从政者何如,孔子说:“噫,斗筲”是盛米器,就是说:“那些饭桶,算什么!骂原壤”老而不死是为贼”。骂了不足,还举起棍子,打那蹲在地上的原壤的腿。《论语·宪问篇》载:原壤夷俟。子曰:“幼而不孙弟,长而无称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以杖叩其胫。译:原壤采蹲姿如夷人,孔子批评他说:“从小不知道谦让兄长,长大后没有出息,现在老了,该死不死的学那些野蛮民族的蹲姿,真是败坏礼俗的老贼!”说完用手杖打他小腿。孔老头子打原老头子,这是发飙,不是体罚。
原 复:唐代人,开元年间官冀州刺史,政令严明,境内太平

参考资料:http://ke.baidu.com/view/622337.html?wtp=tt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2017款 雪佛兰科鲁兹 手动 三厢先锋版 7.5万公里保养项目多少钱_百度知 ... 会计师是什么岗位 会计师是指什么级别 会计师属职务还是什么 08年的大众速腾车电保护瓶盖怎么拿下来 从西三旗桥东到鸟巢坐哪路公交车? 从小汤山疗养院怎么去鸟巢呀 从鸟巢到大兴区政府(海北路)怎么乘车? 从东小口坐多少路车能到鸟巢? 如何去除橡胶手套味道 济源历史文化 妈妈朋友工行的。只有我的建设银行信用卡照片,可以查我的流水和征信嘛? 身份证,银行卡,怎么验证或者征信啊,请帮帮忙 oppoa11照片删了怎么恢复 服装许可证名称怎么填写 为什么摇动过冷水会结冰? 想让水瞬间结冰冰露这个牌子的水可以做到吗? 过冷水结冰自发吗? 瓶装水在冰柜里冻到一定时候轻轻摇晃一下就会迅速结冰,为什么呢? 怎么办理服饰经营许可证? 为什么冰水在冰箱里是液态的,拿出来后几秒就迅速结冰 汇率的变动对进出口贸易总额有什么影响 影响进出口关税变化的因素有那些? 急急急。。。 玻璃胶用什么稀释可以不改变其干固后的性状? 玻璃胶变稠,有办法稀释吗? 净进口贸易总额是啥 中国货物进出口总额影响因素,分析 玻璃胶能用酒稀释吗 读中国进出口总额发展变化图(下图),影响新时期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的最主要因素是 A.经济全球化 前十月中国进出口总额同比增31.9%,致其增长的原因是什么? 有“原”姓这个姓吗?它出过哪些名人 济源有哪些杰出人物代表 济源有哪些风俗、现代名人、土特产? 历史上的卢姓名人 原氏的由来和发源地 中国古代姓原的历史人物有哪些 卢姓历史名人 河南和陕西哪个省历史悠久? 苏氏名人都有哪些? 涿州有什么历史人物? vgm是什么意思?海运vgm重量怎么算 做货代,看到费用上有 货申报和报关费,请问两项有什么区别 如何知道VGM是否申报成功? 外贸填写VGM信息时提示说集装箱号是无效的,是什么情况? 申报VGM有什么注意事项? 忘记发送VGM是不是不能装船?有什么办法解决吗? 如何开启无线路由器的AP模式呢? VGM和进港和运抵有关系 货代vgm,比如vgm的申报重量是8075kgs,但是输入的时候输错少了20kgs。 如何向赫伯罗特提交VGM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