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U盘芯片怎么才能看出是原装的和白片的和黑片,请高手指点一下,谢谢了!!!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9 17:24

我来回答

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计算机里保留的,直接拉上来了.

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流传SLC闪存、MLC闪存、黑片、白片,REMARK片搞的好多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我现在在这里向大家稍微作一点解释。

白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稍好的,容量偏差不大的,因为生产厂家检测容量不够而废弃的,

黑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很差的,闪存的容量偏差很大或者明显存在其它质量缺陷的

REMARK片:有的不良厂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买回来的黑片或者白片重新打字,或者将回收的旧芯片重新检测一下容量,把原来的芯片型号打磨掉,按照重新检测出来的实际容量重新打上假型号

SLC闪存:即单层式储存 (Single Level Cell;SLC),包括三星电子、Hynix、美光(Micron)以及东芝都是此技术使用者

MLC闪存:多层式储存(Multi Level Cell;MLC),目前有东芝、Renesas、三星使用,英飞凌(Infineon)与Saifun Semiconctors合资利用NROM技术所共同开发的多位储存(Multi Bit Cell;MBC)。MLC是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的,其作用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一个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假设以4种电压控制、1个晶体管可存取2bits的数据,若是控制8种电压就可以存取3 bits的数据,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类似Rambus的QRSL技术,通过精确控制Floating Gat上的电荷数量,使其呈现出4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每种状态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值(从00到11)。

三星与东芝这两家Flash(闪存)制造商长期统治着快速增长 的NAND Flash市场。其中三星属于最大的玩家,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尺寸,以维持竞争优势。本次主要对这两家公司的最新闪存进行比较,同时也兼顾与Hynix、美光和英特尔等公司的比照。

从历史来看,三星将研发重点集中在了单层单元(SLC)上。SLC架构中每个闪存单元只能存储1个比特的信息。而东芝在转向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同样积极,不过其竞争优势在于多层单元(NAND闪存方面的设计经验和能力。MLC闪存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使得东芝可在给定面积的硅片上存储更多的比特信息,并在存储器尺寸既定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尽管东芝在工艺技术上可能落后于三星,但在裸片密度上仍是领跑者。

东芝的MLC闪存已经历经数代,其中包括新近发布的采用70nm工艺的8Gb闪存。2005年,东芝曾采用90nm技术与三星的73nm技术展开肉搏。东芝90nm MLC闪存的比特密度为29Mb/mm2,远远高于三星73nm闪存的25.8Mb/mm2的比特密度。

在存储密度固定时,东芝甚至拥有比三星更小的裸片尺寸。例如,东芝90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的 裸片尺寸为138mmsup>2,与之相比,三星73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尺寸则为156mmsup>2。这使得东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在用于文件存储方面,NAND闪存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战,我们也常常 听到,只有价格领导者才会赢得iPod设计中标。

虽然MLC在某些方面获得相当的认可,但如今对闪存芯片的狂热需求模糊了业界的视线。存储卡制造商需要价格低廉的芯片,但他们也需要稳定 的供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据报道,去年Kingston已就购买SLC芯片作为第二货源与三星进行了商谈。他们商讨该协议时,全然不顾MLC方案的成本 比SLC要低30%。

长期以来,三星都在鼓吹SLC而非MLC型NAND闪存, 不过2004年和2005年该公司提交给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上提交的MLC技术论文,标志着该公司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在三星的网站上仍旧 没有任何有关MLC闪存的营销信息,但该公司的确已生产出了4Gb MLC NAND闪存芯片。虽然我们已对该芯片的样品进行了分析,但要在市场中找到其样品仍旧非常困难。其裸片尺寸是156mm2,同东芝采用90nm工艺的MLC型4Gb NAND闪存相比,还是大了18mm2,因此要能与东芝相匹敌,三星在其下一代NAND MLC技术上还需要改进。

除了三星,Hynix等其他存储器制造商也在向MLC闪存迈进。虽然东芝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而在MLC技术上占据优势,但英特尔与美光科技的合资企业IM Flash也有能力结合英特尔MLC技术与美光的NAND闪存,从而在MLC型NAND闪存领域迅猛发展。

MLC闪存技术并非没有不足,实际上,在采用先进工艺生产MLC闪存方面困难重重。随着闪存技术的演进,在浮动栅(floating gate)中存储的电荷总量减少了,使得检测存储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MLC芯片而言,它需要识别四个电压值,而非两个。尽管如此,据报道,东芝 在70nm工艺中能够保证采用与90nm技术相同的代码纠错方案。这显示该公司并没有放慢MLC技术缩放的步伐,最少是就现在而言。

此外,与SLC闪存相比,MLC闪存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靠性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其它消费市场却显然是一个弊端。

三星正准备推出采用65nm工艺的4Gb SLC NAND闪存,其尺寸比采用73nm工艺的器件稍为紧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工艺缩放方面是否已经无计可施了?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情况显得对东芝更为有利,因为目前它已经生产出70nm工艺的MLC闪存。作为权宜之计,三星转向65nm工艺 的芯片或许能够立马同东芝的90nm MLC竞争。但是东芝的70nm工艺8Gb MLC技术已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56.5Mb/mm2的比特密度,比三星65nm工艺31.3Mb/mm2的额定比特密度要高出80%。一些并非出自东芝公司的报告暗示,该公司将会跨过65nm工艺,直接转到50-60nm线宽的16Gb闪存。当然,在成功实现低于65nm线宽的工艺,仍有一些技术障碍有待克服。

图:东芝在90nm工艺中采用自校准单元架构
闪存器件的工艺缩放并非易事,过去业界曾多次出现过闪存走向终结的预言。然而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显示,在32nm工艺节点出现之前,在所有赌注似乎仍然都压在闪存而非任何新型替换品上。

有必要使在每个单元中所存储的比特数翻番,使得浮动栅技术继续前进,而这很可能推动闪存首个替代物面市,诸如相变存储器(PCM)。但是目 前闪存供应商首先必须克服现有的缩放挑战,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领域:单元校准(cell alignment)、隧道氧化层、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nterpoly dielectirc)、相邻单元耦合和高压晶体管设计。

缩放挑战

随着芯片尺寸缩小,改进图层之间的校准颇受关注。更小的芯片需要更低的操作电压,反过来也推动了更薄隧道电介质的需求,以将电荷传输至浮动栅或传输出浮动栅,但问题是,电介层较薄的话,可靠性就较低。
在先进的工艺尺寸中,一个浮动栅的活动区域对存储单元晶体管的影响较小,但从控制到浮动栅的耦合比例需要保持恒定。所以,需要更薄的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PD)。

在有两种介电质情况下,介电常数更高(higher-k)的材料能减少有效电荷厚度,同时具有更大的物理厚度,并能维护更高的可靠性。然而,采用新型材料会给自身带来挑战,存储单元封装得更加紧密,会增加风险,导致一个浮动栅上的电荷会影响相邻存储单元的操作。

最后,闪存的操作依赖于较高电压来写入或擦除存储单元。需要在给定硅片面积条件且无损存储单元效率的条件下,设计和应用能够转换电压的控制晶体管。

东芝的新型芯片集成了很多有趣的特性。当然,基本的存储单元结构已经缩降至90nm以下。东芝在90nm工艺上引入了完全自校准存储单元, 并且继续用于70nm工艺。隧道和多晶硅层间介电质同样降低了。为了减少干扰,对浮动栅的高度也作了优化。MLC技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因为要从存储 单元中读出4个状态,所以感应(sensing)边界更小。

在存储列阵方面,东芝转而采用新型的沟槽蚀刻工艺处理来实现浅槽隔离(STI)。70nm工艺中更小的间距要求东芝使用两个沟槽深度。存 储阵列深度对隔离性能的要求较低,以便闪存单元能够排列得更加密集。控制晶体管——特别是那些用于控制写入/删除电压的晶体管,需要更好的电压隔离特性。 所以,他们要更深一些。
沟槽填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使用一种新型沉积材料进行两步处理。在90nm工艺中,采用钨(tungsten)触点来代替多晶硅。也许最显著的一个创新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电容器结构。

所有这些改进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小仅为0.020μm2的物理单元,换言之,保存1个比特信息仅需0.010μm2。相比较而言,三星的73nm技术保存1个比特信息则需要0.021μm2,而三星的65nm 4Gb器件保存1比特信息预计要0.017μm2。

体系架构上的改进

东芝的70nm NAND闪存还包括一些架构上的改变,包括焊盘布局和排列结构的调整,旨在减小裸片面积。东芝的焊盘设计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焊盘都位于芯片的一边。 这与其它大多数NAND闪存大相径庭,后者上下两面都分布着焊盘。

焊盘全部移到裸片的一边就不再需要两面都设计焊盘条,芯片尺寸随之减小。为了获得单面布局的最大好处,对阵列结构作一些变动,从而能有效地访问芯片的上部或在芯片的边上远离焊盘的存储单元,并为其供电。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芯片尺寸,东芝还将改变了其冗余管理方案。

