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元宵节又是女子们的什么节日?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3-24 07:4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09:14
古代社会的女性,特别是年轻女子,受妇德的束缚终年禁锢家中,大户人家的小姐更是深居闺阁,连楼都不得轻易下。元宵节却是例外,不但能走出宅院,还可穿街走巷观灯游玩彻夜,称得上是“解放”的了,从古籍《雍洛灵异小录》中,可知唐代女子闹元宵已十分普及:“唐正月十五日夜,灯明如昼,士女无不夜游,车马塞路。”宋人陈嘉言的诗中也有反映:“今夜可怜春,河桥多丽人。”元宵节女子所以能得“解放”。
一是为祈福求吉。
有汉一代,先是武帝定制,以新年的第一个望日──正月十五燃灯祭太乙天神,后是明帝诏令天下寺庙于是日大张灯火表佛,故元宵观灯本有敬神敬佛祈求福祉的本意。唐初道家又宣传,上元天官生日在正月十五,是夜须燃灯祭祀,以迎天官下凡赐福世人。千家万户愿望的是全家福,男人再封建再*,也不忍妻子女儿没有福享,所以往往举家出门张灯看灯,自然含有“保驾”以策女眷“安全”的*。
二是为祛病延年。
明清时,北方城乡的元宵节庆中,有一种叫做“走百病”的风俗,又称“散百病”。参与者多是女子,相约了出游观灯,谓能祛除病疫,益寿延年,请看康熙朝《大兴县志》:“元宵……民间击太平鼓,走百索,妇女结伴*过津桥,曰『走百病』。”
江南的“走桥”等同于北方的“走百病”。清人顾禄的《清嘉录》中有载:“元夕,妇女相率宵行,以却疾病。必历三桥而不止,谓‘走桥’。”“上元,妇女走历三桥,谓可免百病。”三是妇女在元宵节负有求子的重任。身为一家之长的男人们,最担心的是香火为继,无不企盼早有后嗣子孙满堂,故而破例在这天大开绿灯。
南方的闽广地区谓女子元宵观灯有繁衍子孙的神力,盖因“灯”与“丁”谐音,“丁”者,男子之谓也,为生男的吉兆。故而尚未生育与未生男孩的妇女,元宵节观灯尤为踊跃,而且专看有生子好口彩的灯笼,诸如贵子麒麟灯、送子娘娘灯、五子登科灯、观音送子灯、多子石榴灯……
北方则有元宵摸钉求子的风俗,明人刘侗《帝京景物略》:“元夜女子至各城门,手暗触钉,谓有生男子之祥,曰‘摸钉儿’。”《清朝野史大观》中也有类似记载:“京城元夜,妇女连袂而出,踏月天街,必至正阳门下摸钉乃回,意在求子。”
台湾年轻妇女正月十五晚上参拜“注生娘娘”,求生儿子,还要提着灯笼从灯下走过,谓这年可得生男儿。
女祖宗一年中难得外出,皆有爱美之心的缘故吧,都是盛妆美饰,着意打扮,使月下灯前看起来格外的婀娜多姿,美色可餐!有宋人周密的《武林旧事》为证:“元夕,妇人皆戴珠翠、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项帕,衣都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更有胆大的女子,趁着一年一度难得“解放”的元宵观灯良机,物色郎君私定终身。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3-24 10:32
元宵节,是一个浪漫的节日,也是友朋相聚,观赏美丽,放飞心情的日子。
在古代,适逢元宵佳节,各地都要举行大型的游艺观灯活动。灯节期间,白昼为市,即万盏彩灯高悬于市;入夜时分,火树银花,五彩缤纷,光焰烛天,亮如白昼。全城万人空巷,灯市人山人海。观灯赏景,通宵达旦。此日,人们不分主仆,不论贵贱,不管男女,在大街上,田园边,尽情欢歌笑语。
考证正月十五闹花灯的习俗,当形成于公元550一580年的北齐、北周年间。《资治通鉴》卷一百七十五载:“以近世风俗,每正月十五夜,燃灯游戏,奏请禁之。曰:窃见京邑,爰及外州,每以正月望夜,充街塞陌,聚戏朋游,鸣鼓聒天。燎炬照地。竭资破产,竞此一时。尽室并孥,无问贵贱,男女混杂,缁素不分”。另《西域记》载:“摩喝国,正月十五日,僧徒俗众云集,观佛舍利放光雨花”。南北朝时逐渐形成的元宵张灯节俗,在与佛教僧俗共同观看舍利放光的习俗合流后,遂演变成闹花灯的民间风俗。
元宵节,是古代女子们的盛大节日。古谚云:“照井水,面皎美”。民间俗传元宵夜去观井水,女子会显得更加美丽。古代少女常乘元宵明月当空、皎洁玲珑之际,俯视井水,希望自己能够变得更可爱,成为花容月貌,俗称“元宵照井”。
