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5-16 18:5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4 05:50
马铃薯瓢虫、〔Henosepilachna vgintioctomaculata(Motschulsky)〕属鞘翅目瓢虫科,俗称二十八星瓢虫。主要分布于华北、东北地区。寄主植物有马铃薯、茄子、番茄、青椒、扁豆、菜豆、大豆、瓜类和白菜类。
为害状
以成虫、若虫取食叶片、果实、嫩茎。被害叶片仅留叶脉和上表皮,形成许多不规则透明的凹纹(彩版二十五,145),后变为褐色斑痕,过多的斑痕则导致叶片枯萎。为害马铃薯严重时,可减产30%以上。茄子、瓜类果实受害后,形成许多凹纹,渐变硬,并有苦味,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成虫体长7~8毫米,半球形,赤褐色,全体密披黄褐色细毛。前胸背板前缘凹陷而前缘角突出,*有1较大的剑状斑纹,两侧各有2个黑色小斑(有时合并成1个)。两鞘翅上各有14个黑斑,鞘翅基部3个黑斑后方的4个黑斑不在1条直线上,两鞘翅合缝处有1~2对黑斑相连。卵长约1.4毫米,子弹头形,近底部膨大。初产时鲜*,后变黄褐色,有纵纹。卵块中卵粒排列较松散。幼虫体长约9毫米,淡黄褐色,纺锤形,背面隆起,各节有黑色枝刺。蛹长约6毫米,椭圆形,淡*,背面有稀疏细毛及黑色斑纹,尾端包着末龄幼虫的蜕皮,尾端有黑色尾刺2根。
发生特点
华北地区年发生2代。以成虫群集在背风向阳的山洞中、石缝内、树皮下、屋檐下、篱笆下、土穴内越冬。也喜在背风向阳山坡、半丘陵坡地约3~7厘米深土表层内越冬。一般5月开始活动,为害马铃薯及苗床中的茄子、番茄、青椒。6月上、中旬为产卵盛期,6月下旬至7月上旬为第一代幼虫为害期,7月中、下旬为化蛹盛期,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第一代成虫羽化盛期,8月中旬为第二代幼虫为害盛期,8月下旬开始化蛹,成虫羽化后寻找越冬场所,10月上旬开始越冬。
成虫白天觅食、迁移、飞翔、交配和产卵,以10~16时最为活跃。成虫午前多在叶背取食,下午4时后转向叶面取食。成虫、幼虫有食同种卵的习性。成虫还有假死性,受惊后跌落地面不动,并可分泌出*粘液。
越冬代成虫多产卵在马铃薯苗基部叶背面,极少产于叶正面。每雌虫产卵400粒左右,产卵期40天左右,寿命长达300余天。第一代成虫寿命45天左右。卵20~30粒产在一起,直立.成块。卵多在夜间孵化。卵期第一代约6天,第二代约5天。幼虫共4龄。1龄幼虫多群集在叶背取食,2龄后则分散为害,食量逐渐增大,4龄幼虫食量最大。幼虫历期第一代约23天,第二代约15天。幼虫老熟后,多在植株基部的茎上或叶背面化蛹。蛹期第一代约5天,第二代约7天。马铃薯瓢虫的越冬死亡率与第二年发生数量有密切关系。影响越冬死亡率的主要原因是越冬代成虫入土深度、温度高低和土壤湿度。据辽宁资料,在石缝内越冬的成虫平均死亡率为26.8%,树干上越冬的死亡率为12.3%,在湿度较大的砂壤土中最高死亡率为21.6%,在湿度较小的砂壤土中最高死亡率可达31.2%。冬季骤冷或积雪薄可冻死大量的越冬成虫。
成虫产卵最适温度为22~28℃,30℃以上既使产卵亦不能孵化,35℃以上产卵不正常,16℃以下不能产卵。夏季高温对生长发育、繁殖后代极为不利。成虫在高温时多隐蔽起来,停止取食。新孵化的幼虫遇高温则死亡率较高。马铃薯瓢虫食性虽然较杂,但其成虫必须取食马铃薯才能顺利地完成生活史。越冬代成虫若未取食马铃薯则不能产卵,幼虫不取食马铃薯发育也不正常。以取食马铃薯叶为主的产卵量大,以茄子叶为主的产卵量小。因此,马铃薯瓢虫的发生与马铃薯栽培有密切关系。在马铃薯春播夏收地区,越冬代成虫第二年虽有足够的马铃薯作为食料,可以大量产卵,并造成幼虫大量为害,但当其发育到第二代成虫时,田间已无马铃薯供其取食,故其当年不能产卵,只能到茄子或其他作物上取食一段时间后便进入越冬期。在春播秋收的马铃薯栽培地区,各代成虫、幼虫均有马铃薯取食,这样的地区适合马铃薯瓢虫的发生,因此,东北地区发生严重。
防治方法
(1)捕杀成虫。利用成虫的假死习性,在上午10时前或下午4时后,用盆承接从植株上拍打下的成虫,集中消灭。
(2)摘除卵块。根据此虫产卵集中,颜色鲜艳易于发现的特点,在产卵季节,及时摘除卵块亦可减轻为害。
(3)药剂防治。抓住2龄幼虫未分散时,进行喷药防治。可用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灭杀毙(21%增效氰·马乳油)6000倍液、10%菊·马乳油1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倍液、50%辛硫磷乳剂1000倍液,喷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