在单个存储地址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要求感应电路能够分辨出四个电压等级的差别。自然地,要读取存储单元信息的感应放大器需要进行优化,从而为与单层感应相比所存在的较低的噪声裕量提供补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四个不同等级的电荷编程。

东芝选择了步步为营的方法,其中包括运行一系列“即编程即验证”的循环,直到获得期望的程序状态。 我们的分析检查了用来写入四个状态的时序和电压。

实际上,该方法是东芝的闪存合作伙伴Sandisk所开发出来的,并授权东芝采用其专利编程方法。东芝与Sandisk在MLC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已经合作多年。毫不奇怪,两家公司都积极申请与MLC技术相关的方法、电路和结构方面的专利。

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三星在MLC领域的专利申请也相当积极。2002年三星和Sandisk之间达成了一项交叉授权协议,双方在2009年之前不会提起任何专利争端。不过,如果三星被卷入MLC价格战,问题也许会再次提上日程。
也许仅是巧合,ITRS计划转向每单元4比特存储的时间也是2009年。既然有关MLC知识产权的争端还没有最后掀起,那么现在还很难说谁更强。

尽管有这些比较,三星始终还是NAND闪存市场的佼佼者,并且极具竞争力。虽然东芝依靠在MLC技术上的积累,东芝获得了些许优势,但三星已被证明是一个斗志顽强、勇往直前的对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未来几年中,为了追赶MLC技术,三星会不懈努力。

三星和东芝还承受着后来者的压力,如Hynix公司,后者于2004年2月开始发售其首批NAND产品,就非常成功地从DRAM转向到闪 存。2005年Hynix利润增加了525%,并且与两个领军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英特尔与美光的合资又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而英飞凌也开 始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利润增长。

这些公司使得NAND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至少在目前,三星和东芝仍然是市场和技术的领先者。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网上流传很多说法,好像只有使用SLC闪存的产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其实不尽然,产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节是采用的物料的好坏,第二个关节是厂家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再其次,就是产品的成熟程度,一般刚推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只能靠以后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产品日趋完善

随着MP3、MP4控制芯片的更新换代和软件控制技术的更新,克服了很多难关,目前对于MLC闪存芯片的架驽能力已经很成熟了,再加上MLC闪存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目前很多厂家(包括IPOD)都采用MLC闪存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大容量的数码产品,非它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原装的芯片型号字迹比较清晰表面比较光滑质感比较精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20

可拨后面,拆解优盘,看出内中的芯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计算机里保留的,直接拉上来了.

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流传SLC闪存、MLC闪存、黑片、白片,REMARK片搞的好多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我现在在这里向大家稍微作一点解释。

白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稍好的,容量偏差不大的,因为生产厂家检测容量不够而废弃的,

黑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很差的,闪存的容量偏差很大或者明显存在其它质量缺陷的

REMARK片:有的不良厂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买回来的黑片或者白片重新打字,或者将回收的旧芯片重新检测一下容量,把原来的芯片型号打磨掉,按照重新检测出来的实际容量重新打上假型号

SLC闪存:即单层式储存 (Single Level Cell;SLC),包括三星电子、Hynix、美光(Micron)以及东芝都是此技术使用者

MLC闪存:多层式储存(Multi Level Cell;MLC),目前有东芝、Renesas、三星使用,英飞凌(Infineon)与Saifun Semiconctors合资利用NROM技术所共同开发的多位储存(Multi Bit Cell;MBC)。MLC是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的,其作用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一个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假设以4种电压控制、1个晶体管可存取2bits的数据,若是控制8种电压就可以存取3 bits的数据,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类似Rambus的QRSL技术,通过精确控制Floating Gat上的电荷数量,使其呈现出4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每种状态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值(从00到11)。

三星与东芝这两家Flash(闪存)制造商长期统治着快速增长 的NAND Flash市场。其中三星属于最大的玩家,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尺寸,以维持竞争优势。本次主要对这两家公司的最新闪存进行比较,同时也兼顾与Hynix、美光和英特尔等公司的比照。

从历史来看,三星将研发重点集中在了单层单元(SLC)上。SLC架构中每个闪存单元只能存储1个比特的信息。而东芝在转向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同样积极,不过其竞争优势在于多层单元(NAND闪存方面的设计经验和能力。MLC闪存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使得东芝可在给定面积的硅片上存储更多的比特信息,并在存储器尺寸既定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尽管东芝在工艺技术上可能落后于三星,但在裸片密度上仍是领跑者。

东芝的MLC闪存已经历经数代,其中包括新近发布的采用70nm工艺的8Gb闪存。2005年,东芝曾采用90nm技术与三星的73nm技术展开肉搏。东芝90nm MLC闪存的比特密度为29Mb/mm2,远远高于三星73nm闪存的25.8Mb/mm2的比特密度。

在存储密度固定时,东芝甚至拥有比三星更小的裸片尺寸。例如,东芝90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的 裸片尺寸为138mmsup>2,与之相比,三星73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尺寸则为156mmsup>2。这使得东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在用于文件存储方面,NAND闪存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战,我们也常常 听到,只有价格领导者才会赢得iPod设计中标。

虽然MLC在某些方面获得相当的认可,但如今对闪存芯片的狂热需求模糊了业界的视线。存储卡制造商需要价格低廉的芯片,但他们也需要稳定 的供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据报道,去年Kingston已就购买SLC芯片作为第二货源与三星进行了商谈。他们商讨该协议时,全然不顾MLC方案的成本 比SLC要低30%。

长期以来,三星都在鼓吹SLC而非MLC型NAND闪存, 不过2004年和2005年该公司提交给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上提交的MLC技术论文,标志着该公司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在三星的网站上仍旧 没有任何有关MLC闪存的营销信息,但该公司的确已生产出了4Gb MLC NAND闪存芯片。虽然我们已对该芯片的样品进行了分析,但要在市场中找到其样品仍旧非常困难。其裸片尺寸是156mm2,同东芝采用90nm工艺的MLC型4Gb NAND闪存相比,还是大了18mm2,因此要能与东芝相匹敌,三星在其下一代NAND MLC技术上还需要改进。

除了三星,Hynix等其他存储器制造商也在向MLC闪存迈进。虽然东芝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而在MLC技术上占据优势,但英特尔与美光科技的合资企业IM Flash也有能力结合英特尔MLC技术与美光的NAND闪存,从而在MLC型NAND闪存领域迅猛发展。

MLC闪存技术并非没有不足,实际上,在采用先进工艺生产MLC闪存方面困难重重。随着闪存技术的演进,在浮动栅(floating gate)中存储的电荷总量减少了,使得检测存储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MLC芯片而言,它需要识别四个电压值,而非两个。尽管如此,据报道,东芝 在70nm工艺中能够保证采用与90nm技术相同的代码纠错方案。这显示该公司并没有放慢MLC技术缩放的步伐,最少是就现在而言。

此外,与SLC闪存相比,MLC闪存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靠性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其它消费市场却显然是一个弊端。

三星正准备推出采用65nm工艺的4Gb SLC NAND闪存,其尺寸比采用73nm工艺的器件稍为紧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工艺缩放方面是否已经无计可施了?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情况显得对东芝更为有利,因为目前它已经生产出70nm工艺的MLC闪存。作为权宜之计,三星转向65nm工艺 的芯片或许能够立马同东芝的90nm MLC竞争。但是东芝的70nm工艺8Gb MLC技术已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56.5Mb/mm2的比特密度,比三星65nm工艺31.3Mb/mm2的额定比特密度要高出80%。一些并非出自东芝公司的报告暗示,该公司将会跨过65nm工艺,直接转到50-60nm线宽的16Gb闪存。当然,在成功实现低于65nm线宽的工艺,仍有一些技术障碍有待克服。

图:东芝在90nm工艺中采用自校准单元架构
闪存器件的工艺缩放并非易事,过去业界曾多次出现过闪存走向终结的预言。然而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显示,在32nm工艺节点出现之前,在所有赌注似乎仍然都压在闪存而非任何新型替换品上。

有必要使在每个单元中所存储的比特数翻番,使得浮动栅技术继续前进,而这很可能推动闪存首个替代物面市,诸如相变存储器(PCM)。但是目 前闪存供应商首先必须克服现有的缩放挑战,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领域:单元校准(cell alignment)、隧道氧化层、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nterpoly dielectirc)、相邻单元耦合和高压晶体管设计。

缩放挑战

随着芯片尺寸缩小,改进图层之间的校准颇受关注。更小的芯片需要更低的操作电压,反过来也推动了更薄隧道电介质的需求,以将电荷传输至浮动栅或传输出浮动栅,但问题是,电介层较薄的话,可靠性就较低。
在先进的工艺尺寸中,一个浮动栅的活动区域对存储单元晶体管的影响较小,但从控制到浮动栅的耦合比例需要保持恒定。所以,需要更薄的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PD)。

在有两种介电质情况下,介电常数更高(higher-k)的材料能减少有效电荷厚度,同时具有更大的物理厚度,并能维护更高的可靠性。然而,采用新型材料会给自身带来挑战,存储单元封装得更加紧密,会增加风险,导致一个浮动栅上的电荷会影响相邻存储单元的操作。