元宵节,又是一个“金吾不禁”的夜晚。“金吾之禁”指古代都市中每日天黑之后就禁止居民和闲杂人员在市街上行走活动的宵禁制度,只有重大节日才会解禁。隋朝以来,是日都要敞开帝京各处城门,让京郊百姓进城观灯。张祜《正月十五夜灯》诗云:“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唐《两京新记》载:“正月十五日夜,敕金吾弛禁,前后各一日以看灯,光若昼日”。唐人苏味道《正月十五夜》诗赞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香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游伎皆秾李,行歌尽落梅。金吾不禁夜,玉漏莫相催”。元宵开弛禁制度,使得人们可以倾城观灯娱乐,同时也给有情恋人提供了理想的幽会良机。元宵夜的男儿们,可以一任不醉不归;女儿们可以抛头露面,无所顾忌。“士女如云服珥鲜”,“倾城出宝骑,匝路转香车”,“归迟不属金吾禁,争见遗簪与坠钿”;衣香鬓影,罗绮满街;真所谓“看灯兼看看灯人”。男女老少消遥自在,过着随心所欲,弥足珍贵的“轻松自在夜”。
元宵夜,还是新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圆月象征着*的爱情,蕴含着热恋中的男女,对未来的美好希冀。“火树银花触目红,揭天鼓吹闹春风”(南宋朱淑真《元夜》)的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在朝野一直备受重视。民间的男女老少,摩肩接踵出外观玩。青年男女借此良辰,乘机相约幽会,结伴出来观灯。于是在灯火稀疏之处,郊外名胜之地,都有深闺妇女的芳踪,才子佳人的缠绵故事,屡屡发生。
古代有钱人家女子,被称为大家闺秀或小家碧玉,因长处闺中,遵循礼制,一向禁止外游。每到元宵,她们能名正言顺地结伴外出,夜游观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说:“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永遇乐》)。元宵夜出游,成为谈情说爱的大好时机。千古以来,才子佳人元宵节里,一见钟情的故事不断。很多中国古代的爱情故事,都以元宵佳节为题材,并成为许多爱情故事的源头。七月初七的“七夕节”,虽然被称为“中国情人节”,但那是一对已婚夫妻的悲惨爱情故事。从节庆的内涵和风俗着眼,元宵节更多地表达着男女相慕相恋之情,因此,元宵节才是名副其实,真正意义上的“中国情人节”。
传说北宋丞相司马光的夫人,元宵夜也要到市上看灯赏景。司马光说:“家中有灯,何必到市上去看”。夫人说:“我还要观看游人”。司马光只好无奈自嘲:“难道我是鬼吗?”可见那美丽之夜,如何令人神往和心动。
欧阳修《生查子�6�1元夕》,缠绵悱恻、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当时青年男女追求自由爱情生活的心境:“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黄昏为古代计时单位,相当于现在晚上7点至9点,正是观灯赏景的良辰。
辛弃疾《青玉案�6�1元夕》一词,描述了元宵盛况,对元宵节中的男女幽会,寄予美好的期盼,成为千古名篇: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人阑珊处”。
北宋晁冲之的《传言玉女》,更写尽元宵节里男女柔态:“一夜东风,吹散柳梢残雪。御楼烟暖,正鳌山对结。箫鼓向晚,凤辇初归宫阙。千门灯火,九街风月。绣阁人人,乍喜游、困又歇。笑匀妆面,把朱帘半揭。娇波向人,手拈玉梅低说。相逢常是,上元时节”。玉梅为人工制作的白绢梅花。宋代元宵节,崇尚白色节物,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夜,青年妇女盛行戴玉梅,以为应时的头饰,此风延续至宋以后。宋李邴《女冠子》词:“东来西往谁家女,买玉梅争戴,缓步香风度”。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6�1正月十六》云“市人卖玉梅、夜蛾、蜂儿、雪柳、菩提叶”。
爱情,永远是人生最重要的主题,古代是,现代是,未来也是。只是随着历史的发展,“爱情”二字,已成为男女心头永远的甜蜜、痛楚和难舍之物。