最后,闪存的操作依赖于较高电压来写入或擦除存储单元。需要在给定硅片面积条件且无损存储单元效率的条件下,设计和应用能够转换电压的控制晶体管。

东芝的新型芯片集成了很多有趣的特性。当然,基本的存储单元结构已经缩降至90nm以下。东芝在90nm工艺上引入了完全自校准存储单元, 并且继续用于70nm工艺。隧道和多晶硅层间介电质同样降低了。为了减少干扰,对浮动栅的高度也作了优化。MLC技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因为要从存储 单元中读出4个状态,所以感应(sensing)边界更小。

在存储列阵方面,东芝转而采用新型的沟槽蚀刻工艺处理来实现浅槽隔离(STI)。70nm工艺中更小的间距要求东芝使用两个沟槽深度。存 储阵列深度对隔离性能的要求较低,以便闪存单元能够排列得更加密集。控制晶体管——特别是那些用于控制写入/删除电压的晶体管,需要更好的电压隔离特性。 所以,他们要更深一些。
沟槽填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使用一种新型沉积材料进行两步处理。在90nm工艺中,采用钨(tungsten)触点来代替多晶硅。也许最显著的一个创新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电容器结构。

所有这些改进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小仅为0.020μm2的物理单元,换言之,保存1个比特信息仅需0.010μm2。相比较而言,三星的73nm技术保存1个比特信息则需要0.021μm2,而三星的65nm 4Gb器件保存1比特信息预计要0.017μm2。

体系架构上的改进

东芝的70nm NAND闪存还包括一些架构上的改变,包括焊盘布局和排列结构的调整,旨在减小裸片面积。东芝的焊盘设计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焊盘都位于芯片的一边。 这与其它大多数NAND闪存大相径庭,后者上下两面都分布着焊盘。

焊盘全部移到裸片的一边就不再需要两面都设计焊盘条,芯片尺寸随之减小。为了获得单面布局的最大好处,对阵列结构作一些变动,从而能有效地访问芯片的上部或在芯片的边上远离焊盘的存储单元,并为其供电。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芯片尺寸,东芝还将改变了其冗余管理方案。

在单个存储地址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要求感应电路能够分辨出四个电压等级的差别。自然地,要读取存储单元信息的感应放大器需要进行优化,从而为与单层感应相比所存在的较低的噪声裕量提供补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四个不同等级的电荷编程。

东芝选择了步步为营的方法,其中包括运行一系列“即编程即验证”的循环,直到获得期望的程序状态。 我们的分析检查了用来写入四个状态的时序和电压。

实际上,该方法是东芝的闪存合作伙伴Sandisk所开发出来的,并授权东芝采用其专利编程方法。东芝与Sandisk在MLC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已经合作多年。毫不奇怪,两家公司都积极申请与MLC技术相关的方法、电路和结构方面的专利。

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三星在MLC领域的专利申请也相当积极。2002年三星和Sandisk之间达成了一项交叉授权协议,双方在2009年之前不会提起任何专利争端。不过,如果三星被卷入MLC价格战,问题也许会再次提上日程。
也许仅是巧合,ITRS计划转向每单元4比特存储的时间也是2009年。既然有关MLC知识产权的争端还没有最后掀起,那么现在还很难说谁更强。

尽管有这些比较,三星始终还是NAND闪存市场的佼佼者,并且极具竞争力。虽然东芝依靠在MLC技术上的积累,东芝获得了些许优势,但三星已被证明是一个斗志顽强、勇往直前的对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未来几年中,为了追赶MLC技术,三星会不懈努力。

三星和东芝还承受着后来者的压力,如Hynix公司,后者于2004年2月开始发售其首批NAND产品,就非常成功地从DRAM转向到闪 存。2005年Hynix利润增加了525%,并且与两个领军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英特尔与美光的合资又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而英飞凌也开 始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利润增长。

这些公司使得NAND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至少在目前,三星和东芝仍然是市场和技术的领先者。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网上流传很多说法,好像只有使用SLC闪存的产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其实不尽然,产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节是采用的物料的好坏,第二个关节是厂家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再其次,就是产品的成熟程度,一般刚推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只能靠以后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产品日趋完善

随着MP3、MP4控制芯片的更新换代和软件控制技术的更新,克服了很多难关,目前对于MLC闪存芯片的架驽能力已经很成熟了,再加上MLC闪存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目前很多厂家(包括IPOD)都采用MLC闪存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大容量的数码产品,非它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原装的芯片型号字迹比较清晰表面比较光滑质感比较精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20

可拨后面,拆解优盘,看出内中的芯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0:16

计算机里保留的,直接拉上来了.

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流传SLC闪存、MLC闪存、黑片、白片,REMARK片搞的好多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我现在在这里向大家稍微作一点解释。

白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稍好的,容量偏差不大的,因为生产厂家检测容量不够而废弃的,

黑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很差的,闪存的容量偏差很大或者明显存在其它质量缺陷的

REMARK片:有的不良厂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买回来的黑片或者白片重新打字,或者将回收的旧芯片重新检测一下容量,把原来的芯片型号打磨掉,按照重新检测出来的实际容量重新打上假型号

SLC闪存:即单层式储存 (Single Level Cell;SLC),包括三星电子、Hynix、美光(Micron)以及东芝都是此技术使用者

MLC闪存:多层式储存(Multi Level Cell;MLC),目前有东芝、Renesas、三星使用,英飞凌(Infineon)与Saifun Semiconctors合资利用NROM技术所共同开发的多位储存(Multi Bit Cell;MBC)。MLC是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的,其作用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一个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假设以4种电压控制、1个晶体管可存取2bits的数据,若是控制8种电压就可以存取3 bits的数据,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类似Rambus的QRSL技术,通过精确控制Floating Gat上的电荷数量,使其呈现出4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每种状态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值(从00到11)。

三星与东芝这两家Flash(闪存)制造商长期统治着快速增长 的NAND Flash市场。其中三星属于最大的玩家,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尺寸,以维持竞争优势。本次主要对这两家公司的最新闪存进行比较,同时也兼顾与Hynix、美光和英特尔等公司的比照。

从历史来看,三星将研发重点集中在了单层单元(SLC)上。SLC架构中每个闪存单元只能存储1个比特的信息。而东芝在转向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同样积极,不过其竞争优势在于多层单元(NAND闪存方面的设计经验和能力。MLC闪存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使得东芝可在给定面积的硅片上存储更多的比特信息,并在存储器尺寸既定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尽管东芝在工艺技术上可能落后于三星,但在裸片密度上仍是领跑者。

东芝的MLC闪存已经历经数代,其中包括新近发布的采用70nm工艺的8Gb闪存。2005年,东芝曾采用90nm技术与三星的73nm技术展开肉搏。东芝90nm MLC闪存的比特密度为29Mb/mm2,远远高于三星73nm闪存的25.8Mb/mm2的比特密度。

在存储密度固定时,东芝甚至拥有比三星更小的裸片尺寸。例如,东芝90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的 裸片尺寸为138mmsup>2,与之相比,三星73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尺寸则为156mmsup>2。这使得东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在用于文件存储方面,NAND闪存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战,我们也常常 听到,只有价格领导者才会赢得iPod设计中标。

虽然MLC在某些方面获得相当的认可,但如今对闪存芯片的狂热需求模糊了业界的视线。存储卡制造商需要价格低廉的芯片,但他们也需要稳定 的供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据报道,去年Kingston已就购买SLC芯片作为第二货源与三星进行了商谈。他们商讨该协议时,全然不顾MLC方案的成本 比SLC要低30%。

长期以来,三星都在鼓吹SLC而非MLC型NAND闪存, 不过2004年和2005年该公司提交给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上提交的MLC技术论文,标志着该公司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在三星的网站上仍旧 没有任何有关MLC闪存的营销信息,但该公司的确已生产出了4Gb MLC NAND闪存芯片。虽然我们已对该芯片的样品进行了分析,但要在市场中找到其样品仍旧非常困难。其裸片尺寸是156mm2,同东芝采用90nm工艺的MLC型4Gb NAND闪存相比,还是大了18mm2,因此要能与东芝相匹敌,三星在其下一代NAND MLC技术上还需要改进。

除了三星,Hynix等其他存储器制造商也在向MLC闪存迈进。虽然东芝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而在MLC技术上占据优势,但英特尔与美光科技的合资企业IM Flash也有能力结合英特尔MLC技术与美光的NAND闪存,从而在MLC型NAND闪存领域迅猛发展。

MLC闪存技术并非没有不足,实际上,在采用先进工艺生产MLC闪存方面困难重重。随着闪存技术的演进,在浮动栅(floating gate)中存储的电荷总量减少了,使得检测存储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MLC芯片而言,它需要识别四个电压值,而非两个。尽管如此,据报道,东芝 在70nm工艺中能够保证采用与90nm技术相同的代码纠错方案。这显示该公司并没有放慢MLC技术缩放的步伐,最少是就现在而言。

此外,与SLC闪存相比,MLC闪存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靠性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其它消费市场却显然是一个弊端。

三星正准备推出采用65nm工艺的4Gb SLC NAND闪存,其尺寸比采用73nm工艺的器件稍为紧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工艺缩放方面是否已经无计可施了?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情况显得对东芝更为有利,因为目前它已经生产出70nm工艺的MLC闪存。作为权宜之计,三星转向65nm工艺 的芯片或许能够立马同东芝的90nm MLC竞争。但是东芝的70nm工艺8Gb MLC技术已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56.5Mb/mm2的比特密度,比三星65nm工艺31.3Mb/mm2的额定比特密度要高出80%。一些并非出自东芝公司的报告暗示,该公司将会跨过65nm工艺,直接转到50-60nm线宽的16Gb闪存。当然,在成功实现低于65nm线宽的工艺,仍有一些技术障碍有待克服。

图:东芝在90nm工艺中采用自校准单元架构
闪存器件的工艺缩放并非易事,过去业界曾多次出现过闪存走向终结的预言。然而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显示,在32nm工艺节点出现之前,在所有赌注似乎仍然都压在闪存而非任何新型替换品上。

有必要使在每个单元中所存储的比特数翻番,使得浮动栅技术继续前进,而这很可能推动闪存首个替代物面市,诸如相变存储器(PCM)。但是目 前闪存供应商首先必须克服现有的缩放挑战,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领域:单元校准(cell alignment)、隧道氧化层、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nterpoly dielectirc)、相邻单元耦合和高压晶体管设计。

缩放挑战

随着芯片尺寸缩小,改进图层之间的校准颇受关注。更小的芯片需要更低的操作电压,反过来也推动了更薄隧道电介质的需求,以将电荷传输至浮动栅或传输出浮动栅,但问题是,电介层较薄的话,可靠性就较低。
在先进的工艺尺寸中,一个浮动栅的活动区域对存储单元晶体管的影响较小,但从控制到浮动栅的耦合比例需要保持恒定。所以,需要更薄的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PD)。

在有两种介电质情况下,介电常数更高(higher-k)的材料能减少有效电荷厚度,同时具有更大的物理厚度,并能维护更高的可靠性。然而,采用新型材料会给自身带来挑战,存储单元封装得更加紧密,会增加风险,导致一个浮动栅上的电荷会影响相邻存储单元的操作。

最后,闪存的操作依赖于较高电压来写入或擦除存储单元。需要在给定硅片面积条件且无损存储单元效率的条件下,设计和应用能够转换电压的控制晶体管。

东芝的新型芯片集成了很多有趣的特性。当然,基本的存储单元结构已经缩降至90nm以下。东芝在90nm工艺上引入了完全自校准存储单元, 并且继续用于70nm工艺。隧道和多晶硅层间介电质同样降低了。为了减少干扰,对浮动栅的高度也作了优化。MLC技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因为要从存储 单元中读出4个状态,所以感应(sensing)边界更小。

在存储列阵方面,东芝转而采用新型的沟槽蚀刻工艺处理来实现浅槽隔离(STI)。70nm工艺中更小的间距要求东芝使用两个沟槽深度。存 储阵列深度对隔离性能的要求较低,以便闪存单元能够排列得更加密集。控制晶体管——特别是那些用于控制写入/删除电压的晶体管,需要更好的电压隔离特性。 所以,他们要更深一些。
沟槽填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使用一种新型沉积材料进行两步处理。在90nm工艺中,采用钨(tungsten)触点来代替多晶硅。也许最显著的一个创新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电容器结构。

所有这些改进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小仅为0.020μm2的物理单元,换言之,保存1个比特信息仅需0.010μm2。相比较而言,三星的73nm技术保存1个比特信息则需要0.021μm2,而三星的65nm 4Gb器件保存1比特信息预计要0.017μm2。

体系架构上的改进

东芝的70nm NAND闪存还包括一些架构上的改变,包括焊盘布局和排列结构的调整,旨在减小裸片面积。东芝的焊盘设计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焊盘都位于芯片的一边。 这与其它大多数NAND闪存大相径庭,后者上下两面都分布着焊盘。

焊盘全部移到裸片的一边就不再需要两面都设计焊盘条,芯片尺寸随之减小。为了获得单面布局的最大好处,对阵列结构作一些变动,从而能有效地访问芯片的上部或在芯片的边上远离焊盘的存储单元,并为其供电。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芯片尺寸,东芝还将改变了其冗余管理方案。

在单个存储地址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要求感应电路能够分辨出四个电压等级的差别。自然地,要读取存储单元信息的感应放大器需要进行优化,从而为与单层感应相比所存在的较低的噪声裕量提供补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四个不同等级的电荷编程。

东芝选择了步步为营的方法,其中包括运行一系列“即编程即验证”的循环,直到获得期望的程序状态。 我们的分析检查了用来写入四个状态的时序和电压。

实际上,该方法是东芝的闪存合作伙伴Sandisk所开发出来的,并授权东芝采用其专利编程方法。东芝与Sandisk在MLC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已经合作多年。毫不奇怪,两家公司都积极申请与MLC技术相关的方法、电路和结构方面的专利。

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三星在MLC领域的专利申请也相当积极。2002年三星和Sandisk之间达成了一项交叉授权协议,双方在2009年之前不会提起任何专利争端。不过,如果三星被卷入MLC价格战,问题也许会再次提上日程。
也许仅是巧合,ITRS计划转向每单元4比特存储的时间也是2009年。既然有关MLC知识产权的争端还没有最后掀起,那么现在还很难说谁更强。

尽管有这些比较,三星始终还是NAND闪存市场的佼佼者,并且极具竞争力。虽然东芝依靠在MLC技术上的积累,东芝获得了些许优势,但三星已被证明是一个斗志顽强、勇往直前的对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未来几年中,为了追赶MLC技术,三星会不懈努力。

三星和东芝还承受着后来者的压力,如Hynix公司,后者于2004年2月开始发售其首批NAND产品,就非常成功地从DRAM转向到闪 存。2005年Hynix利润增加了525%,并且与两个领军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英特尔与美光的合资又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而英飞凌也开 始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利润增长。

这些公司使得NAND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至少在目前,三星和东芝仍然是市场和技术的领先者。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网上流传很多说法,好像只有使用SLC闪存的产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其实不尽然,产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节是采用的物料的好坏,第二个关节是厂家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再其次,就是产品的成熟程度,一般刚推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只能靠以后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产品日趋完善

随着MP3、MP4控制芯片的更新换代和软件控制技术的更新,克服了很多难关,目前对于MLC闪存芯片的架驽能力已经很成熟了,再加上MLC闪存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目前很多厂家(包括IPOD)都采用MLC闪存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大容量的数码产品,非它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0:17

原装的芯片型号字迹比较清晰表面比较光滑质感比较精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计算机里保留的,直接拉上来了.

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流传SLC闪存、MLC闪存、黑片、白片,REMARK片搞的好多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我现在在这里向大家稍微作一点解释。

白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稍好的,容量偏差不大的,因为生产厂家检测容量不够而废弃的,

黑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很差的,闪存的容量偏差很大或者明显存在其它质量缺陷的

REMARK片:有的不良厂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买回来的黑片或者白片重新打字,或者将回收的旧芯片重新检测一下容量,把原来的芯片型号打磨掉,按照重新检测出来的实际容量重新打上假型号

SLC闪存:即单层式储存 (Single Level Cell;SLC),包括三星电子、Hynix、美光(Micron)以及东芝都是此技术使用者

MLC闪存:多层式储存(Multi Level Cell;MLC),目前有东芝、Renesas、三星使用,英飞凌(Infineon)与Saifun Semiconctors合资利用NROM技术所共同开发的多位储存(Multi Bit Cell;MBC)。MLC是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的,其作用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一个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假设以4种电压控制、1个晶体管可存取2bits的数据,若是控制8种电压就可以存取3 bits的数据,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类似Rambus的QRSL技术,通过精确控制Floating Gat上的电荷数量,使其呈现出4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每种状态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值(从00到11)。

三星与东芝这两家Flash(闪存)制造商长期统治着快速增长 的NAND Flash市场。其中三星属于最大的玩家,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尺寸,以维持竞争优势。本次主要对这两家公司的最新闪存进行比较,同时也兼顾与Hynix、美光和英特尔等公司的比照。

从历史来看,三星将研发重点集中在了单层单元(SLC)上。SLC架构中每个闪存单元只能存储1个比特的信息。而东芝在转向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同样积极,不过其竞争优势在于多层单元(NAND闪存方面的设计经验和能力。MLC闪存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使得东芝可在给定面积的硅片上存储更多的比特信息,并在存储器尺寸既定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尽管东芝在工艺技术上可能落后于三星,但在裸片密度上仍是领跑者。

东芝的MLC闪存已经历经数代,其中包括新近发布的采用70nm工艺的8Gb闪存。2005年,东芝曾采用90nm技术与三星的73nm技术展开肉搏。东芝90nm MLC闪存的比特密度为29Mb/mm2,远远高于三星73nm闪存的25.8Mb/mm2的比特密度。

在存储密度固定时,东芝甚至拥有比三星更小的裸片尺寸。例如,东芝90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的 裸片尺寸为138mmsup>2,与之相比,三星73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尺寸则为156mmsup>2。这使得东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在用于文件存储方面,NAND闪存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战,我们也常常 听到,只有价格领导者才会赢得iPod设计中标。

虽然MLC在某些方面获得相当的认可,但如今对闪存芯片的狂热需求模糊了业界的视线。存储卡制造商需要价格低廉的芯片,但他们也需要稳定 的供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据报道,去年Kingston已就购买SLC芯片作为第二货源与三星进行了商谈。他们商讨该协议时,全然不顾MLC方案的成本 比SLC要低30%。

长期以来,三星都在鼓吹SLC而非MLC型NAND闪存, 不过2004年和2005年该公司提交给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上提交的MLC技术论文,标志着该公司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在三星的网站上仍旧 没有任何有关MLC闪存的营销信息,但该公司的确已生产出了4Gb MLC NAND闪存芯片。虽然我们已对该芯片的样品进行了分析,但要在市场中找到其样品仍旧非常困难。其裸片尺寸是156mm2,同东芝采用90nm工艺的MLC型4Gb NAND闪存相比,还是大了18mm2,因此要能与东芝相匹敌,三星在其下一代NAND MLC技术上还需要改进。

除了三星,Hynix等其他存储器制造商也在向MLC闪存迈进。虽然东芝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而在MLC技术上占据优势,但英特尔与美光科技的合资企业IM Flash也有能力结合英特尔MLC技术与美光的NAND闪存,从而在MLC型NAND闪存领域迅猛发展。

MLC闪存技术并非没有不足,实际上,在采用先进工艺生产MLC闪存方面困难重重。随着闪存技术的演进,在浮动栅(floating gate)中存储的电荷总量减少了,使得检测存储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MLC芯片而言,它需要识别四个电压值,而非两个。尽管如此,据报道,东芝 在70nm工艺中能够保证采用与90nm技术相同的代码纠错方案。这显示该公司并没有放慢MLC技术缩放的步伐,最少是就现在而言。

此外,与SLC闪存相比,MLC闪存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靠性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其它消费市场却显然是一个弊端。

三星正准备推出采用65nm工艺的4Gb SLC NAND闪存,其尺寸比采用73nm工艺的器件稍为紧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工艺缩放方面是否已经无计可施了?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情况显得对东芝更为有利,因为目前它已经生产出70nm工艺的MLC闪存。作为权宜之计,三星转向65nm工艺 的芯片或许能够立马同东芝的90nm MLC竞争。但是东芝的70nm工艺8Gb MLC技术已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56.5Mb/mm2的比特密度,比三星65nm工艺31.3Mb/mm2的额定比特密度要高出80%。一些并非出自东芝公司的报告暗示,该公司将会跨过65nm工艺,直接转到50-60nm线宽的16Gb闪存。当然,在成功实现低于65nm线宽的工艺,仍有一些技术障碍有待克服。

图:东芝在90nm工艺中采用自校准单元架构
闪存器件的工艺缩放并非易事,过去业界曾多次出现过闪存走向终结的预言。然而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显示,在32nm工艺节点出现之前,在所有赌注似乎仍然都压在闪存而非任何新型替换品上。

有必要使在每个单元中所存储的比特数翻番,使得浮动栅技术继续前进,而这很可能推动闪存首个替代物面市,诸如相变存储器(PCM)。但是目 前闪存供应商首先必须克服现有的缩放挑战,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领域:单元校准(cell alignment)、隧道氧化层、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nterpoly dielectirc)、相邻单元耦合和高压晶体管设计。

缩放挑战

随着芯片尺寸缩小,改进图层之间的校准颇受关注。更小的芯片需要更低的操作电压,反过来也推动了更薄隧道电介质的需求,以将电荷传输至浮动栅或传输出浮动栅,但问题是,电介层较薄的话,可靠性就较低。
在先进的工艺尺寸中,一个浮动栅的活动区域对存储单元晶体管的影响较小,但从控制到浮动栅的耦合比例需要保持恒定。所以,需要更薄的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PD)。

在有两种介电质情况下,介电常数更高(higher-k)的材料能减少有效电荷厚度,同时具有更大的物理厚度,并能维护更高的可靠性。然而,采用新型材料会给自身带来挑战,存储单元封装得更加紧密,会增加风险,导致一个浮动栅上的电荷会影响相邻存储单元的操作。

最后,闪存的操作依赖于较高电压来写入或擦除存储单元。需要在给定硅片面积条件且无损存储单元效率的条件下,设计和应用能够转换电压的控制晶体管。

东芝的新型芯片集成了很多有趣的特性。当然,基本的存储单元结构已经缩降至90nm以下。东芝在90nm工艺上引入了完全自校准存储单元, 并且继续用于70nm工艺。隧道和多晶硅层间介电质同样降低了。为了减少干扰,对浮动栅的高度也作了优化。MLC技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因为要从存储 单元中读出4个状态,所以感应(sensing)边界更小。

在存储列阵方面,东芝转而采用新型的沟槽蚀刻工艺处理来实现浅槽隔离(STI)。70nm工艺中更小的间距要求东芝使用两个沟槽深度。存 储阵列深度对隔离性能的要求较低,以便闪存单元能够排列得更加密集。控制晶体管——特别是那些用于控制写入/删除电压的晶体管,需要更好的电压隔离特性。 所以,他们要更深一些。
沟槽填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使用一种新型沉积材料进行两步处理。在90nm工艺中,采用钨(tungsten)触点来代替多晶硅。也许最显著的一个创新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电容器结构。

所有这些改进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小仅为0.020μm2的物理单元,换言之,保存1个比特信息仅需0.010μm2。相比较而言,三星的73nm技术保存1个比特信息则需要0.021μm2,而三星的65nm 4Gb器件保存1比特信息预计要0.017μm2。

体系架构上的改进

东芝的70nm NAND闪存还包括一些架构上的改变,包括焊盘布局和排列结构的调整,旨在减小裸片面积。东芝的焊盘设计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焊盘都位于芯片的一边。 这与其它大多数NAND闪存大相径庭,后者上下两面都分布着焊盘。

焊盘全部移到裸片的一边就不再需要两面都设计焊盘条,芯片尺寸随之减小。为了获得单面布局的最大好处,对阵列结构作一些变动,从而能有效地访问芯片的上部或在芯片的边上远离焊盘的存储单元,并为其供电。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芯片尺寸,东芝还将改变了其冗余管理方案。

在单个存储地址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要求感应电路能够分辨出四个电压等级的差别。自然地,要读取存储单元信息的感应放大器需要进行优化,从而为与单层感应相比所存在的较低的噪声裕量提供补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四个不同等级的电荷编程。

东芝选择了步步为营的方法,其中包括运行一系列“即编程即验证”的循环,直到获得期望的程序状态。 我们的分析检查了用来写入四个状态的时序和电压。

实际上,该方法是东芝的闪存合作伙伴Sandisk所开发出来的,并授权东芝采用其专利编程方法。东芝与Sandisk在MLC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已经合作多年。毫不奇怪,两家公司都积极申请与MLC技术相关的方法、电路和结构方面的专利。

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三星在MLC领域的专利申请也相当积极。2002年三星和Sandisk之间达成了一项交叉授权协议,双方在2009年之前不会提起任何专利争端。不过,如果三星被卷入MLC价格战,问题也许会再次提上日程。
也许仅是巧合,ITRS计划转向每单元4比特存储的时间也是2009年。既然有关MLC知识产权的争端还没有最后掀起,那么现在还很难说谁更强。

尽管有这些比较,三星始终还是NAND闪存市场的佼佼者,并且极具竞争力。虽然东芝依靠在MLC技术上的积累,东芝获得了些许优势,但三星已被证明是一个斗志顽强、勇往直前的对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未来几年中,为了追赶MLC技术,三星会不懈努力。

三星和东芝还承受着后来者的压力,如Hynix公司,后者于2004年2月开始发售其首批NAND产品,就非常成功地从DRAM转向到闪 存。2005年Hynix利润增加了525%,并且与两个领军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英特尔与美光的合资又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而英飞凌也开 始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利润增长。

这些公司使得NAND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至少在目前,三星和东芝仍然是市场和技术的领先者。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网上流传很多说法,好像只有使用SLC闪存的产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其实不尽然,产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节是采用的物料的好坏,第二个关节是厂家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再其次,就是产品的成熟程度,一般刚推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只能靠以后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产品日趋完善

随着MP3、MP4控制芯片的更新换代和软件控制技术的更新,克服了很多难关,目前对于MLC闪存芯片的架驽能力已经很成熟了,再加上MLC闪存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目前很多厂家(包括IPOD)都采用MLC闪存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大容量的数码产品,非它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14 10:17

可拨后面,拆解优盘,看出内中的芯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原装的芯片型号字迹比较清晰表面比较光滑质感比较精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计算机里保留的,直接拉上来了.

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流传SLC闪存、MLC闪存、黑片、白片,REMARK片搞的好多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我现在在这里向大家稍微作一点解释。

白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稍好的,容量偏差不大的,因为生产厂家检测容量不够而废弃的,

黑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很差的,闪存的容量偏差很大或者明显存在其它质量缺陷的

REMARK片:有的不良厂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买回来的黑片或者白片重新打字,或者将回收的旧芯片重新检测一下容量,把原来的芯片型号打磨掉,按照重新检测出来的实际容量重新打上假型号

SLC闪存:即单层式储存 (Single Level Cell;SLC),包括三星电子、Hynix、美光(Micron)以及东芝都是此技术使用者

MLC闪存:多层式储存(Multi Level Cell;MLC),目前有东芝、Renesas、三星使用,英飞凌(Infineon)与Saifun Semiconctors合资利用NROM技术所共同开发的多位储存(Multi Bit Cell;MBC)。MLC是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的,其作用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一个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假设以4种电压控制、1个晶体管可存取2bits的数据,若是控制8种电压就可以存取3 bits的数据,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类似Rambus的QRSL技术,通过精确控制Floating Gat上的电荷数量,使其呈现出4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每种状态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值(从00到11)。

三星与东芝这两家Flash(闪存)制造商长期统治着快速增长 的NAND Flash市场。其中三星属于最大的玩家,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尺寸,以维持竞争优势。本次主要对这两家公司的最新闪存进行比较,同时也兼顾与Hynix、美光和英特尔等公司的比照。

从历史来看,三星将研发重点集中在了单层单元(SLC)上。SLC架构中每个闪存单元只能存储1个比特的信息。而东芝在转向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同样积极,不过其竞争优势在于多层单元(NAND闪存方面的设计经验和能力。MLC闪存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使得东芝可在给定面积的硅片上存储更多的比特信息,并在存储器尺寸既定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尽管东芝在工艺技术上可能落后于三星,但在裸片密度上仍是领跑者。

东芝的MLC闪存已经历经数代,其中包括新近发布的采用70nm工艺的8Gb闪存。2005年,东芝曾采用90nm技术与三星的73nm技术展开肉搏。东芝90nm MLC闪存的比特密度为29Mb/mm2,远远高于三星73nm闪存的25.8Mb/mm2的比特密度。

在存储密度固定时,东芝甚至拥有比三星更小的裸片尺寸。例如,东芝90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的 裸片尺寸为138mmsup>2,与之相比,三星73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尺寸则为156mmsup>2。这使得东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在用于文件存储方面,NAND闪存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战,我们也常常 听到,只有价格领导者才会赢得iPod设计中标。

虽然MLC在某些方面获得相当的认可,但如今对闪存芯片的狂热需求模糊了业界的视线。存储卡制造商需要价格低廉的芯片,但他们也需要稳定 的供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据报道,去年Kingston已就购买SLC芯片作为第二货源与三星进行了商谈。他们商讨该协议时,全然不顾MLC方案的成本 比SLC要低30%。

长期以来,三星都在鼓吹SLC而非MLC型NAND闪存, 不过2004年和2005年该公司提交给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上提交的MLC技术论文,标志着该公司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在三星的网站上仍旧 没有任何有关MLC闪存的营销信息,但该公司的确已生产出了4Gb MLC NAND闪存芯片。虽然我们已对该芯片的样品进行了分析,但要在市场中找到其样品仍旧非常困难。其裸片尺寸是156mm2,同东芝采用90nm工艺的MLC型4Gb NAND闪存相比,还是大了18mm2,因此要能与东芝相匹敌,三星在其下一代NAND MLC技术上还需要改进。

除了三星,Hynix等其他存储器制造商也在向MLC闪存迈进。虽然东芝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而在MLC技术上占据优势,但英特尔与美光科技的合资企业IM Flash也有能力结合英特尔MLC技术与美光的NAND闪存,从而在MLC型NAND闪存领域迅猛发展。

MLC闪存技术并非没有不足,实际上,在采用先进工艺生产MLC闪存方面困难重重。随着闪存技术的演进,在浮动栅(floating gate)中存储的电荷总量减少了,使得检测存储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MLC芯片而言,它需要识别四个电压值,而非两个。尽管如此,据报道,东芝 在70nm工艺中能够保证采用与90nm技术相同的代码纠错方案。这显示该公司并没有放慢MLC技术缩放的步伐,最少是就现在而言。

此外,与SLC闪存相比,MLC闪存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靠性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其它消费市场却显然是一个弊端。

三星正准备推出采用65nm工艺的4Gb SLC NAND闪存,其尺寸比采用73nm工艺的器件稍为紧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工艺缩放方面是否已经无计可施了?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情况显得对东芝更为有利,因为目前它已经生产出70nm工艺的MLC闪存。作为权宜之计,三星转向65nm工艺 的芯片或许能够立马同东芝的90nm MLC竞争。但是东芝的70nm工艺8Gb MLC技术已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56.5Mb/mm2的比特密度,比三星65nm工艺31.3Mb/mm2的额定比特密度要高出80%。一些并非出自东芝公司的报告暗示,该公司将会跨过65nm工艺,直接转到50-60nm线宽的16Gb闪存。当然,在成功实现低于65nm线宽的工艺,仍有一些技术障碍有待克服。

图:东芝在90nm工艺中采用自校准单元架构
闪存器件的工艺缩放并非易事,过去业界曾多次出现过闪存走向终结的预言。然而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显示,在32nm工艺节点出现之前,在所有赌注似乎仍然都压在闪存而非任何新型替换品上。

有必要使在每个单元中所存储的比特数翻番,使得浮动栅技术继续前进,而这很可能推动闪存首个替代物面市,诸如相变存储器(PCM)。但是目 前闪存供应商首先必须克服现有的缩放挑战,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领域:单元校准(cell alignment)、隧道氧化层、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nterpoly dielectirc)、相邻单元耦合和高压晶体管设计。

缩放挑战

随着芯片尺寸缩小,改进图层之间的校准颇受关注。更小的芯片需要更低的操作电压,反过来也推动了更薄隧道电介质的需求,以将电荷传输至浮动栅或传输出浮动栅,但问题是,电介层较薄的话,可靠性就较低。
在先进的工艺尺寸中,一个浮动栅的活动区域对存储单元晶体管的影响较小,但从控制到浮动栅的耦合比例需要保持恒定。所以,需要更薄的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PD)。

在有两种介电质情况下,介电常数更高(higher-k)的材料能减少有效电荷厚度,同时具有更大的物理厚度,并能维护更高的可靠性。然而,采用新型材料会给自身带来挑战,存储单元封装得更加紧密,会增加风险,导致一个浮动栅上的电荷会影响相邻存储单元的操作。

最后,闪存的操作依赖于较高电压来写入或擦除存储单元。需要在给定硅片面积条件且无损存储单元效率的条件下,设计和应用能够转换电压的控制晶体管。

东芝的新型芯片集成了很多有趣的特性。当然,基本的存储单元结构已经缩降至90nm以下。东芝在90nm工艺上引入了完全自校准存储单元, 并且继续用于70nm工艺。隧道和多晶硅层间介电质同样降低了。为了减少干扰,对浮动栅的高度也作了优化。MLC技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因为要从存储 单元中读出4个状态,所以感应(sensing)边界更小。

在存储列阵方面,东芝转而采用新型的沟槽蚀刻工艺处理来实现浅槽隔离(STI)。70nm工艺中更小的间距要求东芝使用两个沟槽深度。存 储阵列深度对隔离性能的要求较低,以便闪存单元能够排列得更加密集。控制晶体管——特别是那些用于控制写入/删除电压的晶体管,需要更好的电压隔离特性。 所以,他们要更深一些。
沟槽填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使用一种新型沉积材料进行两步处理。在90nm工艺中,采用钨(tungsten)触点来代替多晶硅。也许最显著的一个创新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电容器结构。

所有这些改进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小仅为0.020μm2的物理单元,换言之,保存1个比特信息仅需0.010μm2。相比较而言,三星的73nm技术保存1个比特信息则需要0.021μm2,而三星的65nm 4Gb器件保存1比特信息预计要0.017μm2。

体系架构上的改进

东芝的70nm NAND闪存还包括一些架构上的改变,包括焊盘布局和排列结构的调整,旨在减小裸片面积。东芝的焊盘设计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焊盘都位于芯片的一边。 这与其它大多数NAND闪存大相径庭,后者上下两面都分布着焊盘。

焊盘全部移到裸片的一边就不再需要两面都设计焊盘条,芯片尺寸随之减小。为了获得单面布局的最大好处,对阵列结构作一些变动,从而能有效地访问芯片的上部或在芯片的边上远离焊盘的存储单元,并为其供电。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芯片尺寸,东芝还将改变了其冗余管理方案。

在单个存储地址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要求感应电路能够分辨出四个电压等级的差别。自然地,要读取存储单元信息的感应放大器需要进行优化,从而为与单层感应相比所存在的较低的噪声裕量提供补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四个不同等级的电荷编程。

东芝选择了步步为营的方法,其中包括运行一系列“即编程即验证”的循环,直到获得期望的程序状态。 我们的分析检查了用来写入四个状态的时序和电压。

实际上,该方法是东芝的闪存合作伙伴Sandisk所开发出来的,并授权东芝采用其专利编程方法。东芝与Sandisk在MLC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已经合作多年。毫不奇怪,两家公司都积极申请与MLC技术相关的方法、电路和结构方面的专利。

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三星在MLC领域的专利申请也相当积极。2002年三星和Sandisk之间达成了一项交叉授权协议,双方在2009年之前不会提起任何专利争端。不过,如果三星被卷入MLC价格战,问题也许会再次提上日程。
也许仅是巧合,ITRS计划转向每单元4比特存储的时间也是2009年。既然有关MLC知识产权的争端还没有最后掀起,那么现在还很难说谁更强。

尽管有这些比较,三星始终还是NAND闪存市场的佼佼者,并且极具竞争力。虽然东芝依靠在MLC技术上的积累,东芝获得了些许优势,但三星已被证明是一个斗志顽强、勇往直前的对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未来几年中,为了追赶MLC技术,三星会不懈努力。

三星和东芝还承受着后来者的压力,如Hynix公司,后者于2004年2月开始发售其首批NAND产品,就非常成功地从DRAM转向到闪 存。2005年Hynix利润增加了525%,并且与两个领军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英特尔与美光的合资又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而英飞凌也开 始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利润增长。

这些公司使得NAND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至少在目前,三星和东芝仍然是市场和技术的领先者。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网上流传很多说法,好像只有使用SLC闪存的产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其实不尽然,产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节是采用的物料的好坏,第二个关节是厂家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再其次,就是产品的成熟程度,一般刚推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只能靠以后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产品日趋完善

随着MP3、MP4控制芯片的更新换代和软件控制技术的更新,克服了很多难关,目前对于MLC闪存芯片的架驽能力已经很成熟了,再加上MLC闪存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目前很多厂家(包括IPOD)都采用MLC闪存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大容量的数码产品,非它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20

可拨后面,拆解优盘,看出内中的芯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原装的芯片型号字迹比较清晰表面比较光滑质感比较精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20

可拨后面,拆解优盘,看出内中的芯片。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计算机里保留的,直接拉上来了.

目前市面上到处都在流传SLC闪存、MLC闪存、黑片、白片,REMARK片搞的好多人云里雾里,不知所措,,我现在在这里向大家稍微作一点解释。

白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稍好的,容量偏差不大的,因为生产厂家检测容量不够而废弃的,

黑片:按照行内的默认规则就是质量很差的,闪存的容量偏差很大或者明显存在其它质量缺陷的

REMARK片:有的不良厂家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将买回来的黑片或者白片重新打字,或者将回收的旧芯片重新检测一下容量,把原来的芯片型号打磨掉,按照重新检测出来的实际容量重新打上假型号

SLC闪存:即单层式储存 (Single Level Cell;SLC),包括三星电子、Hynix、美光(Micron)以及东芝都是此技术使用者

MLC闪存:多层式储存(Multi Level Cell;MLC),目前有东芝、Renesas、三星使用,英飞凌(Infineon)与Saifun Semiconctors合资利用NROM技术所共同开发的多位储存(Multi Bit Cell;MBC)。MLC是英特尔(Intel)在1997年9月最先开发成功的,其作用是将两个单位的信息存入一个Floating Gate,闪存存储单元中存放电荷的部分),然后利用不同电位(Level)的电荷,透过内存储存的电压控制精准读写,假设以4种电压控制、1个晶体管可存取2bits的数据,若是控制8种电压就可以存取3 bits的数据,使Flash 的容量大幅提升,类似Rambus的QRSL技术,通过精确控制Floating Gat上的电荷数量,使其呈现出4种不同的存储状态,每种状态代表两个二进制数值(从00到11)。

三星与东芝这两家Flash(闪存)制造商长期统治着快速增长 的NAND Flash市场。其中三星属于最大的玩家,不断采用先进工艺尺寸,以维持竞争优势。本次主要对这两家公司的最新闪存进行比较,同时也兼顾与Hynix、美光和英特尔等公司的比照。

从历史来看,三星将研发重点集中在了单层单元(SLC)上。SLC架构中每个闪存单元只能存储1个比特的信息。而东芝在转向先进工艺技术方面同样积极,不过其竞争优势在于多层单元(NAND闪存方面的设计经验和能力。MLC闪存在每个存储单元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使得东芝可在给定面积的硅片上存储更多的比特信息,并在存储器尺寸既定的情况下降低生产成本。因此,尽管东芝在工艺技术上可能落后于三星,但在裸片密度上仍是领跑者。

东芝的MLC闪存已经历经数代,其中包括新近发布的采用70nm工艺的8Gb闪存。2005年,东芝曾采用90nm技术与三星的73nm技术展开肉搏。东芝90nm MLC闪存的比特密度为29Mb/mm2,远远高于三星73nm闪存的25.8Mb/mm2的比特密度。

在存储密度固定时,东芝甚至拥有比三星更小的裸片尺寸。例如,东芝90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的 裸片尺寸为138mmsup>2,与之相比,三星73nm工艺生产的4Gb NAND闪存尺寸则为156mmsup>2。这使得东芝在成本方面更具竞争力。在用于文件存储方面,NAND闪存不可避免地面临价格战,我们也常常 听到,只有价格领导者才会赢得iPod设计中标。

虽然MLC在某些方面获得相当的认可,但如今对闪存芯片的狂热需求模糊了业界的视线。存储卡制造商需要价格低廉的芯片,但他们也需要稳定 的供货。正是基于这个原因,据报道,去年Kingston已就购买SLC芯片作为第二货源与三星进行了商谈。他们商讨该协议时,全然不顾MLC方案的成本 比SLC要低30%。

长期以来,三星都在鼓吹SLC而非MLC型NAND闪存, 不过2004年和2005年该公司提交给国际固态电路大会(ISSCC)上提交的MLC技术论文,标志着该公司的观点发生了变化。虽然在三星的网站上仍旧 没有任何有关MLC闪存的营销信息,但该公司的确已生产出了4Gb MLC NAND闪存芯片。虽然我们已对该芯片的样品进行了分析,但要在市场中找到其样品仍旧非常困难。其裸片尺寸是156mm2,同东芝采用90nm工艺的MLC型4Gb NAND闪存相比,还是大了18mm2,因此要能与东芝相匹敌,三星在其下一代NAND MLC技术上还需要改进。

除了三星,Hynix等其他存储器制造商也在向MLC闪存迈进。虽然东芝凭借多年的技术积累而在MLC技术上占据优势,但英特尔与美光科技的合资企业IM Flash也有能力结合英特尔MLC技术与美光的NAND闪存,从而在MLC型NAND闪存领域迅猛发展。

MLC闪存技术并非没有不足,实际上,在采用先进工艺生产MLC闪存方面困难重重。随着闪存技术的演进,在浮动栅(floating gate)中存储的电荷总量减少了,使得检测存储的信息变得更加困难,尤其是对MLC芯片而言,它需要识别四个电压值,而非两个。尽管如此,据报道,东芝 在70nm工艺中能够保证采用与90nm技术相同的代码纠错方案。这显示该公司并没有放慢MLC技术缩放的步伐,最少是就现在而言。

此外,与SLC闪存相比,MLC闪存在可靠性方面存在不足。虽然对于消费者而言,可靠性不是他们关注的核心问题,但在其它消费市场却显然是一个弊端。

三星正准备推出采用65nm工艺的4Gb SLC NAND闪存,其尺寸比采用73nm工艺的器件稍为紧凑。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在工艺缩放方面是否已经无计可施了?

如果实际情况真的如此,那么情况显得对东芝更为有利,因为目前它已经生产出70nm工艺的MLC闪存。作为权宜之计,三星转向65nm工艺 的芯片或许能够立马同东芝的90nm MLC竞争。但是东芝的70nm工艺8Gb MLC技术已取得重大成就,实现了56.5Mb/mm2的比特密度,比三星65nm工艺31.3Mb/mm2的额定比特密度要高出80%。一些并非出自东芝公司的报告暗示,该公司将会跨过65nm工艺,直接转到50-60nm线宽的16Gb闪存。当然,在成功实现低于65nm线宽的工艺,仍有一些技术障碍有待克服。

图:东芝在90nm工艺中采用自校准单元架构
闪存器件的工艺缩放并非易事,过去业界曾多次出现过闪存走向终结的预言。然而国际半导体技术路线图(ITRS)显示,在32nm工艺节点出现之前,在所有赌注似乎仍然都压在闪存而非任何新型替换品上。

有必要使在每个单元中所存储的比特数翻番,使得浮动栅技术继续前进,而这很可能推动闪存首个替代物面市,诸如相变存储器(PCM)。但是目 前闪存供应商首先必须克服现有的缩放挑战,其中包括这样一些关键领域:单元校准(cell alignment)、隧道氧化层、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nterpoly dielectirc)、相邻单元耦合和高压晶体管设计。

缩放挑战

随着芯片尺寸缩小,改进图层之间的校准颇受关注。更小的芯片需要更低的操作电压,反过来也推动了更薄隧道电介质的需求,以将电荷传输至浮动栅或传输出浮动栅,但问题是,电介层较薄的话,可靠性就较低。
在先进的工艺尺寸中,一个浮动栅的活动区域对存储单元晶体管的影响较小,但从控制到浮动栅的耦合比例需要保持恒定。所以,需要更薄的多晶硅层间介电质(IPD)。

在有两种介电质情况下,介电常数更高(higher-k)的材料能减少有效电荷厚度,同时具有更大的物理厚度,并能维护更高的可靠性。然而,采用新型材料会给自身带来挑战,存储单元封装得更加紧密,会增加风险,导致一个浮动栅上的电荷会影响相邻存储单元的操作。

最后,闪存的操作依赖于较高电压来写入或擦除存储单元。需要在给定硅片面积条件且无损存储单元效率的条件下,设计和应用能够转换电压的控制晶体管。

东芝的新型芯片集成了很多有趣的特性。当然,基本的存储单元结构已经缩降至90nm以下。东芝在90nm工艺上引入了完全自校准存储单元, 并且继续用于70nm工艺。隧道和多晶硅层间介电质同样降低了。为了减少干扰,对浮动栅的高度也作了优化。MLC技术在这方面需要更多关注,因为要从存储 单元中读出4个状态,所以感应(sensing)边界更小。

在存储列阵方面,东芝转而采用新型的沟槽蚀刻工艺处理来实现浅槽隔离(STI)。70nm工艺中更小的间距要求东芝使用两个沟槽深度。存 储阵列深度对隔离性能的要求较低,以便闪存单元能够排列得更加密集。控制晶体管——特别是那些用于控制写入/删除电压的晶体管,需要更好的电压隔离特性。 所以,他们要更深一些。
沟槽填充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现在使用一种新型沉积材料进行两步处理。在90nm工艺中,采用钨(tungsten)触点来代替多晶硅。也许最显著的一个创新是采用了一种新颖的电容器结构。

所有这些改进加在一起,相当于一个大小仅为0.020μm2的物理单元,换言之,保存1个比特信息仅需0.010μm2。相比较而言,三星的73nm技术保存1个比特信息则需要0.021μm2,而三星的65nm 4Gb器件保存1比特信息预计要0.017μm2。

体系架构上的改进

东芝的70nm NAND闪存还包括一些架构上的改变,包括焊盘布局和排列结构的调整,旨在减小裸片面积。东芝的焊盘设计是单面的,也就是说所有的焊盘都位于芯片的一边。 这与其它大多数NAND闪存大相径庭,后者上下两面都分布着焊盘。

焊盘全部移到裸片的一边就不再需要两面都设计焊盘条,芯片尺寸随之减小。为了获得单面布局的最大好处,对阵列结构作一些变动,从而能有效地访问芯片的上部或在芯片的边上远离焊盘的存储单元,并为其供电。为了更大程度地减小芯片尺寸,东芝还将改变了其冗余管理方案。

在单个存储地址存储2个比特的信息,要求感应电路能够分辨出四个电压等级的差别。自然地,要读取存储单元信息的感应放大器需要进行优化,从而为与单层感应相比所存在的较低的噪声裕量提供补偿。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为四个不同等级的电荷编程。

东芝选择了步步为营的方法,其中包括运行一系列“即编程即验证”的循环,直到获得期望的程序状态。 我们的分析检查了用来写入四个状态的时序和电压。

实际上,该方法是东芝的闪存合作伙伴Sandisk所开发出来的,并授权东芝采用其专利编程方法。东芝与Sandisk在MLC芯片的研发和生产上已经合作多年。毫不奇怪,两家公司都积极申请与MLC技术相关的方法、电路和结构方面的专利。

然而,我们却惊奇地发现,三星在MLC领域的专利申请也相当积极。2002年三星和Sandisk之间达成了一项交叉授权协议,双方在2009年之前不会提起任何专利争端。不过,如果三星被卷入MLC价格战,问题也许会再次提上日程。
也许仅是巧合,ITRS计划转向每单元4比特存储的时间也是2009年。既然有关MLC知识产权的争端还没有最后掀起,那么现在还很难说谁更强。

尽管有这些比较,三星始终还是NAND闪存市场的佼佼者,并且极具竞争力。虽然东芝依靠在MLC技术上的积累,东芝获得了些许优势,但三星已被证明是一个斗志顽强、勇往直前的对手。让我们拭目以待:在未来几年中,为了追赶MLC技术,三星会不懈努力。

三星和东芝还承受着后来者的压力,如Hynix公司,后者于2004年2月开始发售其首批NAND产品,就非常成功地从DRAM转向到闪 存。2005年Hynix利润增加了525%,并且与两个领军公司争夺市场份额。同时,英特尔与美光的合资又诞生了一个强有力的市场竞争者,而英飞凌也开 始显示出令人鼓舞的利润增长。

这些公司使得NAND市场的竞争更加激烈;但是至少在目前,三星和东芝仍然是市场和技术的领先者。

对于我们消费者而言,最关心的就是产品的质量问题,因此,网上流传很多说法,好像只有使用SLC闪存的产品才是质量好的产品,其实不尽然,产品的质量好坏第一个关节是采用的物料的好坏,第二个关节是厂家是否在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这两者都是很重要的。再其次,就是产品的成熟程度,一般刚推出来的产品一般都会存在一些不为人知的问题,只能靠以后的不断改进才能使产品日趋完善

随着MP3、MP4控制芯片的更新换代和软件控制技术的更新,克服了很多难关,目前对于MLC闪存芯片的架驽能力已经很成熟了,再加上MLC闪存生产技术的改进,因此目前很多厂家(包括IPOD)都采用MLC闪存用于消费类数码产品的生产,尤其是大容量的数码产品,非它不可!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19

原装的芯片型号字迹比较清晰表面比较光滑质感比较精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9:20

可拨后面,拆解优盘,看出内中的芯片。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为什么一些男性喜欢要求伴侣叫自己爸爸? proteus8中怎么放置引脚标号 ...在proteus里不知道用什么表示?有没有什么proteus中专门的中英文对照... 甜蜜家园郑毅铭是什么身份 甜蜜家园第二季郑毅铭喜欢谁 瑞梦喜智能空调床垫适合人群 小孩可以用智能床垫吗 智能床垫适合哪些人用 我父亲今年59岁,有高血压和颈椎病的病史,最近一段时间感觉一躺下就偏... ...刚从医院治疗回来。我想买个枕头给他,不知买怎样的比较好?_百度知 ... 有什么正规的外汇平台吗 找关于集成电路版图逆向提取(提图)的文字资料,越多越好 手机如何给KC号联系 求关于集成电路版图逆向提取(提图)的文字资料,越多越好? 请问有什么网络电话可以匿名发短信啊? 这个文章什么意思啊?LDO? 电路设计中,dummy的作用 信用卡1万逾期1年会做牢吗? KC2005不捆绑手机就不能发短信吗? KC流量怎么用,真的可以用吗 求助,CMOS工艺poly栅和源漏注入哪个在先 请问你那个匿名发彩信的软件是什么··告诉我好嘛 我有急用 在cadence ic版图设计中tsmc工艺库里各层名称对应的相关功能是什么?例如Nwell是N阱层 集成电路芯片反向设计术语 芯片制造中的术语:Poly/Metal是什么意思 浦发信用卡欠2万5千元,备用金和贷款一共9万元。逾期一年了现在被起诉会坐牢吗? 半导体poly层是什么 新春佳节临近 总收到朋友匿名祝福 怎么匿名发短信 kc如何发短信 如何用电脑发免费信息? 信用卡逾期2万多久会坐牢吗 请问半导体技术中gate poly 译成什么?多谢 废弃电冰箱,电视机属于什么垃圾? pdms芯片在高温下会发生结构变化吗 废弃电冰箱,电视机属于什么垃圾 芯片海关编码是多少 冰箱是什么垃圾 玻璃电子秤、电脑、冰箱属于什么垃圾? 在深圳旧冰箱属于什么垃圾? 空调、冰箱压缩机是否属于危险废物? 大家都别买容声冰箱,太坑人了,刚出用三年就坏了,真是垃圾冰箱,坑 美菱冰箱很垃圾! 上海虚拟运营商打的电话有没有风险 西门子冰箱真垃圾 容声冰箱的质量真是越来越垃圾了,才用1年多就各种问题,还要买吗? 接到虚拟运营商电话核对了我的居住地址会有危险吗? 海尔冰箱就是垃圾,大家千万别再相信海尔了,我第一次买了个海尔三门 郁闷 海尔卖的什么垃圾冰箱,不到2个月就不制冷了。什么垃圾,鄙视 今天有人用我电话打了一个虚拟运营商电话,有风险吗? 赞成说海尔冰箱是垃圾的朋友请举手! 美的冰箱是垃圾啊买几个月就怀了,四年修他妈三次了,现在又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